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机构联合发布《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认知误区》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刘爽) 6月11日,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CFIC)联合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四家专业机构发布了《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认知误区》(以下简称《科学认识益生菌》),帮助消费者更全面了解益生菌相关科学知识。
《中国益生菌消费认知状况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超6成消费者不知道乳酸菌、益生元和益生菌的区别。《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和乳酸菌不能划等号。益生菌是指一类活的微生物,当摄入足够量时,可对人体健康发挥有益作用,如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营养物质吸收、调节免疫等作用。但乳酸菌通常指能发酵糖并主要生成乳酸的细菌的总称,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微生物分类名称。不是所有的乳酸菌都是益生菌,有一些乳酸菌甚至对人体有害。只有健康功效经过科学验证过的、特定的乳酸菌菌株才可以称为益生菌。
市场上的益生菌产品,有的是活菌型,有的是死菌型。《报告》显示,60%的消费者认为有活菌的益生菌产品健康效果更好。但实际上死菌活菌,健康作用不一样。针对消费者理解误区,《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应当是活菌,死菌不属于益生菌。大多数研究表明,益生菌活菌的效果优于相应的死菌。但死菌的代谢产物和细胞成分也可能有一定健康益处,比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物质都是对健康有益的。
那么是否活菌数越多,益生效果越好呢?回答是“不一定”!《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益生菌的作用跟剂量有关,摄入足够剂量的益生菌才能达到相应的效果,但不同的菌株其发挥健康作用的剂量不同。对于同一益生菌菌株而言,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的效果优于低剂量,但也不是剂量越高越好。对于不同菌株的益生菌,由于发挥健康作用的剂量不同,因此不宜通过比较活菌数来衡量其益生效果优劣,还是应该以临床证据为准。
《科学认识益生菌》还提示消费者,需要关注菌株特异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指出,老百姓对益生菌的健康益处非常期待,但不同的菌株有不同的作用,不同菌株发挥作用所需的菌量也不同,“菌株特异性”是消费者真正需要多关注的。《科学认识益生菌》指出,不同菌株之间可能产生协同增效作用,但并不是所有菌株组合都具有这种效果。因此益生菌产品中含有的菌株种类多少与其效果并没有必然联系,多种菌株优化搭配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除了澄清上述四大认知误区外,《科学认识益生菌》还对益生菌的作用都是一样的、经常吃益生菌会产生依赖性、益生菌包治百病等六大常见认知误区进行了解读和澄清。
相关阅读:《科学认识益生菌——澄清益生菌的10个常见认知误区》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