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 吴茱萸
产地及品种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石 虎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ffiffi cinalis (Dode) Huang 或 疏 毛 吴 茱 萸 Eu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bodinieri (Dode) Huang 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米辣子等。通常分大花吴茱萸、中花吴茱萸和小花吴茱萸等几个品种。生于平地至海拔1500米山地树林或灌木丛中,多见于向阳坡地。除海南外,秦岭以南各地均有栽种,在日本也有生长。
吴茱萸嫩果经炮制晾干后即是传统中药吴茱萸,简称吴萸,是苦味健胃剂和镇痛剂,又可用作驱蛔虫药。
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沙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
性能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入肝、胃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主治肝胃虚寒、阴浊上逆所致的头痛或胃脘疼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五更泄泻、高血压、脚气、疝气、经行腹痛、口疮、湿疹、黄水疮等。
炮制及解毒方法
从古至今,吴茱萸有很多种炮制方法。
净制。净制主要是洗法,如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记载:“洗,汤洗七遍。”
切制。关于切制的记载,《汤液本草》云:“洗去苦味,日干,杵碎用。”《本草述校注》云:“吴茱萸捣烂。”《本草蒙筌》云:“烘干杵碎才煎。”
炒制。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汤浸七遍,焙干,微炒。”《普济方集要》《儒门事亲》《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等书也有此记载。吴茱萸炒制法在宋代书籍中记载较多,历代沿用。
盐制。《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先去叶、核并杂物,用大盆一口,使盐水洗一百转,自然无涎,日干,任入丸散中。”《本草汇》中记载:“盐汤洗去苦烈汁,焙干用,开口者佳。”《丹溪心法》《得配本草》《医宗必读》等书亦有记载。故盐炙也是吴茱萸较常用的炮制方法。
醋制。《雷公炮炙论》中记载:“若用醋煮,即先沸醋三十余沸,后入茱萸,待醋尽,晒干。”《本草纲目》《炮炙全书》《得配本草》《本草求真》《本草备要》等书中也有醋炒的记载。醋味酸入肝经,醋炙吴茱萸增强了其入厥阴肝经的作用,效果更佳。
酒炙。古代本草记载入药用酒始见于《名医别录》。孟诜《食疗本草》记载“取茱萸一升,清酒五升,二味和煮,取半升去滓,以汗微暖洗”。《圣济总录》则是“酒浸一宿炒”。《千金翼方》中记载“吴茱萸,以清酒三升渍之半日,所煮令蚁鼻沸减得二升”。
炮制用酒多用黄酒,黄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故能增强吴茱萸温中下气、理气和胃的功效。
黄连制《本草求真》云:“止呕,黄连水炒。”《本草备要》也有此记载。《握灵本草》《得配本草》中记载:“黄连二两,吴茱萸二两,汤泡七次同炒香,拣出,各自为末,赤痢甘草汤下黄连丸,白痢干姜汤下茱萸丸,赤白痢各用十五丸米饮下。”
姜制。《食疗本草》中记载:“脚气冲心可和生姜汁饮。”《奇效良方》中记载有生姜汁和药或干姜炮姜共煮的炮制方法。《伤寒论》《千金翼方》等也记载生姜与吴茱萸共煮的制法。
黑豆汁制。《圣济总录》中出现黑豆汤浸炒的记载。具体为汤浸去涎,大豆同炒,去大豆、黑豆同炒,黑豆汤浸洗炒干。
多辅料制。《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记载:“一斤,四两用酒浸,四两用醋浸,四两用汤浸,四两用童子小便浸,各浸一宿同焙干。”《普济方集要》中记载:“拌酒醋浸一宿,焙干二两酒浸,二两醋浸,二两童子小便浸,二两米泔浸炒,一两分作四分,一分装猪尿泡带尿者,酒浸,煮;一分醋浸;一分童子小便浸;一分盐炒。”
甘补药制。明代《景岳全书》记载:“元气虚者,当以甘补药制而用之。”后世多以甘草制吴茱萸。因为甘草既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又能甘缓益气,抑制吴茱萸过于辛热走散,耗气伤阴之弊。故出现了“甘补药制为现代甘草制吴茱萸之滥觞”的说法。纵观各家论述,吴茱萸炮制方法除净制、切制外,还有姜制法、豆制法、童便制法、黄连制法、补骨脂制法、甘草制法、牵牛制法、酒醋等多种辅料合炙等方法。各种炮制方法的主要目的都是增加吴茱萸的疗效,降低其毒副作用。
甘草制吴茱萸是近代发展的炮制方法,也是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唯一方法,全国各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同样以甘草制吴茱萸为主。
临床运用
1.治疗偏头痛
杜力军等以吴茱萸胶囊行小鼠镇痛实验,并以曲马多作阳性对照,显示该制剂能明显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值,延长小鼠的扭体潜伏期(醋酸法)。又以吴茱萸胶囊治疗偏头痛小鼠的结果表明,吴茱萸胶囊可延长偏头痛小鼠的凝血时间,调节5-HT的过度降低,提高痛阈,抑制脑内炎性刺激物的升高。
刘红燕等治疗偏头痛证属厥阴肝寒者32例,用吴茱萸汤加炙甘草、川芎、全蝎、蜈蚣煎服。对照组30例口服养血清脑颗粒。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获93.78%、80%(P<0.05),且头痛发作次数、平均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王学斌等治疗该病68例,以吴茱萸汤加当归、赤芍、白芍等,7天为一个疗程。总有效率达98.5%。
2.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功能性消化不良。李季委等选择31例病程在6个月以上,经胃镜、病理、B超、肝功能检测均未见异常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用吴茱萸汤加枳壳、焦三仙、莱菔子煎服。经4周治疗后,总有效率达93.5%。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梁美花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属虚寒型者,用吴茱萸汤加炙甘草、陈皮、桂枝等水煎内服,均获良好疗效。
曹杰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属肝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者,用吴茱萸汤加半夏、砂仁、厚朴煎服。药用3剂呕吐停止,再进17剂,疼痛消失,食欲增加,症状消失。
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陈明选择食管癌术后胃排空障碍患者,治疗组30例用吴茱萸汤加木香、砂仁汤剂治疗,对照组予以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3%高渗盐水洗胃等治疗。结果经7天后,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有效率为56.7%(P<0.05)。
3.外治法治疗疾病
贴敷涌泉穴。钟仲义等总结以吴茱萸为主药,不同中药配方贴敷足底肾反射区(即涌泉穴)治疗36种病症,以根据上病下治法理论治疗上部、火热、气逆的病症为主。吴茱萸贴敷涌泉穴在临床应用中治疗高血压病、失眠、腮腺炎、呃逆、多种妇科疾病如痛经、妊娠呕吐、妊娠高血压、先兆流产等,也有报道用此法治疗长期低热、眩晕、乳汁不行、小儿咽炎等病症取得满意疗效者。
敷腹。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妇科运用小茴香加吴茱萸热敷法治疗妇科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本方法特别适于术后畏惧针刺、体质偏于虚寒者,以及由于禁食无法服药的患者。
现代药理研究
吴茱萸植物含生物碱、黄酮类、萜类、香豆素、甾体、精油及其他成分。吴茱萸所含化学成分还包括萜类、异戊烯黄酮类黄酮化合物、香豆精、甾体(β-谷固醇)、木质素、多糖、花色苷、多种氨基酸类化合物及微量元素和脂肪酸类化合物等。
1.吴茱萸次碱的降血压和松弛血管作用
其具体机制涉及一氧化氮-环鸟苷酸信号通路。李春梅研究发现,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对KCL和NE引起的大鼠主动脉血管收缩有显著抑制作用,另外口服给药有升高皮肤血流量的作用。马清钧等认为,吴茱萸中含有的去甲乌药碱也具有降压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心率和降低外周阻力。
2.抗心肌过敏性损伤
许青媛等研究证明,吴茱萸水煎剂能使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对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能使心肌细胞膜结合酶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的恢复。另外,吴茱萸还会影响血栓形成和凝血功能。
吴茱萸碱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吴茱萸碱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程度的同时,人们可检测到大鼠血浆中CGRP水平的升高和TNF-α的降低。吴茱萸碱对心肌的这种保护作用可被Capsazepine(一种竞争性辣椒素受体拮抗剂)彻底阻断。
3.对凝血系统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闵慧等研究得出吴茱萸次碱能有效延长血栓形成时间,作用强于阿司匹林。
4.对消化系统的药理作用
吴茱萸具有止呕、止泻、抗实验性胃溃疡的作用。张明发等研究发现,吴茱萸能抑制大鼠胃条的自发活动,抑制小鼠的胃肠推进,抑制由乙酰胆碱和BaCl2引起的胃条痉挛性收缩。吴茱萸水提取液能显著抑制小肠运动,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
吴茱萸煎剂对喂饲泻下药大黄所引起的小鼠腹泻有明显的效果,而对离体肠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低浓度时兴奋,高浓度时抑制。吴茱萸中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吴茱萸烯,有芳香健胃、抑制肠道内异常发酵作用。姜正明将吴茱萸与养阴清热、健脾化湿、活血化瘀、降逆和胃等药配伍应用,治疗各种胃脘疼痛,疗效颇好。
5.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
吴茱萸具有镇痛和使体温上升的作用。吴茱萸中含有的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异吴茱萸碱和吴茱萸内酯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作用。张明发等研究发现,吴茱萸水提物能抑制小鼠热刺激和醋酸所致的胃部疼痛。同时也有专家认为柠檬苦素也具有抗炎镇痛作用。贺玉豚等经实验研究发现,吴茱萸乙醇提取物对家兔静脉注射可以使其体温上升。
6.抗肿瘤作用
吴茱萸碱是其抗肿瘤的主要成分,众多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证实了吴茱萸碱的抗瘤活性,其抗瘤谱较广。吴茱萸碱的抗癌机制主要有两个:①通过诱导瘤细胞凋亡的转移,遏制细胞周期和抑制肿瘤组织侵袭和转移作用;②通过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
李光子等通过离体实验研究发现吴茱萸的粗提取物能够明显的抑制大鼠MCF-7、SPC-A-1和NCI-H446肿瘤细胞,通过在体实验发现吴茱萸的粗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小鼠S180、MFC和Hepa等肿瘤细胞。谭宇蕙等研究表明吴茱萸碱能诱导小鼠肝癌细胞H22的凋亡。另有报道吴茱萸碱体外能显著抑制人胃癌、子宫颈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生长和诱导细胞凋亡。
7.镇痛作用
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四味药组成,所治的厥阴头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管神经性头痛。研究认为吴茱萸汤治疗厥阴头痛的药理作用是升高痛阈,痛阈升高能减轻痛觉,方中的吴茱萸所含的吴茱萸内酯有中枢镇痛作用,能升高痛阈。另有研究表明萸冰制剂可使异常的大脑脑干、下丘脑c-fos表达得以纠正,说明可以减轻头部的疼痛。
8.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吴茱萸中脱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芸香碱离体及在体对子宫平滑肌均有兴奋作用,其中芸香碱对子宫有较强的收缩作用。
临证配伍应用
吴茱萸配大枣。温中补虚,降逆止呕,用于治疗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妊娠恶阻以及厥阴头痛、干呕等症。
吴茱萸配当归。温经活血,调经止痛。临床多用于因冲任虚寒或寒滞肝脉所致的月经延期、量少而黑、少腹冷痛或疝气疼痛等。
吴茱萸配党参。温中寓补,散寒补虚,治疗胃中虚寒之食谷欲吐、胸膈满闷、肝寒犯胃之呃逆吞酸以及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苔白脉迟之证。
吴茱萸配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治疗胃寒呕吐或厥阴头痛、呕吐涎沫者。
吴茱萸配小茴香。散寒除湿、行气止痛,治疗下焦寒湿所致之脘腹疼痛、疝痛及宫寒不孕、月经不调、痛经等因寒致病者。
吴茱萸配补骨脂。补肾而壮阳、暖脾阳以止泻,用于治疗脾肾阳虚之五更泻、虚寒泻。
吴茱萸配黄连。有反佐之妙,能疏肝泻热,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用量及禁忌
内服。煎汤,2~5g;或入丸、散。
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禁忌。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蒙筌》曰:“肠虚泄者尤忌。”《本草经疏》曰:“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古代文献对吴茱萸的毒性早有记载。《名医别录》言其“大热,有小毒”。《药性论》:“吴茱萸,味苦、辛,大热,有毒。”《本草纲目》记载,吴茱萸“多食伤神,令人起伏气,咽喉不通”“辛热,走气动火,昏目发疮”“多食冲眼又脱发也”“不宜多用恐损元气”“有小毒,动脾火,病目者忌之”等。《食疗本草》中记述吴茱萸“肥健人不宜食”。
黄伟等人研究发现,吴茱萸不同组分均具有毒性,不同组分对小鼠急性毒性强度为:挥发油>全组分>醇提组分>水提组分。
1.中毒表现
大量吴茱萸可引起视力障碍、错觉等。临床上曾有服用吴茱萸过量致死的不良反应报道,并在血中检测出了吴茱萸生物碱。
2.中毒救治
(1)一般疗法洗胃、导泻,服用活性炭末;补液;剧烈腹痛时,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1mg;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可采用组织疗法,补充B族维生素等。
(2)中医疗法可用地锦草24g,延胡索、黄柏各9g,秦皮12g,甘草15g,水煎服。视力障碍、毛发脱落时亦可口服杞菊地黄丸,每次1丸,日2次。(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