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检院建立CVA16感染模型并探索引发神经损伤的机制

  • 2025-04-29 09:33
  • 作者:范昌发 付志浩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网站

  2025年3月,中检院动物所在学术期刊《Antiviral Research》发表题为“CVA16 infection causesneurological injury by engaging TLR2/MYD88/TNF-α/CXCL1 signaling pathway inhSCARB2 knock-in mice”的研究论文,展示了自主建立的hSCARB2基因修饰小鼠-CVA16感染模型,并基于该模型初步揭示了病毒感染引发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


  CVA16(Coxsackievirus A16)是引发儿童手足口病(HFMD)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中国及亚太其他地区多次取代EV-A71成为优势流行株。尽管CVA16通常被认为引起较轻微的HFMD症状,但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均表明该病毒感染可能引起神经损伤,且目前已上市的EV-A71疫苗对CVA16感染无交叉保护作用。由于缺乏合适的感染/疾病动物模型,CVA16感染的神经损伤致病机制长期不明,CVA16疫苗的研发亦受阻。


  本研究利用3周龄hSCARB2基因修饰小鼠模型,成功建立了CVA16感染/疾病模型。hSCARB2小鼠感染后表现为行动迟缓、弓背、共济失调、肢体无力甚至麻痹等严重临床症状;在骨骼肌、脑和脾脏等靶器官中检测到高滴度病毒载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进一步证明了hSCARB2小鼠对CVA16病毒的易感性。CVA16感染小鼠后能引发脑组织和骨骼肌组织的炎症反应,而脊髓中未见明显病理变化。此外,CVA16感染引发细胞因子风暴,且为Th1型倾向,与临床观察结果相符。通过共聚焦技术观察发现,hSCARB2小鼠感染后的脑组织中可见典型的小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纤维损伤。研究进一步对感染组和未感染组脑组织的RNA-Seq测序,并进行精细的生信分析,首次揭示该神经损伤可能涉及TLR2/MYD88/TNF-α/CXCL1信号通路,并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进行了验证,初步揭示了病毒感染引发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本研究结果还表明,hSCARB2基因修饰小鼠对CVA16易感,症状明显,表型稳定,为CVA16单价疫苗、CVA16-EVA71二价苗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非临床体内有效性评价模型。


  中检院动物所硕士研究生王煜、动物所模式室吴勇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检院胡忠玉研究员、范昌发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立项支持,课题开展过程中与肠道病毒疫苗研发企业保持沟通,以便于推动模型动物在疫苗效力评价中的实际应用。(范昌发 付志浩)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