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食品安全四级监管网络体系
为使食品安全监管力量真正下沉,让基层监管实现“横到边、纵到底”,成都双流区在建立食品安全四级监管网络体系,构建长效监管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破解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无法全覆盖和力度不够的问题积累了经验。
强化领导,在镇街设食安委,牵好“头” 为进一步下沉监管职能,前移监督关口,整合基层监管力量,早在2011年,原双流县就在各镇、街道设立了食品安全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镇(街道)中层干部担任,并配备了3~5名专兼职食品安全协管员开展日常工作。在此基础上,2015年按照当地食品安全专项目标任务要求,其各镇(街道)成立了食安委,食安委主任由镇(街道)主要负责人担任,镇(街道)食安办主任由分管领导担任,并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食安办工作。其中,食安委牵头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投诉举报、会节保障、农村群宴申报管理、宣传培训等日常工作,发现并报告食品安全问题,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了属地监管责任的落实。
延伸触角,在属地设监管所,控住“面” 面对日益突出的监管压力和一线执法力量专业水平不高的问题,成都双流区在2013年食品药品机构改革中就在12个镇(街道)设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实行食药监管局和属地政府双重领导,群众发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办理食品经营许可相关事宜可以就近在“所”解决,有效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5年体制改革以来,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县管镇用”的管理模式,双流区成立了12个镇(街道)监管所,下沉了146名监管人员,根据辖区特点和监管对象,分别配置了6至12名人员,并合理搭配食品药品监管专业人才,通过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完善基层办公场所、办公设施配套建设,目前基层监管机构建设规范有序,实现了监管“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落实责任,在村(社)设工作站,抓牢“线” 当前,农村地区、村民院落或城乡接合部等不易被监管人员发现的地域,有一些从事生产制售假劣食品的不法分子和伪劣食品经营户。为解决这一监管空白和盲区,自2015年以来,双流区探索在村(社区)设立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站,由县财政拨款,在区域内专门聘任134名村(社区)食品安全信息员,补贴一定工作经费,协助执法人员开展工作,负责摸排村(社区)食品安全基本情况,收集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并如实记录,发现食品安全问题及时向辖区执法人员报告,促进所在村(社区)按村规民约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止违法违规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发生。
夯实基础,在居民组(小区)设协查员,布好“点” 由于一个村(社区)只有1名信息员,且要负责8到12个村民组(居民小区)食品安全监管,确实难以做到监管“无缝隙、全覆盖”,对此,双流区探索将辖区内知悉本地情况的每个村民组长(居民小区负责人)聘请为本村(社区)食品安全协查员,让他们深入乡村院落、居民小区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与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将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向村(社区)信息员报告,真正做到食品安全监管延伸至末梢,切实发挥了食品安全桥头堡作用。通过设置基层食品安全信息员、协查员,能够弥补监管人员不足的状况,并及时将食品安全信息反馈到监管部门。
依托食品安全四级监管网络,成都双流区进一步拓展基层监管,形成了人人参与食品监管的氛围,有利于将食品安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为构建“四位一体、权责均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网格化、无缝隙基层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奠定了扎实基础。
(作者系成都市双流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2017中国食品药品网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