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国保健产业的运行轨迹 寻求产业发展未来

  • 作者:刘建文
  • 来源:中国食品报
  • 2014-09-06 09:25

    纵观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成长,其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了缓慢起步——迅速崛起——蓬勃发展——无序膨胀——标准规范的过程。随着科研水平的提高、市场管理的规范,我国保健食品产业的结构日趋于合理,产品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近20年来,中国保健食品品种之多、用途之广、发展之快,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和市场网络,作为业内资深专家,作者将扼要地论述我国保健产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成就,并略述其发展思路。
    
    缓慢起步1949~1979年:少数补药、营养补剂成为主流
    
    据考证,我国的保健食品源自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及食疗养生学说,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与现代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的观点基本一致。此后,食疗养生理论及实践历代均有发展,这为我国保健食品的研究开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保健食品行业的工作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其配方组成,分析其化学成分,探明其吸收利用,评价其保健功能,经过数次开发,研制出新颖的保健食品,现已上市者,约有六成以上是传统中药食疗的发展和创新,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颇具市场竞争潜力。
    1949~1979年期间,在我国还没有保健食品这个名称,这个时期的保健品统称补药或营养补剂,绝大多数属于传统中药补品,如用人参、鹿茸、阿胶、灵芝等制成的丸、散、膏、茶及传统药酒约百余种。少数新开发的营养补剂如氨基酸类、肝浸膏、麦乳精等,其中蜂乳、蜂王浆是上世纪60年代上市的,国内外都比较畅销,剂型也比较新颖,有蜂乳胶囊、蜂王浆口服液,产品供不应求。
    技术设备及生产工艺不断进步,如将水煎锅改用提取罐。陆续将先进的设备用于生产过程,如滚筒式洗药机、去皮机、切片机等。同时实行真空加温软化、热压、冷压浸润、酶处理等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此外,对中药原料的鉴别,发展到应用显微鉴定、理化鉴别等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分析其成分,而且从注重鉴定有机成分到对无机成分、微量元素的分析,实现了技术进步。但是在当时,补品的产量甚少,并且由于总体收入水平有限,销量亦甚微。
    
    迅速崛起1980~1985年:口服液、维生素、蜂王浆三足鼎立格局形成
    
    在1980~1985年期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人们健康观念的增强,保健食品品种增多,产量逐渐上升,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各种口服液、维生素及蜂王浆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东北的人参王浆、北京蜂王精、杭州的双宝素名声大噪,维生素本来是老产品,此刻却焕发青春,有口嚼片、泡腾片、冲剂等剂型,其中产品“果味VC”,1980年上市后一鸣惊人,年销量达到一亿多片;中药补品有龟龄膏、灵芝浸膏、田七片、至宝三鞭酒、北芪精口服液、人参蛤蚧精口服液、参桂鹿茸口服液等。这一时期食品强化剂也逐渐增多。到1984年上市保健食品约有一千种左右,生产企业八百多家,年销售额约20亿元,已粗具规模。全国性行业组织“中国保健食品协会”、“中国保健科技学会”也于1984年相继挂牌成立。
    在此期间,保健食品迅速崛起,主要是滋补品和营养强化食品,品种还是比较单一,但剂型发展较快。主要剂型有口服液、胶囊、冲剂、片剂、膏剂、散剂、糖浆等及传统的中药剂型,其中口服液是由中药复方提取的口服溶液,能体现原药材各种成分的综合功效。与同种药物中提出的单体化合物相比,不但作用缓和,有时还可以发挥单体化合物所不能起到的有效作用,因此口服液较为畅销,这足以说明具有中国特色的保健食品,仍是人们的钟爱对象,由于中药成分复杂,绝大多数产品没有进行实验验证,仅根据产品的某些成分推测其功能,属于原始的第一代保健食品。
    
    蓬勃发展1986~1990年:强劲需求推出种类繁多新型产品
    
    1986~1990年期间,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为保健食品市场的开拓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其特点是:需求强劲、市场繁荣、产品增多、产量攀升。一些科研单位及院校开始对保健食品进行科研开发,譬如北京大学分校生物系自1985年起将“功能食品的基本理论研究及新产品开发”作为该系的科研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将“保健燕麦片”投放市场;1986年卫生部首次批准杭州产“中国可乐”为新资源保健饮料。这一时期,国内的可乐饮料纷纷上市如天府可乐、少林可乐、崂山可乐等。还有号称“魔水”的健力宝、维力、益力佳、氨维康、人参茶、罗布麻茶等饮料。
    此外,还有红曲健身酒、中华薏米酒等保健酒。这些新产品使已崛起的保健品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产品结构开始改善。除已有的剂型外,新增的保健饮料、保健茶及新资源保健食品,到1990年产品已超过2000种,年销售额约100亿元,生产企业达到2000多家。
    同时,保健食品的功能结构也有改进,除传统的滋补型产品外,调节免疫、抗疲劳、减肥、降血脂等功能逐渐崛起。
    这个时期的技术工艺也有明显的进步,如生产饮料的自动流水线,用于功能成分的过滤、分离、浓缩、精制的膜技术;用于花粉全破壁、超细珍珠粉的超微粉碎技术;用于蜂王浆、天麻粉、活性参等保健活性成分的冻干技术等,为保健食品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保健食品的迅速发展使生产经营的监督管理成为必不可少的约束机制,卫生部于1987年公布了第一批药品与食品兼用的品种名单共66种,避免了滥用药物加入食品,促进了中药保健食品的规范化。在实践过程,发现有些性质温和、功能明确的中药不在药食兼用之列,为此,1990年7月,卫生部公布“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经过申报、检测、实验,发给“卫新食准(X)字第XX号”的批准证书,即可生产上市销售,为扩大保健食品的范围创造了条件。
    
    无序阶段1991~1995年:成长过程出现无序性膨胀
    
    自1991~1995年,“花钱买健康”成为人们的一种消费时尚。消费者普遍认为服用保健食品是拥有健康的有效手段,于是保健食品的种类、产量迅速增加,各地企业蜂拥而上,各行各业都争先恐后的开发保健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实现了现代加工、标准化生产、工业化包装,技术设备比较先进,生产工艺日臻完善,产品质量稳定,销售收入直线上升。
    广东太阳神公司1988年销售额达880万元,到1992年猛增至12亿元;浙江娃哈哈公司,原是一家校办工厂,1993年销售额近9亿元;深圳的海王公司、江苏的中华多宝公司等,在当时都是有代表性的大企业。在这期间,保健食品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开发了一批拳头产品,培养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锻炼出了一批既懂技术又会管理的企业家,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对其上游产业种植业及养殖业影响最大,同时辐射到机械及包装行业,保健食品成了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保健生产企业以沿海地区比较发达,广东省1993年专业生产保健食品的企业有600家,品种800多个,产值60亿元,这还未将其他行业兼产保健食品的企业包括在内。
    据1994年全国保健食品市场调查资料;全国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三千多家,上市产品按品名计算有四千多种,产值300亿元。有的专家认为生产企业中的乡镇、集体、私营企业保健品厂很多,仅江苏某县生产鳖精的企业就有120家之多,估计全国有生产企业一万家左右。
    保健食品的膨胀系数越来越大,一方面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一方面出现了无序膨胀。由于人们认识到以食疗养生为理论基础的保健食品,能调和气血,将现代科技物化于产品之中,符合中国人的健康新观念,因此备受青睐。另一方面也给投资者带来投机心态,某些持有“一夜暴富”思想的人,纷纷投向保健食品企业,导致产业的泡沫成分迅速膨胀,一时竟有三百多家企业生产蜂王精(浆),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蜂王精大战”。“蜂王精大战”正酣,“果茶大战”爆发,接踵而来的是“鳖精大战”,“减肥大战”,保健食品市场硝烟迭起,走进恶性竞争之路。
    正当企业陷入困境之际,一些不法之徒,从阴暗处干起害人的勾当。“一口大锅两口缸,三个工人搞灌装”,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危害极大,消费者面对真伪难辨的产品,深感无所适从,保健食品市场日趋低迷,销售额降幅较大,1995年约为210亿元。
    外国保健食品进入中国市场逐年增多,以西洋参、燕窝、燕麦、微量元素、维生素、鲨鱼骨、鱼油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长驱直入。与中国保健食品相比,其质量并无优势,而价格却十分昂贵,由于一些人盲目崇拜洋货,致使国产货受到排挤。事实上,经科学证实国产保健食品也有一定科技含量。如中国农业科学院生产的降脂燕麦片,其品种资源是经该院种植筛选,并经上千例临床应用,证明有降脂、降糖功能,每百克售价1元,而进口的同类产品价格则高出4倍。
    在无序竞争的同时,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和科研单位在科研开发、装备更新、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冷灭菌技术、色谱分离技术、中药液体培养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保健食品的质量水平。以生物技术保健食品为例,仅乳酸菌制品1994年的产值就超过10亿元。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使用北京新大地生产技术公司的双歧杆菌菌种,于1994年7月利用科学实验卫星送达太空进行无源和有源搭载实验,通过空间环境对双歧杆菌的处理,获取优良双歧杆菌变异株,经与原始出发株相比,具有生长速度快,耐氧性强、抗辐射,对温度、对氧化氢和酒精耐受力强,明显优于普通双歧杆菌,正式命名为大地
    NC———8太空双歧杆菌。经证实,这是世界上第一株太空双歧杆菌。
    
    标准规范1996~2003年:管理趋于标准化、程序化、透明化
    
    为了遏制保健食品市场恶性膨胀,1995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卫生法》,第22、23条首次明确保健食品的合法地位及管理规定,从而使保健食品产业的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1996年3月15日,卫生部公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并于6月1日正式实施,明确了保健食品的定义及发展方向。
    《办法》实施8年以来,实现了产品结构的大调整,门类齐全、功能规范。全部产品共分24大类:免疫调节、延缓衰老等。这种按功能分类的方法,便于识别和购买,彻底改变了过去功能紊乱任意夸大的现象。对产品名称也有规定,要求名符其实,如原名“还童美”更名为“黑育健”,“钙王”改称“钙口服液”,“超级鱼油”改名“鱼油胶丸”,“华绿神蛋”改名“养生宝贝蛋”等,不得有“神”、“王”、“超级”、“返老还童”等不实之词。还规定全部保健食品一律经过功能检测,改变了过去按成分推测其功能,有的产品还必须做人体实验,实现了产品功能的可靠性,这些规定的实施,已将全部保健食品升级,都是功能明确的第二代产品,少数产品已是功能因子明确的第三代产品,如“红曲降脂胶囊”的功能成分为“洛伐它丁”,“葛根素”的有效成分为“葛根黄酮”,有增加动脉血流量的作用,第三代产品有望进入国际市场。
    此外,补充各种营养素的食品也归入保健食品大类,但不得声称功能。1999年经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保健食品按名称统计共有2176个产品,其中国外进产品227个,批准功能共计2059项次(215种营养素除外),自1996~2002年累计批准3899个产品、5131项次功能。
    施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以来,保健食品的技术设备和生产工艺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比较规范。据报道上海于1998年抽查保健食品经营单位306家,抽查品种899件,基本合乎要求。从已批准的产品中,可以看到高等学府开始介入保健行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均有保健品问世,虽然市场份额不大,但已初步呈现知识经济的优越性,为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起到带头作用,中国保健食品的科技含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政府加强了管理的透明度,各项规定在互联网上可以一目了然,例如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对可用的物品,禁用的物品、食品添加剂、真菌益生菌、新资源食品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对保健食品的申报与受理、审批工作程序、审批工作人员守则等也有明确的规定。与此同时,对假冒伪劣、夸大宣传的产品,加强打击力度。严重违纪的企业虽是少数,但却严重的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目前违纪的情况虽有所减少,但仍须加强治理力度,大力扶优治劣。同时要求企业加强自律、讲究诚信,增加科研投入,创制名优产品,提高质量,仍是当前和今后的长期任务。
    
    发展思路:创新、人才、管理三举并重
    
    SARS的突然袭击给人们上了一堂健康教育课。珍爱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期间,一些保健食品如免疫调节类、维生素类等销售额增长30%~50%,个别产品甚至脱销,2003年销售总额可望突破400亿元。业界应以此为契机,精心经营,聚焦亮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我认为有三点发展思路:
    探索创新。知识经济时代,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更新的周期缩短,业内人士应对前人的成就,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探索创新,为此必须增加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依据保健科学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生命现象和健康需求的基础上,揭示保健品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加强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以适应当今高科技、高速度、高集中的“三高”社会,关键是速度、速度决定成败,抢得先机者胜。
    人才。由于保健行业准入的门槛较低,有的企业花几十万元开个公司,再买产品配方,报批成功后,找个药厂进行加工生产包装,上市后雇用一些拿提成的人员,而没有真才实学的员工,只三两年或更短的时间就可见到泡沫的破灭。如果把人才看做是资源,做到人尽其能,才尽其用,用尽其效,把专业人才加强凝聚,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精神。
    管理。管理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宏观管理对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完善各项法规制度,制定产业发展导向,实行扶优治劣、专利保健等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让政府这支看得见的手发挥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目前的管理是由行业协会进行运作,而当前中国的行业协会还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原因是定位问题:“协会是企业和政府的桥梁”。协会应从速改变角色,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完全站在产业和企业的立场,成为产业和企业的代言人,在行业内外进行协调,实现公平竞争,维护会员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微观管理,企业必须把生产要素管理得井井有条,保证质量,质量是立业之本,讲究诚信,诚信也是生产,其目的是实现企业财富增值最大化,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