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物医药业驶入快车道

  • 作者:中国食品药品网
  • 来源:共好集团《市场报告》
  • 2014-09-06 09:25

   目前,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创新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全国每年研发出的10种新药中就会有一种来自北京。北京已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汽车、微电子集成电路、光机电一体化确定为北京振兴现代制造业的四大支柱产业,2002年北京生物医药产业增长24.4%,居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之首。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指出,目前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工作的着力点是进一步把科技创新与产业融为一体,解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急需问题,振兴产业,促进首都经济快速发展。
  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兴起的21世纪“朝阳产业”,各国各地区争相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列为优先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我国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产业化水平上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只要国家相关政策制定者、金融投资者、产业内部技术和管理人员以及产品营销和市场整体运作水平等方面逐渐成熟,若干年后生物技术产业将有可能成为最先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一个经济领域。北京作为全国生命科学创新中心,一贯重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发展。2002年1月15日,北京市政府下发了《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发展振兴纲要》,2002年10月,北京市政府提出发展现代制造业的号召,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列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四太高新技术产业之一,2003年初北京市政府发布了《北京中药现代化行动纲要》,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的颁布为北京大力发展包括中药在内的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现代制造业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依据和方向。

  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目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创新体系已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北京的重要支柱产业之—。北京医药工业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工业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27.1亿增加到2002年的91.8亿。2002完成销售收入114.8亿,利润16亿,在全国医药工业中的位置呈上升态势。
  从200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现已形成了以化学药、中药和医疗器械三大领域为主要支柱的产业格局。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在4个主要领域——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利润和销售收入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6、5、1、10位和第11、11、3、8位。

  亿元品种不断涌现

  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目前拥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品种21个,其中化学药品种12个,占全部亿元品种的57%;中药6个;生物制品、医疗器械、保健品各1个。2002年新增加亿元品种4个,其中乙肝疫苗是北京第一个销售上亿元的生物制品。表1列出了目前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亿元品种。 
    图表1: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亿元品种 

  骨干企业形成规模

  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12家骨干企业业绩普遍看好,其中9家销售收入较2001年的增长超过两位数。其中,外资企业GE航卫和拜耳医药,以及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新兴企业天坛生物和北大维信表现最为突出,销售收入增长均超过20%。2002年,北京上述重点企业销售收入之和占北京医药工业总销售收入的60.4%。另外一个值得提到的企业是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虽只有一个产品——心血管治疗药物“血脂康”,但因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技术含量较高,2002年产品销售收入首次突破亿元,成为京区除同仁堂之外第二家中药领域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医药企业。

  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近两年来,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中,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依托的新兴企业蓬勃发展,传统医药产业产品结构也有了较大调整。产业构成从“九五”初期清一色的国有企业,发展到现在由上市公司、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科研教育机构所属企业组成的多元化产业群体。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整个产业的主力,在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中处于主力军的地位。2000年进入全国销售额500强的14家京区企业中,国有企业占11家,其中包括北京双鹤药业、同仁堂股份、天坛生物、万东医疗等龙头企业,目前这些国有企业的产值超过了京区总产值的27.4%。
  同时,以这些国有企业为代表的北京医药版块在股票市场中的表现也令人鼓舞,上述4家上市公司已先后从股市募集资金近22亿元。
  目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规模主要取决于大型企业,而未来的角逐将主要集中在中小企业间。近年来,京区一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投资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些中小企业的决策过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市场的反应较为灵敏,在产品的选择与转换等方面比大型企业更具优势。目前,这些中小企业在产品的种类、质量及规模等方面的实力正在不断加强,并已逐渐走过“哺乳期”,成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生力军。
“九五”初期,北京仅有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一家外资企业。到2001年,全球50强医药跨国公司中已有4家在北京设立了总部,9家世界知名医药企业在北京设立了合资或独资企业,累计总投资额超过2.8亿美元。诺和诺德、法玛西亚、GE航卫等世界著名跨国制药企业还先后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2000年度,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3.24亿元,比1999年增加了164.8%。2001年度以北京费森尤斯医药有限公司、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三资企业已逐步步入“达产期”,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成为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骨干力量,同时新一批跨国企业陆续进入“投产期”,显示出跨国公司强劲的战略增长趋势。

  逐步完善的创新格局

  截止目前,北京已经确立了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体系核心、以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为产业化核心的布局,确立了以化学药、中药、医疗器械为产业支柱,生物药和科学保健品为新的突破口的产业推进方向,在继续支持龙头企业稳步增长的同时,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快速壮大。
  在快速壮大产业规模的指导思想下,北京充分发挥首都的科技创新优势,支持产业规模的升级,并不断探索创新能力向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的途径。北京实施“首都经济”战略以来,生物医药产业在“全面依靠首都科技资源、走创新主导道路”方针的指引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北京市科委主任马林提出了充分利用北京地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进行广泛招商的思路。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为核心的“四院四校”构成了北京强大的生物医药研发资源优势,成为北京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的主导力量。

  政策推进作用明显

  2002年国家相继发布一系列重要政策,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医药行业近期发展导向》、《医药科学技术政策》、《中药现代化纲要》的出台,不但为医药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把鼓励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化、鼓励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作为政策的重要内容,引导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2年8月国家出台的《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对新药重新定义,使得国内企业通过简单仿制开发新药的难度加大。
  2002年9月国家出台的《医药行业近期发展导向》,对原料药、生物技术、中药现代化和新型制剂4个方面的扶持对象有了明确的说明,被列入重点扶持对象的项目在各个子行业今后的发展中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点。
2002年9月国家出台的《医药科学技术政策》提出了“加强创新,推进产业化”的发展方针,明确了我国医药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2002年10月国家出台的《中药现代化纲要》明确了中药产业的战略目标是构筑国家现代中药创新体系,制订和完善了现代中药标准和规范。今后中药产业将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发展。
  北京在坚持国家政策导向的同时,积极酝酿北京的行动计划和产业促进政策,结合自身的发展重点和资源优势,确立了北京的发展目标和措施。在化学药领域推进仿创结合和原始创新能力的结构建设;在生物技术领域,等完成重大战略部署后,将转向以创新带动产品的思路;中药现代化坚持推进中药二次开发和标准化。

  机制创新促进融合

  在大力支持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基地建设的同时,为了加快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尽早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北京市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入逐年增加,并且努力创造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和氛围,使企业充分利用并吸纳京区研发资源,加快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同时积极探索机制的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科技创新能够为产业成长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2002年开始,北京市科委开始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制度,使重大项目作为众多创新要素的承载者,以政府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核心产品和新兴产业竞争力为中心,以集成资源为手段,力争用3~5年的时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成果,完成“二四八工程实施纲要”规定的目标,促进首都经济全面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在全市科技立项中率先采用招标制,2002年度“快速追踪化学创新药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在采用招标制的基础上,将市科委科技经费作为北京企业的权益,借此调动企业资金早期介入重大项目的开展研发。
  配合市委市政府的振兴计划,市科委在2002年的生物医药领域重大项目组织和重点支持的领域方面已经先行一步,确立了通过支持北京医药、同仁堂两大集团技术创新和体制改革,壮大京区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的思路。在此思路的指导下,将创新药物研发、抗体药物开发、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等作为重点支持的项目,以期培育原始创新能力,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为重磅产品的培育打下基础。同时重点支持北京医药集团建设药物制剂技术平台,支持同仁堂集团建立同仁堂研究院,使企业尽早成为创新主体。
  2002年北京生命科学界的另一件创举,是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建设工作的全面启动。20余位海外留学生杰出代表回国应聘研究所主要职位,4位诺贝尔奖得主亲临北京,与国内权威共同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把握方向、举荐英才,引起中国整个生命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该所备受瞩目的原因不外有二:一是该所是国内第一个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的研究所,运行机制与国际接轨;二是该所全部职位虚席以待,从全世界范围招聘顶尖人才,构筑北京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能力,意欲以5~10年时间问鼎世界一流研究所的桂冠。

  中央地方优势互动

  近两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工作,科技部的“创新药物重大专项”、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对生物医药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并且非常注意发挥杠杆作用,引导企业资金投入创新工作。
  近两年来,生物技术领域作为863计划支持的重点,2001年生物和农业领域课题数占总课题数的30%,所获经费占总经费的27%。
  北京市在确立“依靠中央在京单位、走创新主导道路”的思想后,把整合优势资源作为工作的重心,在与国家计划密切配合、引导国家重大项目落户北京等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2年,北京承担国家创新药物重大专项项目43项,获得资助8,257万元,占总金额的30%。
  2002年,863计划在生物医药领域共支持599个项目,其中北京承担266个。总经费6.12亿元,北京占到3.2l亿元。
  2001年,北京承担的生命科学领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355项,占总项目数的32.7%,资助金额高达7,550万元,占资助总额的    30.9%。
  2002年,北京市科委科技经费投入到生物医药技术领域的有12项,投入资金1.6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4%;2003年支持生物医药技术领域14项,投入资金2.1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6%。
  2002年,北京自然基金委支持的项目中,生物医药项目数为49个,所获资助为687万元,占资助总经费的38.7%,连续两年成为所获经费最多的领域。

  合理布局发展基地

  随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工作和各个重大项目的顺利进展,生命科学园作为创新基地的地位已经得以确立。目前,生命科学园的招商工作和形象塑造工程等各项工作已全面展开。生命科学园的重点项目——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设也进展顺利,为吸引顶尖人才、构建生命科学原始创新能力、探索新的研究机制做出重大贡献。
  2002年10月28日,北京市政府办公会批准在大兴区建设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市领导指出,要以基地建设为龙头,带动南城经济的发展。
  基地的总体目标是以产业配套和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水平的软硬件环境和服务设施为保障,形成集研究开发、企业孵化、生产制造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其五年目标是引进和扶持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高科技企业,基地内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总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国内主要的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十年目标是引进世界著名生物工程与医药企业5~10家,年收入20亿元的企业5家,基地内生物—J:程与医药产业总收入超过400亿元。

    创新储备预示未来

加入WTO后,竞争程度不断加剧,产业长远发展对创新依赖不断加强,知识产权意识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得到加强且与经济利益的联系日趋紧密。创新储备越来越成为体现企业未来潜力的重要指标。科研院所转制和企业为应对竞争而不断走向深入融合已是必然趋势。
  目前,国内药物研发总的情况是;搞工艺和基础研究的“国家队”占小部分;民营研发机构发展势头很猛,打破了原有的格局,成为市场新宠;国有地方科研院所是国内新药研发的重要部门,目前却在为生计而奔波;大型企业本应是研创新药的生力军,但研发投入却未能与国际接轨,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成为最大的瓶颈。但总的趋势是,越早开始改制的院所,越快的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并迅速发展起来。
  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作为国有地方科研院所中的典型,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尝试,目前已经彻底解决了科研投入的资金渠道问题,重新获得强大的创新能力,并直接为双鹤药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在京的中央单位也不断探索研究机构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新机制,努力实现强强联合,使创新的目标直接对准产业需求和产业发展。
  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在转制和改制方式上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北京医药集团公司委托北京制药厂托管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二是双鹤药业集团出资购并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三是双鹤药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制药厂共同出资,在原制药工业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四是将双鹤现代公司中的科研部分从组织结构上剥离,成立双鹤研究院,归属到双鹤药业本部,由双鹤药业直接负担研究院的全部科研投入,彻底解决了原来两个独立法人单位问资金无法划拨的根本问题。
  从根本上解决体制问题后,双鹤研究院3年中陆续引进多名高级人才,从转制前的32人发展到现在的111人。日前,研究院与同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院企间协作开发和内部科研均有了新的发展,科研投入也飞速增长,2002年的科研投入达到近3,000万元。开展的科研项目达55项,预计3年内呵投产的有10项左右。
  发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符合国际潮流和北京实际,2002年8月份北京市委、巾政府决定将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当作北京现代制造业的支柱之一来发展,力争用5~8年时间,使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到2005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预计实现产值230亿元;到2010年实现产值460亿元。形成以化学制药、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物技术为重点,集生物医药创新、制造、流通和服务—条龙的产业群,努力把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发展成为未来北京的主打产业和首都经济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