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遇上食品安全

  • 作者:肖俞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5-06-18 16:27

  “互联网+”是当下最火的词语之一,当“互联网+”遇上食品安全又将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在“科技创新与食品安全”论坛的圆桌讨论环节,与会专家畅聊了“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现在和未来。

   用互联网的什么去“+”?

  专门做第三方服务的北京达邦食品安全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明升认为,“互联网+”的核心体现的恰恰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即连接功能。互联网还有三大威力,即去边界、去层级、去中心。“互联网+”食品安全,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的连接功能和它的威力,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达到最佳。

  对于这一点,伊利集团副总裁陈福泉深有体会。他表示,伊利作为乳品企业,产业链非常长,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零售等,为此,伊利建立了双向沟通体系,一方面可以追溯产品,另一方面政府、消费者也可以通过这个体系了解物流状态,以及整个链条的产品质量情况。而达成双向沟通最主要的就是应用互联网技术。陈福泉介绍:“在加工环节,我们进行了可视化,消费者可以通过视频看到我们的生产过程,是全透明的。随着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将来我们整个的生产过程都可以达到可视化。”

  “+”食品安全的什么?

  食品安全哪些方面是最需要互联网去加?杨明升表示,目前消费者所理解的食品安全,与监管部门、专家理解的食品安全差异较大,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就是消息不对称、信息不透明。怎样让食品安全信息更加透明,传播范围更广?这就需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

  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副院长陆洋认为,食品安全和检测数据分不开。以前,检测数据只掌握在监管部门手中,绝大部分是孤立的、割裂的和沉寂的,与百姓生活较远。而在“互联网+”时代,检测体系的信息化将会为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提供信息化、知识化的服务。

  就在本届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食品监管三司司长王红现场公布了今年上半年食品抽检信息,并对所有抽检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和相关产品都一一点名。这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已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化。

  用什么手段“+”?

  解决了前两个问题,最后还要解决怎么加的问题。在杨明升看来,就是要解决“四化”问题,即监管履职阵地化、监管过程透明化、监管评价实时化和监管调度一体化。

  在“互联网+”管理手段方面,沃尔玛公司一直在积极探索。沃尔玛中国合规部营运合规总监王捷伟介绍,很多大型企业虽然在食品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制定了很多政策,但由于门店众多,导致难以执行到位。为此,沃尔玛为员工配置了名为“手中宝”的设备,里面有相应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每一次检查表,以及相应的检查内容。它会像智能手机一样,定时提醒员工现在该做什么样的检查,该做什么样的测温。例如,每天10~11时是测温时间,“手中宝”就会自动提醒,同时通过蓝牙连接测温设备,进行测温后,相关数据会实时上传到中央服务器上,这就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

  此外,针对员工培训问题,沃尔玛还利用iPad将培训教材做成视频放入其中,使员工受到的培训更有针对性。王捷伟说:“沃尔玛通过这些互联网技术,真正提高了门店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而保护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