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单外包:中国制药企业开始进入全球医药产业链

  • 作者:王蔚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4-09-06 08:50

  今年4月,雅来(佛山)制药有限公司与国药控股广州公司签订了万古霉素总代理协议,雅来集团将在中国上市万古霉素原料药和制剂产品。该集团原料药总裁卡尔奥奇·卡尔森表示,雅来倾向于与中国原料药生产企业合作,将万古霉素原料药拿到中国来生产。而德国巴斯夫早在3年前就与东北制药集团建立了合资工厂(其中巴斯夫占股份98%,东总占2%)生产系列人用、畜牧业用维生素。日本新修订的《药事法》今年内正式实施,更将委托加工的讯号明确传达出来。前不久,日本武田制药公司宣布,计划在今年底将其国内的3家生产工厂压缩成2家,并将制剂及原料药的委托生产业务比例分别提高到80%和75%;田边制药也对外宣布,到2006年底,将占公司生产总值20%的业务委托外部生产。
  而中国制药企业经过GMP改造后,软硬件设施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产能大增但却“吃不饱”,生产线大量闲置。很多企业希望以委托加工盘活闲置的设备。
  面对跨国药企的原料药外包趋势和国内制药企业对外接单进行委托加工的迫切需求,第55届中国国际医药原料药/中间体/包装/设备秋季交易会(2005API CHINA)首次设立了专门的外包服务区。虽然对于大多数外包区内的参展企业来说,仅仅通过一次展览并不能让他们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一些企业对外接单委托加工、融入全球医药产业链的征程也许正从这里出发。

  “欧洲—印度—中国”,全球原料药产业链初显

  来自Frost&Sullivan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精细化工的领先企业目前在原料药方面的外包业务约达25%,这一份额今后将继续增长。在原料药市场,欧洲企业一直处于强势地位。而近年来,亚洲企业在一些传统化学工艺开发方面的高效廉价,不断吸引着欧洲企业的眼球。越来越多的观点认为,随着更多企业专业化需求的提升,外包业务逐渐增多,承包方将面临许多机会来提升自己——企业通过提供合同合成服务,将价值链逐渐推移,成为跨国药企的本地合作伙伴,进而发展成为通用名药品制造商,也可以转变成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的专业药品生产者。
  外包又称合同订制,即合同的一方委托另一方按合同规定完成产品的生产、研发,并承担与产品制造相关的物流、售后服务。近两年,外包生产已经成为全球医药市场重要的购销模式之一。在医药行业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需求下,外包生产简化和控制成本、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优势日显,从而带动了原料药外包生产在亚洲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升温。
  中国原料药企业对外接单API外包生产还只是近两三年的事,健康网首席研究员吴惠芳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概括了目前国内企业接单外包生产的状况——尽管目前中国继印度之后已经成为全球原料药市场新的掘金者,但不得不承认,相比较掌握着高端技术的欧洲企业和先于我们起跑的印度,中国刚刚起步的对外接单业务还是个“后学者”。传统上,欧洲原料药企业是北美药厂的主要供应商,而近两年,美国制药业将降低原料药的采购成本作为重要策略,其直接后果就是将部分技术含量不是很高的大宗原料药外包给亚洲国家,主要是印度和中国,同时,北美的制剂药生产企业通过这一“外包转移”制衡欧洲的原料药供应商降低价格,从而形成“欧洲从事高端原料药生产,中、印进行低端原料药生产”的新的原料药供应链。
  事实上,欧洲企业在原料药生产上不仅技术占优,同时还拥有大批老客户,面对来自中、印企业的竞争,欧洲企业更加注重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承接技术含量高的原料药生产,而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原料药外包给中、印,自己则成为“中间商”。在一些原料药的生产链条中,中、印企业主要从事前期生产,而后期的、技术含量高的中间体则仍由欧洲厂商完成。于是在全球原料药外包市场上,一个“欧洲—印度—中国”自上而下的清晰链条就显现出来。
  然而,也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由于中国生产和人力成本相对低廉,企业生产能力远远过剩,因此众多跨国药企都倾向于把不具备太多知识产权因素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搬到中国来。接纳跨国企业的“来料加工”将会成为中国药企的一个发展方向。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来料加工,不加以改进的话,可能更不利于中国企业自身能力的培养和长足发展。

  增强GMP“意识”,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用欧洲企业的头脑思想

  作为法国某制药公司的顾问,李汀对中国原料药企业争取外包订单过程中的得失感同身受,“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注意的东西,比如文化差异、商业价值异同、硬件改造、资质认定等等”,他说,“大多数欧美制药企业在选择外包供应商或服务商时都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和审查条件,他们认为,只有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坚持严谨的作风,才能完全保证药品的质量和企业的声誉。”
  李汀特别强调“资质认定”的重要性,结合在原料药出口方面近25年的经验他提醒道,大多数国内企业往往只注重硬件,对于软件条件则极少关注,究其根本,是因为对GMP并没有真正理解。他举例说,一家在技术、产品等方面都符合辉瑞要求的大企业,接单辉瑞外包的失败仅缘于车间内一个工人随口吐出的一口痰;而另一家并未通过GMP的小型企业,却因为厂区整洁的环境、军事化的管理和军人出身的厂长诚实的合作态度,打动了辉瑞的心。李汀认为,上述两企业最根本的差距其实是“GMP意识”——“GMP是一种持续的理念和动态的行为规范,而绝不仅仅是政府发给你的一张纸——中国企业必须学会用欧洲企业的头脑思想”。
  对此,深圳九新药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小涌也曾指出,与印度比较,我国制药业在国际市场上作为不大,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理念问题。比如,国内企业生产环境监测每周或每月才做一次,而国外要求必须24小时监测。这种理念上的差异应该说是制约国产药品走向国际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以Frost&Sullivan公司为例,他们坚信,欧洲医药公司的外包战略核心是找到一个他们可以信任的、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这一原则体现在他们所有的外包商业运作细节中。在技术上,他们主要看重供应商的生产设施、规模、高级管理层的教育水平、文化背景及实际经验;在商业上,他们看重FTE(研究人员的全时约当数)比率、间接费用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以及主要股东的相互关系等;在企业责任方面,他们看重工厂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实施水平,工厂的权利,对当地社区的贡献等;在地理位置上,他们主要看重交通的便利性等。

  国际门槛提高,企业必须更积极主动提升自身水平

  作为2005APICHINA主办地企业,海正药业在展会上向同行们介绍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以尽“地主之谊”。其总经理助理朱康勤从海正由仿制到“抢”“仿”结合再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大“揭秘”,给刚开始尝试接单原料药外包的企业一些参考。
  据朱康勤介绍,今年8月,海正药业与美国礼来公司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海正将获得礼来两种抗击耐多种药物型结核病的专利药卷曲霉素的生产权。这意味着海正不但将与一家印度公司共同分享世界卫生组织全球DOTS治疗计划中5.62亿元人民币的资助款,还将获得礼来超过100万美元的前期投入。据预测,今后4年,海正通过向中国及其他国家提供抗结核病药品获得的利润将超过300万美元。更重要的是,海正国际化的触角会得到进一步延伸。
  前不久有消息称,世界排名前20位的跨国药企都与上海医药集团洽谈了原料药委托生产事宜,上药集团已与其中10多家公司开始实质性合作,代加工16种原料药,销售额逾1.5亿元。最近又有一家位居世界前列的美国药企主动找上门来,打算将其所有的原料药生产都转移到上药。一旦合作成功,上药集团每年至少新增原料药出口3亿元。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大环境催化下,越来越多的国内药企开始寻求承接海外药品委托生产,而这样的贸易机会也将越来越多。国内企业在积极寻找机会的同时还应全力做好准备——朱康勤反复强调了环境、安全、健康一体化管理体系(EHS)的重要性,“EHS已经成为中国原料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一道技术壁垒”。他解释说,目前EHS已经成为接单外包生产的首要条件,一些国际大公司如强生、辉瑞、礼来等纷纷在华设立了EHS委员会,接受其外包订单的企业必须通过该委员会的审查,这就意味着除长期以来中国原料药企业面临的环境门槛外,以后承接外包订单也会更难。朱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目前海正在EHS上已累计投入2亿元,相当于固定资产的12%,“但还是很难,国际要求不断提高,我们必须更积极主动提升才行”。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