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停药不可心急 停药过程至少需要3年

  • 作者:李春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4-22 15:06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侵犯关节为主的全身性免疫疾病,这种疾病并不能完全治愈,需要长期控制,治疗效果因方案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效果理想的患者,虽患病多年却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而效果不佳的患者除关节疼痛、变形之外,还会出现肺间质纤维化、IgA肾病等其他系统疾病。

  另一方面,长期用药可能带来一定的肝肾损伤,部分药品也会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该选用什么药,什么时候能减量,什么时候能停药,都是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为此,笔者将针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如何减药、停药的问题进行讲解。

   初期治疗需联合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多发于30~50岁人群,显著特点是四肢小关节,如手指关节、腕关节、踝关节等,发生对称性疼痛,且持续6周以上,每日晨僵(早上关节活动不便)超过1小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到医院风湿免疫科检查确诊。
  确诊类风湿关节炎后应尽早启动治疗。慢作用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等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最常用的药物,可有效阻止疾病对关节结构的破坏。但这类药物起效较慢,一般在坚持服药2~3个月后才能改善病情,并且出现化验指标的变化。因此,在疾病治疗的初期,患者还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美洛昔康等,联合治疗,可缓解关节肿痛,帮助患者四肢恢复活动,起到桥梁的作用。此外,激素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但如果部分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应用激素缓解疼痛症状。

  用药中需评估治疗效果

  患者用药后还需要定期复诊。在首次用药后第1个月时,要检查用药的不良反应是否出现,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等药物是否造成白细胞下降或肝肾功能损害。副作用较轻的患者可以使用一些升白细胞药、保肝药,而损害较重的则需换药。另外,用药后每3个月需要评估一次药物的治疗效果,如果检查指标不理想也需调药。

  对于那些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或是用药产生副作用比较强的患者,生物制剂注射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类药物起效快,但价格比口服药高很多。

  复诊时,医生除了会询问患者的症状以及查看各项免疫学指标检查结果,还可以通过关节超声观测关节滑膜增生、滑膜积液、骨破坏等问题,以此来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进展。部分患者可能临床症状缓解,但从超声检查来看关节依然存在炎症反应。为了防止疾病再发,这种患者还不适合减量,需维持现量继续治疗。

   停药需至少3年时间

  如果检查发现患者症状稳定,关节破坏停止,可以考虑将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减量,以小剂量长期维持治疗。需要注意的是,疾病减药停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可以停用的是非甾体抗炎药和激素。如果患者没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激素,也没有出现关节疼痛,那么说明抗风湿药物已经起效。在治疗6个月复查时,如果发现病情控制良好,才可以将慢作用抗风湿药减量提上日程。

  慢作用抗风湿药减量应优先考虑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或是结合患者的经济情况停用昂贵的药物。每次减量需要间隔2~3个月,期间密切关注类风湿因子、血沉、C反应蛋白的变化,防止疾病复

  发。抗风湿药减量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药物用量越少,减量的速度就要越慢。一般来说,小剂量抗风湿药维持治疗5年后可以停药,之后定期复诊即可。临床上,效果良好的患者最短可以服药3年后停药。此外,生物制剂的一个疗程是6个月,一般来说一个疗程之后疾病会得到明显改善,可以停用。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


   延伸阅读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怎样掌握活动量


  □ 苏  茵

  笔者曾接诊一位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4个月的规范治疗,关节肿胀和疼痛已基本缓解,化验的大部分指标也正常了。她既高兴,又担忧,我问她这是为什么?她说,以为关节不肿痛,病就完全好了,因此帮闺女带了2天孩子,结果腕关节又有点疼;并且走了3公里路后,大腿和膝关节也疼了。那么,她的病情缓解了吗?缓解后什么情况下可以活动呢?

  笔者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情缓解主要包括3个方面:第一是症状消失,包括关节肿胀、疼痛和晨僵的缓解;第二是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正常,类风湿因子和其他抗体下降;第三就是关节超声检查提示正常,显示滑膜血流减少,滑膜炎症减轻。如果这3个方面都达到了,可以说类风湿关节炎达到了完全缓解。

  关于活动量的问题,建议关节肿痛严重时休息制动。一旦肿痛消失或病情缓解,则鼓励患者尽早开始活动,避免关节僵硬。活动的量应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不使关节肿痛加重为标准。就如同长期坐办公室的人,突然跑个800米,也会出现大腿肌肉和关节疼痛不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以先少量活动,如步行0.5~1公里路,连续1~2周适应了,再增加活动的量。

  (作者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