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数据打造社会共治新生态——2018数博会“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现代化”分论坛侧记

  • 2018-06-05 11:02
  • 作者:落楠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中国医药报 记者 落楠 报道  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需要多方携手。5月25日,由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贵州科学院共同承办的“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现代化”论坛亮相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200余名来自食药监管部门、企业的代表齐聚论坛,共同探讨大数据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方面的应用。


  这场“头脑风暴”也吸引了外国政府官员和相关企业前来取经。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科技部数据技术司司长Keonakhone Saysuliane表示,老挝政府已意识到数字技术可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助于政府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中国已建立起出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大数据应用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


  打造贵州样本


  论坛会议厅内座无虚席,过道和后排都挤满了听众,台上专家热情分享经验,台下听众认真倾听学习。


  论坛的吸引力如此之大,一方面缘于一批“重量级”嘉宾的出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食品安全高级顾问以及监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等;另一方面则由于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对大数据的研发利用已成为国家战略,人们需要更多地学习了解相关知识。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互联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传统产业的重塑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旧发展动能持续转换。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18年度政府工作中,要“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加快实现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不法制售者难逃法网,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全”。


  在大数据实际运用方面,贵州省率先作为并已见到成效。贵州省副省长王世杰介绍,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深入推进“互联网+食品药品智慧监管”,积极探索食品药品监管的新思路、新应用和新模式,搭建了基于大数据的食品安全平台,即食品安全云。食品安全云覆盖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检验检测、消费、监管等各个环节,目前上线企业已达2.4万家,上线产品5.7万个,集聚5亿条数据,构建起食品药品安全的智慧监管体系、互联网+检验检测体系、查询认证体系。


  大数据的应用也给贵阳经济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贵阳促进大数据前沿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举措,吸引了谷歌、英特尔、甲骨文、阿里巴巴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2017年,贵阳市与大数据相关的企业数量达到1200户,主营业务收入达817亿元,同比增长23%。“大数据及其关联产业对贵阳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3%,为贵阳市经济增长连续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保持第一做出了极大贡献。”贵阳市副市长魏定梅说。


  推动社会共治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食品药品大数据有其自身特性,包括多样性、颗粒性、合法性、时效性、可追溯性、生命性、执法性等,这些特性决定了食品药品大数据可为提升监管效能、规范行业秩序提供帮助。


  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探索运用大数据来促进社会共治。“在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可以被记录、被储存、被传递、被分析。处于这样的时代,监管模式必须转变。”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主任黄果表示,要利用大数据促进食药安全,就要有新思维。首先,在基础建设上要有云思维,云计算是一种资源,就像水、电、气一样,越整合,使用效率越高,应用越便捷,运维越高效,这是大势所趋;其次,在系统建设上要有整合思维,站到更高层面上来考虑,意识到自己所做的只是系统的一个部分,整合,乃至融合才能让数据发生“化学反应”;第三,在数据资源上要有共享思维,规范数据标准、提升数据质量,既要实现监管业务数据共享,又要主动汇集科研、生产、经营、消费各环节外部数据,打造产品、企业数据资源的“全集”。


  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宋宇峰代表贵州食品安全云的云长单位,站在监管的角度讲述了大数据对推动社会共治的作用。他表示,随着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管难度也越来越大,运用大数据构筑“数据铁笼”,能使执法过程更加透明,监管更加公平、公正、公开。“引入大数据以后,执法过程全程留痕,监管人员执法时更加谨慎,相关工作投诉率大幅度下降。” 宋宇峰强调。


  “社会共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最佳方法,而大数据的运用为普通人参与监督、实现共治开辟了一个更便利的渠道,由此可以实现多数人监管少数人。”在宋宇峰看来,食品安全云及相关APP不仅为群众参与社会共治提供了便利渠道,还节省了监管部门的工作时间,把监管过程放在阳光下,有利于增强群众对监管部门的信任度。


  在基于大数据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中,企业的参与也更加主动和深入。拉扎斯网络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食品安全官王三虎介绍,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和具体的合作措施,可以更方便地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管工作。“一方面,企业可以把抽检和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反映给监管部门,监管部门也能把他们在抽检中发现的问题同步传达给企业;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专家对投诉及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方。”王三虎说。


  质量有待提升


  在运用大数据的探索中也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高’,党和政府的要求高、群众的期望高、相关信息数据的敏感性高;二是‘大’,食品药品已经形成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而且从研发开始面临的就是国际化竞争,这对智慧监管是非常大的挑战;三是‘新’,信息技术发展太快,我们还在落实上一轮规划中谈到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但转头一看,理念、技术和设备已经需要升级换代了。”黄果感叹。


  “不是所有数据都叫大数据,大数据是有生命力的,它与普通数据的区别在于质量差异。”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食品安全高级顾问马东指出,目前相关实践在数据搜集上还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数据来源不够广泛,获得数据的途径缺乏规范;二是数据不够完整,搜集数据的方式缺乏规范;三是数据代表性差,样品多基于问题而非基于风险,数据权威性差,数据分析报告不被消费者认可。


  如何提升数据的质量?在场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曾任美国FDA研究员的孙立英在与大家分享了美国的做法之后指出,中国在将大数据用于食药监管时,要有“他山之石,中国标准,共享数据,走向世界”的理念。标准的确立和完善是获得数据的前提,因此首先要确立统一的标准,同时还要为数据编码,要有多部门共建的机构来进行数据管理。“数据=法律+术语+标准+代码+指南+培训+管理+审批+使用+警戒+监控+分析+报告,所有这些都要一步一步整合起来,而且这些环节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孙立英提醒,数据不公开很难保持可信度,在大数据应用方面要有国际观和未来观,跨专业组织团队开展数据相关工作。


  马东描绘了大数据下食品安全治理模式转型的“蓝图”:市场抽样基于风险,而不是基于问题;监管数据基于规范,要对数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基于统一的编码;监管问责基于统计异常报告;基于问责倒逼变革,进一步规范数据;基于变革提升数据价值;基于价值将数据变为战略资产,最后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建设健康中国。以上环节环环相扣,首尾相接,形成闭环,最终创建人民满意的食品安全环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