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生产智慧升级加快推进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蒋红瑜) “我们已经有两家子公司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其他子公司正在加快推进相关工作。改造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可以通过减少人为误差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近日,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与信息管理中心副总经理左冬谈及该公司参与《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的进展时如是说。
《三年行动计划》由国家药监局于2024年6月发布实施,按照率先实施、分批推进的原则,通过全面加快推进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环节信息化建设等工作,促进血液制品生产转型升级,切实保障血液制品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已有8家企业基本完成信息化改造,达到法规要求。企业和省级药监部门在此前的基础上正紧锣密鼓深入推进相关工作,确保在2026年底前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工作目标。
对照新规 改造升级
2024年6月—12月,山西、江西、云南等省份率先实施《三年行动计划》,这些省份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需要在2024年底完成信息化建设。
“改造节奏十分紧凑。”华润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润博雅生物)质量管理部总经理吴杰回忆说,该公司生产车间虽然从2008年已开始信息化建设,但要达到相关法规要求仍有差距。此外,去年该公司还需要保障完成生产任务和新智能工厂建设。
据介绍,华润博雅生物成立了专项工作组联合第三方进行150多天的技术攻坚,将浆站云平台业务、电子批记录、实验室管理等多个信息化系统进行了升级,并于2024年11月完成血液制品信息化系统建设。该系统通过采集数据进一步掌控浆站、生产、质量等关键信息,开展业态感知、时间预警、异常捕捉等相关业务,有效预防和处理质量事件,可满足监管要求。
天坛生物旗下的成都蓉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集团昆明血液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血制)同样面临着兼顾生产任务和信息化改造的挑战。左冬介绍,虽然这两家子公司的工厂分别于2020年、2022年建成,信息化系统规划较为超前,但与相关法规对标后发现电子批记录录入、血浆检测数据对接、洁净室管理等20多处细节需要优化完善。
2024年8月,两家企业对照要求进行改造。据悉,上述两个企业依靠自己的技术团队于2024年9月底完成相关生产质量管理系统硬件改造。同年12月中旬完成系统升级和验证等工作后,两家企业构建了涵盖血液制品原料血浆入厂直至生产、检验全流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宝生物)则以人凝血因子Ⅷ作为首个试点品种开展信息化系统改造。该公司副总经理王磊介绍,该品种已初步实现生产、检验全过程记录电子化,同时引入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对车间关键区域操作监控视频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利用算法识别无菌区域人员不规范操作并实时报警与记录。
监管帮扶 助力攻坚
在企业推进信息化改造的同时,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提供服务和指导,并加快智慧监管探索。
云南省药监局药品安全总监欧阳楠介绍,云南省有两家血液制品企业。该局按照《三年行动计划》进度要求下发加快推进相关工作的方案,明确企业的工作目标、重点任务、进度安排等,并与企业共同研究形成了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监管数据集,指导企业进行数据中台的建设。同时,该局还开发了云南“药监慧眼”系统企业端,推动企业将相关数据上传至系统,开展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数字化监管探索。
在《三年行动计划》发布的同日,国家药监局信息中心、国家药监局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发布《血液制品生产检验电子化记录技术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技术指南》),指导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对血液制品生产、检验信息实行电子化记录。
“在改造前期,云南省药监局帮扶小组曾多次到昆明血制现场给我们解读《技术指南》,讨论对接数据的参数范围。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昆明血制现已完成数据中台的软硬件部署,以及数据接口和数据集的设置。”左冬说。
让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实现“提质增效”是不少省局努力的方向。江西省药监局药品生产处副处长张祖润介绍,去年7、8月份,该局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多次深入企业一线,通过逐章解读《技术指南》核心条款、现场解答技术疑难点、结合企业实际梳理建设路径等方式,细心帮助企业人员理解吃透文件精神、明晰技术标准,全面助力企业信息化建设。
“药监部门给我们解读《技术指南》中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具体要求,为我们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促使血液制品信息化系统顺利在2024年11月底如期具备上线运行条件。”吴杰感慨道。
不少省局也在帮扶的过程中加快推进智慧监管的步伐。“康宝生物的试点品种相关信息与山西药品智慧监管平台的风险预警模块已处于试运行对接阶段,目前基本实现生产关键环节重大偏差实时预警,整改在线审计,风险闭环处置。”山西省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推进 深化协同
企业一方面在加快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在积极运用新技术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我们位于贵州、湖北、陕西等地的4个子公司在加紧进行信息化改造,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信息化系统改造升级,明年上半年上线使用。此外,我们也将积极探索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识别典型应用场景赋能企业管理升级。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生产车间人员行为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识别,实现不规范操作的提前预警。”左冬细数着近期的工作安排。
“让数据‘说话’是我们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吴杰介绍,在前期的基础上,该公司已经于今年1月开展信息化二期建设,深化生产、检验等数据的分析能力、构建数据模型、开发决策支持工具等,构筑企业专属的智慧应用平台,打造成集数字化生产、智能运维、智慧监管于一体的智能工厂。
王磊表示,康宝生物将加快血液制品车间其余4个在产品种的信息化建设进度,全面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此外,企业后期信息化建设拟引入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对车间所有的无菌保障等关键区域进行实时分析,按照法规要求和操作规程进一步将自动报警升级为实时预警,实现生产操作辅助管理和生产过程进度提醒等功能,减少人为影响,降低药品生产质量风险。
药监部门也试图和企业深化协作,不断强化血液制品生产的智慧监管。欧阳楠说:“我们将持续指导企业建设数据中台,实现与车间各应用系统及云南‘药监慧眼’系统企业端的无缝对接,为生产、质量和工程等管理的智能化分析等多种应用场景提供服务。”
“华润博雅生物在业务平台层已开放数据对外接口,我们在加紧对接其信息系统,争取尽快实现监管数据的线上同步,落实智慧监管一体化建设,实现血液制品全流程远程智慧监管。”张祖润介绍了江西省药监局近期的工作计划。
山西省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将以康宝生物试点品种为基点,不断扩大智慧监管覆盖面;鼓励高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开展车间数字孪生建设,建立设备精细化模型,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流程优化、设备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改进等功能,真正实现血液制品生产从“人防”到“技防”的转型。
据了解,我国共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30家,其中在产的有28家,分布在19个省(区、市)。国家药监局将持续加强对省级药监部门的业务指导,确保血液制品生产智慧监管工作有序推进、按时完成。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规范指导防晒等特殊化妆品研究,6个指导原则征求意见
7月31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发布《防晒化妆品质量控制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征求意见稿)》等6个特殊化妆品相关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至8月15日。 2025-08-01 21:10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