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数据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屏障

  • 作者:付子昂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4-15 10:46

  今年3·15晚会曝光了网络订餐背后的“黑作坊”,再次将公众的目光聚焦到互联网食品安全上。晚会结束后,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取缔部分网络平台上的问题食品小作坊,各大订餐平台也纷纷表示,将加大平台管理力度,确保入驻商家证照齐全,确保百姓饮食安全。然而,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生产到流通,涉及到食品链的各个环节,如何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既可以加强对入驻平台的中小餐饮食品提供单位进行监管,又有利于网络订餐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实现人人都是食品安全的监管员。

  互联网+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互联网+’是食品安全的未来方向,大数据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屏障,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北京达邦食品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升说。如此巨大的产业规模决定了食品安全必定成为凸显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因此,从长远来看,与食品安全相关的产业链也必将是国家着重发展的产业。

  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戎素云教授坦言,从欧美国家的经验来看,推动我国食品安全等级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层面是国家和行业组织推动食品安全的制度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法律、法规、行业强制性标准以及地方政府和产业集中区的规范、规定;第二个层面就是通过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升来推动食品安全的进步,而从经验来看,技术进步对推动食品安全进步的作用更为直接和迅速。

  近年来,食品安全产业发展迅速,尤其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食品安全追溯等技术发展迅猛,喷码、防伪、标识、管理软件、包装印刷、包材等传统厂商,纷纷转型为食品安全追溯解决方案提供商。戎素云认为,以云计算、云存储和系统集成等大数据技术为典型特征的新一代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提供商正在食品安全领域集中发力。

  社会化媒体的大数据也日渐成为食品安全系统的重要支撑,并且已经有了诸多实践者。杨明升介绍说,“谷歌流感趋势”便是利用谷歌在大数据方面的优势,不断进行数据整理和累积,根据关键词的变化创建流感爆发的相关图表和分析。尽管这个工具可能会不准确,但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近的一份报告表明,挖掘社会化媒体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公共卫生机构确定食源性疾病爆发的源头,并根据相关评论数据找到可能未被发现的相关餐厅。

  除此之外,在食品加工环境中,整合不同的数据源与历史微生物测试数据,不仅可以提高和加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也能够用于预测时间间隔对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呈现的降低趋势或升高风险。戎素云认为,这些信息可用于调整食品安全和操作规范,用于分析数据源等等相关参数,这些数据的获取,有利于为生产安全的食品提供一个有利的外在和内在环境。

  大数据联通风险监测平台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为建立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与风险预测机制提供了契机。大数据产生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海量数据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其核心是预测,通过数据的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基于事实和数据分析作出决策。戎素云说:“食品安全涉及到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只有覆盖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才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平台,将有力促进我国在保障食品安全问题上又上一个新的台阶。

  戎素云建议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基础上,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专业负责食品安全大数据的收集、整合、分析与共享,建立覆盖全国各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对涉及食品安全的相关数据全面感知、收集、分析、共享,在动态监测中及时分析、跟踪、监测和评估,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出预警,并对可能存在隐患的产品进行强制抽检,依据国家制定的食品生产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提出整改、召回、甚至销毁等建议,并向公众实时发布,将食品安全事故杜绝在萌芽状态。

  戎素云还建议制定相关法规,强制推行在农、林、牧、副、渔及食品生产企业和相关主体建立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点,进行动态数据的标示与感知,设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省级及地方大数据分平台,负责动态收集、分析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监测数据,对本省及地方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评估,对监测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并将数据及时汇总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

  我国拥有机构庞大和数量巨大的各种各样的食品检验机构,包括国家、地方、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第三方检验机构等,每个机构都频繁进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检验、检测,拥有大量的检测数据。戎素云说:“但机构之间相互独立,数据不能共享,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给国家造成资源上的巨大浪费。”所以,她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关法规,各食品检验机构有义务将这些“信息孤岛”所拥有的海量数据纳入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国家大数据平台管理,为食品安全监管与预警分析提供决策支持,同时也可供研究人员、政府监管机构和消费者等查询使用。

   公众参与食安监管全过程

  大数据时代,既是全球、全人类的大数据时代,同时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个人化、个性化的大数据时代。杨明升认为,在Web2.0概念中,把“个人化”作为互联网核心升级的特征。“大数据”代表着新的变革,本质上是个人化的继续延伸和深入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大数据是个人化数据,是社会化数据,是个人化与社会化高度结合的数据。”

  食品安全大数据同样也是如此,需要整个社会的关注,主动反馈各类数据和信息,才能形成信息逆流,让公众间接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而不仅仅是表现在牢骚和疯狂转发自己都不确定的信息。

  因此,个人化与社会化的结合程度更加紧密,是其相对于Web2.0数据构成的重大进化:食品链的微观数据支撑宏观,宏观数据又影响微观数据;数据运动与人和社会活动紧密联结;数据不再按网络的物理结构分布和组织,而是按个人关系和社会关系结构重组。“食品安全得到全民和结构化的关注,人人都能够有渠道得到可信信息,并负责任的上传可信信息,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才能得以解决。”戎素云说。

  “对大数据的管理,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数据来源,各种各样的不同结构与属性的数据开始是分属于很多部门,甚至个人所有,应该把这些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这些数据如果不能用来共享,就不能产生信息增值。”杨明升认为,食品生产、经营、消费各方在信息共享时,要保证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同时,要使大数据对食品监管起到应有的作用,数据的收集与共享显得尤为重要。例如目前流行的各类食品外卖APP,想要让外卖APP更能持久地发展下去,公众的参与、法律的依托和外卖平台的自律都显得非常关键和重要。

  中消协在今年3·15提示消费者,在就餐过程中发现餐饮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要做好证据留存,可以将拍摄到的照片上传到外卖平台,直接对有关餐饮食品提供单位进行投诉,并同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杨明升认为,要让老百姓重拾食品安全信心,必须充分利用好大数据,构建出百姓参与、权威管理、统一归口的综合性立体的食品安全信息体系,将生产、经营、消费等各种数据纳入系统,通过集成检索、利用和分析来提取相关信息,并为今后的国民体质改善计划建立底层数据平台。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