化妆品市场分析:国产化妆品何以不敌国际品牌?
漫步在商业大厦的化妆品销售区,柜台之上的知名品牌:雅芳、雅诗兰黛、夏奈儿、兰蔻、妮维雅、资生堂……叫人目不暇接。仔细辨认,少有国货。
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最新发布的《2004中国美容产业年度发展报告》显示,去年,全国美容服务机构达到172万家,美容服务收入达到2200亿元人民币,化妆品生产企业约有2800家,化妆品生产企业的年产值达到850亿元人民币。国内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年份达到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美丽经济正在成为继房地产、汽车、电子通讯、旅游之后的“第五大消费热点”。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已位居亚洲第二位,世界第八位。然而,在国内美容化妆品市场上,外资、合资企业的产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已经接近80%。在高端市场,这种现象更加明显。
国际品牌对本土品牌的强大冲击
据统计,国内现有化妆品生产商中,58%是私营企业,32%是外资企业,余下的10%是国有企业。只占三成的外资和合资企业,化妆品的销量占到六成,销售额占到九成。国内大中型商场、超市内的化妆品专柜,成了中外化妆品品牌搏杀的战场。
近年来,跨国企业的不断涌入,让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他们不仅在高端产品上占据优势,还把眼光放在中低端市场上,倚仗资本和品牌优势,通过对国内品牌的并购整合,不断向国内中低端市场渗透,本土化妆品企业引以为傲和赖以为生的中低端市场渠道优势,正在加速消失。
2005年起,中国化妆品进口关税开始下调,部分产品自1月1日起执行10%的税率。随着进口成本的降低,大量进口化妆品将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国内化妆品企业总体规模不大
当前,中国美容化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缺乏与国外强势企业竞争的能力;行业门槛较低,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行业法规和服务标准体系尚未健全;美容美发以及化妆品行业学历教育体系有待完善;违法、违规经营和市场失信行为依然严重存在。
总体来说,目前国内化妆品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低水平重复建设、低价恶性竞争,使企业平均产值不足1000万元人民币。超过5亿元人民币规模的民族品牌仅有北京大宝、重庆奥妮、上海家化等几家,难以形成有实力的集团竞争力。
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市场的发展,化妆品行业越来越表现出“资金实力型”特色。就是说,渠道建设的含金量越来越高,渠道结构日益复杂,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众多中小化妆品企业面临的就是资金和品牌困扰。
缺乏国际上认可的产品品质标准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张殿义,将中国化妆品的管理比喻为“放羊”。中国的化妆品生产虽然也有自己的行业标准,但缺乏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产品品质标准。欧盟、美国、日本共同呼吁化妆品行业“管理法规一体化”,要求世界管理标准的统一性。中国要与国际接轨,要参与品牌竞争,制定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国际标准是当务之急。张殿义表示,由审批制向国际惯例备案制过渡,是中国化妆品行业监督、管理的方向。目前,国内完全采用企业自律管理模式的条件尚不成熟,因此,必须根据国情,对现行化妆品法规及监管制度予以科学合理的修订。
加大品牌管理意识
中国化妆品行业自产生以来就被喻为:暴利下的围城。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变,暴利的泡沫正在逐渐消散,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企业在打造品牌上的投入增加,导致暴利演变成一种压缩后的画饼。
化妆品是给消费者带来幻化美的产品,要赢得市场的青睐,必须不断创新。遗憾的是,众多中小企业除了跟风就是仿冒,根本没有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能力。
品牌管理使品牌与时俱进,最终形成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的长盛不衰。本土企业往往在品牌前期市场推广上不遗余力,一旦小有名气之后,就放松品牌管理,导致品牌逐渐衰亡。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会长骆燮龙对记者说:美容化妆品行业越是发展,越是需要提高品牌的科技含量,提高行业的创新能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层面、自身素质和教育水平。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