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把脉新药研发 对症开方提供动力

作者: 窦洁    来源: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2018-09-11

  新药研发领域捷报频传,药物创新的“春天”已经到来。


  仅从9月份来看,9月2日,前沿生物自主研发的1类新药艾博韦泰于南京正式上市;9月3日,智飞生物全资子公司研发的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完成Ⅲ期临床试验;9月5日,境内外均未上市的创新药呋喹替尼胶囊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获准上市。


  随着一系列的医药政策发布,中国创新环境越来越好,新药研发领域资本市场非常活跃。不过,新药研发过程有收获亦有困难。如何为新药研发注入不竭动力,是深耕于创新领域的医药企业一直关注的话题。


  完整创新 原创与再创并举


  在药审改革持续发力、优先审评等行业政策驱动下,国内新药申报迎来高速增长。


  以1.1类化药新药为例,近几年申报临床获受理的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数量较前几年大幅增加。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8~2024年中国中药创新药物行业竞争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统计,我国1.1类化药新药申报临床获受理的IND数量,已由2013年的48个增加至2017年的104个,同时2017年也有8个新药上市许可申请(NDA)获受理,创近几年新高。


  然而,我国的新药研发仍面临许多有待克服的困难。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郜恒骏坦言:“虽然我们有很多创新药,但其主要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新’。”他建议,中国医药企业在“二次创新”的基础上,应该更多地关注原创,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临床资源开展研究,填补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


  不过,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名誉会长于明德在谈到创新的时候提醒,医药企业千万不要忽视“二次创新”。


  以两个销量较高的国产创新药为例,微芯生物的西达本胺和恒瑞医药的阿帕替尼,二者都不能算是所在疾病领域里的绝对“原创”,但却是“二次创新”的典型。


  西达本胺是一种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具有非常独特的抗肿瘤机制,比如激活患者抗肿瘤细胞免疫功能。与全球其它药企生产的同类药物相比,西达本胺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在药物使用方式上,西达本胺采用口服,而非国外使用的静脉注射,在给药方式上更加便利。


  恒瑞医药研发的阿帕替尼是治疗胃癌的小分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三线标准用药,其口服用药体现了给药方式的优势。有研究指出,从医保支付方的角度,阿帕替尼较其他竞品具有较高的经济学优势。


  于明德指出,目前医药行业对于“二次创新”的重视还不够。“二次创新”是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标准,在其他专利基础上进行改进。比如以生物酶法替代化学合成,以管道化应替代间歇式釜罐,以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在线控制技术等,都是‘二次创新’的成功案例。“提质量、降成本,减浪费、提效率,原创和再创并举,才是一套完整的创新思路。”他说。


  引进人才 破除临床试验瓶颈


  新药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创新过程,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一个新药从发现到成功上市通常花费10~15年时间。其中,药物临床试验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耗时最长(平均6~7年)、成本最高(约占总费用67%)的阶段。而临床试验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有关数据显示,临床试验阶段的药物只有不到12%最终获批上市。


  业界认为,我国大部分临床试验研究机构仅承接少量项目,流通量与饱和度远远不足。而顶级的临床试验研究机构承接项目过多,流通量已经趋于饱和,甚至达到极限。


  恒瑞医药董事长孙飘扬回顾10余年的新药研发经历后,感叹其中最难的是临床试验。他认为,我国虽然具有丰富的临床资源,但是能够做临床试验的资源紧缺。


  研究者是决定临床试验质量的核心因素。在药明康德联席首席执行官胡正国看来,中国在新药研发——不论在基础研究阶段还是临床研究阶段,都缺人才。


  近年来,随着留学归国科研人员的增多、产业政策的支持和资本的青睐,国内新药研发一改过去由体制内科研机构主导的现象,医药企业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主体。


  孙飘扬谈到,从国内外临床试验来看,国内参与研究的专业医生少于国外,而在整个实验、管理上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绿叶生命科学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殿波强调,医药企业如果想走国际化路线,“就要下定决心引进国际人才,从人才到系统都需要达到国际水平。从靶点的选择到研发全过程,到最终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许可——全过程必须有耐心和耐力,也必须要付出这种代价。”


  纳入医保 瞄准国际市场


  虽然新药研发具有种种风险,但新药一旦纳入医保报销范畴,即可为医药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胡正国谈道:“美国的新药在上市以后,销售业绩可以很快体现。因为在其上市前相关医疗保险就已经确定,而中国的新药进医保的过程较为漫长。”


  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面市9年来始终未能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及多数地方的公立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同为1类新药,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抗癌靶向新药埃克替尼,虽进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却受部分省份医药招标采购周期与要求所限,难以进入许多医院的采购目录。但市场上,也有部分国产创新药通过纳入医保,实现两位数,甚至五位数的业绩增长。


  是否支持新药进医保这个问题,其实已经在社会上经历了长时间的讨论,毕竟医保资金本身有限,因此,对于“保基本”还是“引创新”都各有观点支持。


  吉利德科学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就此问题表示,我国医保制度自1998年建立至今已经发展了20年,当时要求进医保的药物必须疗效确切,价格低廉。而在9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即将印发的《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在药品目录遴选方面更加注重突出药品的临床价值。“相信新药也在这个范围内。”罗永庆说。


  刘殿波认为,中国企业开发创新药在规划上要与国际接轨,不仅要开拓国内创新药市场,同时也要瞄准发达国家市场。


  “但着眼于未来整个行业,中国市场的估值远远大于美国市场,因此在期待国家医保发挥更大作用的同时,要引进第三方保险。”胡正国补充道。(记者 窦洁)


(责任编辑:齐桂榕)

联系我们 更多

  • 健康中国头条微信
  • 中国医药报微信

电话:010-83025740
010-83025786

邮箱:wzh@health-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