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要警惕患房颤卒中风险
今年10月29日是第10个“世界卒中日”,主题是“关注女性的卒中风险”,旨在提升女性对于卒中危险的认知,积极预防卒中发生。“中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男性卒中发病率在全球排名第3位,女性排名第2位。并且在卒中患者中,女性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比例高于男性。”10月29日,在北京举办的“关注‘她’心房,远离卒中”的活动中,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孔灵芝教授特别呼吁,要预防女性卒中的风险。
女性更易患房颤卒中
据悉,卒中在中国已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每12秒钟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每年新发脑血管病患者约270万,且患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卒中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房颤、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都是卒中的高危人群。”中国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胡大一教授指出,以房颤为例,由它所致的卒中占所有卒中的20%。房颤容易导致卒中是由于房颤时心房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功能,后果是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研究显示,在中国30~85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77%,患病人数达数百万,房颤已成为一种心血管流行病。与无房颤人群相比,房颤患者罹患卒中的风险高出近5倍,并且心房颤动相关性卒中的致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很高。孔灵芝教授介绍,某些卒中的危险因素是女性独有的,比如妊娠期糖尿病,先兆子痫,避孕药的使用,接受激素替代疗法和性激素的改变,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女性的卒中风险。
与男性相比,女性伴随高血压、房颤、糖尿病、抑郁症、肥胖等卒中高危因素的可能性更大,患卒中的风险更高,卒中后死亡率更高或伴随严重认知功能衰退、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更高。因此,世界卒中组织呼吁要让更多的女性认知其面临的卒中风险,采取预防措施来减少卒中发生的风险,鼓励所有女性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去医院接受卒中高危因素相关的健康检查,以避免卒中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依据风险评估科学抗凝
房颤导致卒中是可预防的,其中抗凝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胡大一教授更强调抗凝治疗的科学性。如抗凝治疗可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但也会带来出血并发症的风险。对此,应运用简易的CHADS2评分,遵照国内外指南对卒中危险程度进行分层评估,并以此科学地选择治疗策略。例如,临床利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阿哌沙班等已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房颤相关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率,而我国目前在房颤患者卒中预防中使用广泛的抗栓药物阿司匹林,主要用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其实它并不是抗凝药物”。
我国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比例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胡大一教授认为,心血管医生必须重视房颤患者的卒中预防,提升对规范抗凝治疗的认知。“不能等卒中发生了再去解决问题,防控的工作应前移到风险(卒中的危险因素)控制上,这就要求医院各学科的医生携手,做到规范防治。以往卒中常被认为仅是神经科的治疗范围,但多年实践已证明,卒中的防控需相关学科尽早介入,比如心血管科,因为心血管科在防控的上游,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卒中的发生。”胡大一教授强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