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家庭厨房外卖”游离法律之外

  • 作者:廖海金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6-08-01 09:3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发展,越来越多的服务业推出APP。目前餐饮类触网的势头迅猛,近来尤以“家庭厨房外卖”为主,已经处于不断“红火”之中,正如雨后春笋般异军突起。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上万家“家庭厨房”在从事外卖行当,如同是“吃饭版”的滴滴打车,这些私厨借助APP服务于社区邻里,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不仅如此,网上订餐对于普通百姓创业、就业简便易行,具有相当强的拉力,“家庭厨房外卖”火爆就是一例。

  然而,火爆的“家庭厨房外卖”,其食品安全却无法保障。食材来源、餐具消毒、送餐人员身体健康状况、线上交易记录保存等均无相关规范。更重要的是监管难以操作,“家庭厨房外卖”几乎都处于民宅之中,执法人员不可能对民宅逐一巡查。可以说,“家庭厨房外卖”处于“裸奔”状态,食品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况且,有相当数量的所谓“家庭厨房”本质上与“黑作坊”无异,无证生产经营,食品原料、加工过程、配送环节等方面均无法达标,为消费者的健康埋下了巨大隐患,也让“家庭厨房外卖”仍游离于法律之外。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网络食品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解放厨房”,而“家庭厨房外卖”以其灵活性和方便性,很有可能成为实体餐饮业的一个重要补充。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食品经营行为的,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因此,应尽快将“家庭厨房”纳入法制轨道,在保证食品安全基础上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相关立法部门应尽快为“家庭厨房外卖”进行法律界定,对其进行规范,纳入法治化轨道,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比如,对符合餐饮行业标准的,要求并引导经营者办理相关手续;对于从业人员、生产设施、作业环境条件等达不到要求的,应及时予以制止和取缔。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出台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明确了网络经营平台责任、监管部门管辖权限等。一旦消费者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找谁投诉、由谁查处,已有了明确的法律关系和相关措施。同时,该办法还要求网络订餐平台要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等材料进行审查,如实记录并及时更新。网络订餐平台必须记录保存食品交易信息,保存时间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6个月。这一系列措施,不仅让人看到了监管法规跟进的努力,同时也促进了“家庭厨房外卖”的规范发展。

《中国医药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