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切勿滥购误补

  • 2019-03-14 11:30
  • 作者:殷世鹏 李琼
  •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使用传统中药来补益老年人气、血、阴、阳的不足,防治各类老年人常见疾病,延缓人体的衰老进程,是中医养生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与人体之强、弱、寿、夭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之强、弱、寿、夭亦与脾胃的功能密切相关。正如《老老恒言》所谓:“胃阴弱而百病生,脾阳足而万邪息,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更以调脾胃为切要”。可见,肾与脾同人的生长、发育、寿夭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中医还认为,肾为精血之源,脾胃为水谷气血之海。机体和生命活动,赖以气血的相辅相成,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生化,互为依存。气血和调则精神旺盛,体质强健,百病不生,大凡人体之脏腑功能失调或人体之衰老病死,无不与气血之虚衰失调有关。因此,调补气血亦为防老抗衰的重要治则之一。

  

  老年人进食补药的原则

  

  我国现存最早、最重要的一部中药经典着作《神农本草经》中,具有“不老” “延年”“增年”“头不白”“好颜色”“坚骨齿”“轻身”等功效的药物,绝大多数集中在上品之中。在此类药物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食疗中被当作食物来看待,“食”“药”之间并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划分,这可能与中医药食同源的观点有关。

  

  所以,中医药补与食养并重,体现了中医对防治老年病的独到之处。如《内经》曰:“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老老余编》又谓:“身闲不如心闲,药补不如食补”。“凡老人有患,宜先以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认为,在充分了解食物功效的前提下,“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这充分肯定了食疗在防老抗衰方面卓越的治疗效果。

  

  老年人进食补药注意事项

  

  据证施方,辨证进补老年人进食补药时,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因时、因人、因病而异,据证施方,辨证进补。要选用优质的地道药材,在进食补药时切记求愈心切,操之过急,奢求滋补,价昂药好,尤其对市场购买,亲友债赠,不知方味及药力峻猛的药要“切宜详审”,不可盲目滥用。

  

  服药进补,顺应自然服食补药必须顺应一日之中,一年四时之中,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养老奉亲书》对老年人一日的药食做了具体的安排,主张晨起服补肾药,辰时(上午7~9时)服调脾胃药,睡前服治病药,中间再插入饮食和活动,使延年与祛病、营养与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顺应四时服药进补方面,《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治疗原则,这对治疗老年人久治不愈的痰喘病,包括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有显着的效果。在顺应四时之气以调养饮食五味,《修真秘录》谓:“春宜食辛,辛能散也;夏宜食咸,咸能润也,长夏宜食酸,酸能收也;秋宜食苦,苦能坚也;冬宜食甘肥,甘能缓中而长肌肉,肥能密奏理而补中,皆益五脏,而散邪气臭”。《益龄单》谓:“春宣脏腑,夏补丹田,秋温脾胃,冬凉上隔”。这是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点,顺应四时阴阳之气的消长盛衰变化规律而提出的治疗原则。在进食补药时,如能“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则自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扶正补虚,防老抗衰衰老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脏腑气血功能日渐衰退,机体抗邪防病能力逐渐下降而呈现的自然生理现象。虚者补之,损者益之,利用进食补药来延缓脏腑功能的衰退,提高机体的防病抗邪能力,以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成为防老防衰方法中重要又经常采用的有效措施之一。

  

  补虚赢,强力壮骨,都属“广谱”补益作用。其中以培补脾肾尤为重要,通过温补脾肾阳气,促进气化功能,则自能生精化血,无形生有形,从而起到防老抗衰,延年益寿的作用。如《外台秘要》谓:“由于老年以阳虚居多,故用药则以温补为主,且多用丸剂之缓,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以无伤正气,去除病根”。张景岳谓:“阳强则寿”。当然,温阳益气法对老年人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只是针对老年人整体情况而言,中医还须按个人具体情况调整补阴药与补阳药比例、剂量大小,避免气味单一而引起的“偏胜气增”之患。清代慈禧太后十分讲究养生驻颜。据其医案记载,慈禧年60岁时,红颜未衰,望之若40岁,其所用养生驻颜之方多达30大类。这些方药集中表现在补肾健脾两大方面。由此可见,脾、肾二脏与抗衰老关系密切,培补脾肾对防老抗衰,延年益寿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补中有通,开合并济《知医必辨》认为“善于补者,补中有开”,开合并济,方能有益无损。《圣济总录》作者在治疗老年病证的选方中,注意了老年多虚多瘀的特点,将活血化瘀方药,广泛用以治疗多种老年病。这也说明老年人进补不能仅靠培补,必须补中有通,开合相济,才能相得益彰,发挥显着的作用。

  

  老人进补常用方药

  

  老年病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因此其用药宜补虚祛邪并施,常用的有灵芝、黄精、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地黄、玉竹、何首乌、肉苁蓉、仙茅、仙灵脾、补骨脂、刺五加、女贞子、旱莲草、巴戟天、海马、蛤蚧、桑椹、桑寄生、槐实、肉桂、附子、鹿茸、紫河车、山药、云苓、白术、人参、黄芪等,平时可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也可煲汤或泡水服用。

  

  老人进补常用的补方成药,有汤剂和丸、散、膏、丹、药酒之分。在有民间广泛流传,确有疗效的传统补方大致亦分为培补脾与肾两大类,如十全大补丸、人参归脾丸、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归丸、右归丸、天王补心丹、还少丹、七宝美髯丹、五子衍宗丸、人参再造丸、河车大造丸、人参蛤蚧散等。这些中成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实,在祛疾延寿和补益延寿方面都有令人信服的效果,但最好在医生指导下,针对病情,选方购药,切勿滥购误补,不但于病情无益,反致贻害匪浅。(殷世鹏 李琼)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
    为你推荐
  • 一文了解儿童多动症

    开学了,孩子们都已经回归学校和课堂。有些孩子不太爱学习,比较调皮好动,家长可能会担心,这是不是“多动症”啊?其实呢,好动情况和“多动症”并不是一回事,那具体什么是多动症,有什么典型... 2019-09-05 10:58
  • 慢阻肺患者须防骨松

    为什么呼吸疾病会与骨头相关?本期《生命时报》邀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礼仁,为大家做详细介绍。 2019-09-05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