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应对寨卡病毒入侵

  • 作者:吴岩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3-11 10:40

   寨卡病毒来中国了

  埃里卡充满忧伤地说:“我的梦想是儿子可以上大学,可医生说他做不到了。”20岁的埃里卡·罗克几个月前在巴西累西腓医院生下她的儿子。新生儿头围只有31厘米,频发惊厥、四肢僵硬,这都是小头症的典型症状。

  去年10月至今年1月,巴西新生儿小头症疑似病例将近4000例,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被指向了寨卡病毒。如今,寨卡病毒已扩散到美洲、欧洲、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月9日,我国确诊第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患者为男性,34岁,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广东省东莞市某公司工作人员,发病前有委内瑞拉旅行史。

  到2月26日,浙江省新发现一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是中国内地确诊的第六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寨卡病毒几乎是飞到“家门口”了。

  据报道,3月7日,广东又新增两例从委内瑞拉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有关疾控专家分析,中国农历清明节前后,从疫情发生国家返乡华侨华人较多,广东省仍可能继续发现输入性病例。

  有专家提醒,眼下我国大部分地区转眼进入春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寨卡病毒的传播有大面积扩散的可能。特别是南方大多数省份广泛分布有白纹伊蚊,所以夏季寨卡病毒存在发生本地传播甚至引起局部聚集性病例的风险。

   各个年龄段的人普遍易感

  寨卡病毒源于非洲,2014年首次在巴西被发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寨卡病毒目前出现在21个南美洲、10个亚洲、非洲和太平洋国家和地区,巴西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一种自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的叮咬传播。被携带有寨卡病毒的蚊子叮咬后数天内,通常四五个感染者中,只有1个人会出现临床症状。

  寨卡病毒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头痛、呕吐、关节痛、肌肉痛,也可伴有结膜炎、眼后痛等表现。寨卡病毒罕见引起高热,通常是低热,在37.5~38.5摄氏度之间。该病的皮疹表现为斑丘疹,在丘疹周围伴有发红的底盘。关节痛则主要出现在手、足这样的小关节。患者的非化脓性结膜炎也并不很严重,一般会有充血,但很少有分泌物。

  对于该病,公众不必太过于紧张,一般人的症状都较轻,通常在2~7天后自愈。世卫组织发言人林德梅尔介绍说,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这种蚊子还会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病和黄热病;但相对于其他疾病,寨卡病毒感染的症状相对温和,对没有怀孕的健康成年人“基本上类似于一种轻度、非致死性的登革热”。

  尽管如此,寨卡病毒对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危险性还是极大的。不去拉美国家,少出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被蚊子叮咬,是预防寨卡病的有效措施。对于未成年的小朋友和婴儿来说,寨卡病毒会不会有更大的威胁呢?专家说,因为中国此前没有过寨卡病毒传播,大家都没有免疫力,对于寨卡病毒各个年龄段的人普遍易感。

  今年2月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下发了《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2016年第1版)》。该方案强调,寨卡病毒病通常症状较轻,不需要做出特别处理,以对症治疗为主,酌情服用解热镇痛药。在排除登革热之前,应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高热不退患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基酚,成人用法为250~500mg/次,每日3~4次;儿童用法为10~15mg/kg/次,可间隔4~6小时1次,24小时内不超过4次。伴有关节痛患者可使用布洛芬,成人用法为200~400mg/,4~6小时1次,儿童用法为5~10mg/kg/次,每日3次。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每日4次。患者发病第1周内,应当实施有效的防蚊隔离措施。对感染寨卡病毒的孕妇,建议每3~4周监测胎儿生长发育情况。

  中药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消费者在向药店员工了解安宫牛黄丸产品功效。


  目前,对寨卡病毒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中医认为,寨卡病毒病属于疫病,是热毒极盛的一种表现。传统中药安宫牛黄丸含有牛黄、麝香、珍珠、黄连、郁金、栀子、雄黄、朱砂等成分,适用于热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等。

  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传统药物中最负盛名的急症用药之一,至今使用已超过200多年,自古以来就有“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的美称,尤其适用于中风、偏瘫,伴有高热昏迷的患者。它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辩》,与紫雪丹、至宝丹并称为“凉开(温病)三宝”,并被奉为三宝之首。

  安宫牛黄丸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793年,当时京城流行热病,死在庸医手中的人不计其数。吴鞠通诊治患者,让其服用安宫牛黄丸,一下子从危重患者中救活了几十人,从此声名鹊起,安宫牛黄丸也从此为世人所熟知,成为旧时家家必备之救命良药。

  早在清末民初的时候,药行里就有说法:安宫牛黄丸,南有橘花仙。这里说的橘花仙,就是广州白云山中一药业前身“橘花仙馆”。清文宗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岭南名药坊橘花仙馆的安宫牛黄丸应运而生。橘花仙馆在长江以南最先研制成功用于治疗热证急症的名药安宫牛黄丸,该药具有岭南医药特色,更适合热证体质人群。并于清末留下了“安宫牛黄丸,南有橘花仙”的美誉,治病救人,屡建奇功。

  安宫牛黄丸显身手

 
 图为民国时期橘花仙馆生产的安宫牛黄丸产品包装纸。


  在历次的重大疫情中,安宫牛黄丸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安宫牛黄丸含有牛黄、麝香、珍珠、黄连、郁金、栀子、雄黄、朱砂等成分,性味都比较寒凉,因此可以发挥清热解毒作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高热、昏迷、惊厥、抽搐等症状,特别对细菌、病毒、内毒素以及各种时疫引起的发热有疗效。在今天,西医诊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肝昏迷、中风、肺性脑病、颅脑外伤、小儿高热惊厥以及感染或中毒引起的高热、神昏等病症,中医辨证属热闭心包者,都可以使用牛黄安宫丸治疗。

  乙型脑炎——1956年,北京和河北等地爆发大规模乙型脑炎,中央领导在听取原卫生部及大批知名中医学者的汇报后,了解到中医治疗乙脑比西医治疗效果好,就做出批示,鼓励使用中医手段治疗乙型脑炎。在当时治疗乙型脑炎中,安宫牛黄丸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此安宫牛黄丸在民间声名大振。

  SARS——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中医诊疗指南》中指出,对于呼吸窘迫、憋气喘促的内闭外脱证(见于重症SARS)的治疗,宜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化浊开闭。对伴有神昏者可加服安宫牛黄丸。

  甲型H1N1流感——2010年原卫生部颁发《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10年版)》中指出,患者出现高热、咳嗽、胸闷憋气、喘促气短、烦躁不安,伴有神昏谵语、神识昏蒙等症时,可加用安宫牛黄丸进行治疗。

  登革热——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范畴,可以服用“凉开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安宫牛黄丸进入《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对毒瘀交结,扰营动血且伴有神志昏迷、谵妄、抽搐的患者可加用该药。

   相关链接

  2002年5月8日,香港凤凰卫视女主播刘海若在伦敦因车祸受重伤昏迷不醒。英国的医学专家判断她已“脑死亡”。6月8日,刘海若被送到北京宣武医院治疗。刘海若当时高热、神昏,舌红无苔,一派热相,完全符合中医“热入心包”的症状,经过专家会诊,使用了安宫牛黄丸等多种方法治疗。两周后,刘海若体温基本恢复正常,为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最终,遭车祸100天之后,已被英国医学界认定为“脑死亡”的刘海若终于恢复了神志。安宫牛黄丸再次声名大振。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