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里的“牛”字经典验方

  • 2021-02-08 09:54
  • 作者:刘树英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2021年是农历辛丑牛年,在中医药古籍中,也有一些正名、别名中带有“牛”字的经典中草药性味功能与应用验方。


牛角藓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别名短叶牛角藓,为柳叶藓科植物牛角藓的植物体入药。牛角藓植物体富含磷脂,其性平,味淡,微涩;归心经;具有定神安心、惊悸怔忡功能;主治养心安神。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角藓植物体5~15g煎汤内服,用于治心悸心跳,神经衰弱等证。

 

牛独角

 

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红皮紫陵、广东克雷木、碎骨红,为杜鹃花科牛独角植物的叶、根入药。其性凉,味甘、苦、涩;具有通经活络、散瘀消肿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独角的叶或根捣烂,外敷,主治跌打损伤、扭伤。

 

牛角瓜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哮喘树、羊浸树、断肠草,为萝藦科牛角瓜的根、茎、叶入药。牛角瓜富含强心甙——牛角瓜甙及牛角瓜碱,其性平,味淡、涩;有毒;具有祛痰定喘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取牛角瓜枝或叶,捣烂外敷,治各种皮肤癣及疣。

 

《全国中草药汇编》:取牛角瓜鲜叶20~40g,切碎,水煎服,或炖猪瘦肉服,主治百日咳、支气管炎、哮喘。

 

牛角七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黑羌活、肉五加,为五加科牛角七的根入药。其性微温,味苦、辛;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消炎生肌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角七的根5~15g,煎汤内服,或泡酒,主治胃痛、腰痛、淋巴腺炎。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角七的根适量捣敷,主治跌打损伤、骨折。

 

牛角三七

 

出于《中华本草》,别名夏兰、羊角七、鹿角七,为兰科植物多花兰的假鳞茎或全草入药。其性平,味辛、甘、淡;具有清热化痰、补肾健脑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角三七全草晾干,取3~9g煎汤内服,主治肺结核咯血、百日咳。

 

《中药大辞典》:取牛角三七全草适量捣烂敷,或研末或浸酒搽,主治肾虚腰痛、神经衰弱、头晕头痛。

 

牛耳朵

 

出于《广西药植名录》,别名石三七、石虎耳,为苦苣苔科植物牛耳朵的根茎或全草入药。其性凉,味甘、微苦;归肺经;具有清肺止咳、补虚止血功能。其经典验方:

 

《广西药植名录》:牛耳朵根茎5~15g,煎汤内服,可清肺、止血、解毒、治肺结核。

 

《中药大辞典》:牛耳朵鲜草15~30g,煎汤内服,可清肺止咳,补虚止血,主治肺结核、咳喘、吐血、红崩白带等证。

 

牛耳枫

 

见于《陆川本草》,别名老虎耳、南岭虎皮楠,为交让木科交让木属植物的枝、叶和根入药。其性凉,味辛、苦;具有清热解毒、活血舒筋功能。其经典验方:

 

《南宁市药物志》:取牛耳枫枝和叶15~25g,煎汤内服,治痨咳及热泻。

 

《中药大辞典》:牛耳枫根20~30g,煎汤内服,用于感冒发热、扁桃体炎、风湿关节痛。

 

《中华本草》取牛耳枫鲜叶捣烂外敷用,或煎水洗患处,主治风湿骨痛、跌打后遗筋缩。

 

牛耳岩白菜

 

出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呆白菜、矮白菜、石三七、石虎耳、岩青菜、金山岩白菜、猫耳朵、岩白菜,为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植物的根或全草入药。其性平,味甘;具有补虚、止咳、止血、除湿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耳岩白菜根茎3~9g或全草15~30g煎汤内服,主治咳嗽咯血、崩漏带下。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耳岩白菜根鲜全草,捣烂外敷,主治外伤出血、痈疮和头号肿疮毒。

 

牛耳草

 

出于《中药大辞典》,别名翻魂草、铁鹞子、石花子、八宝茶、猫爪七、菜蝴蝶、猫耳草、牛舌头、小号病毒草、四瓣草、地虎皮、地膏药,为苦苣苔科植物猫耳朵的全草入药。其性平,味苦;归肺经;具有散瘀止血、清热解毒、化痰止咳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耳全草9~15g,煎汤内服,主治咳嗽痰多、吐血、便血。

 

《滇南本草》:牛耳全草3g,研粉冲服,或浸酒饮,主治聤耳、肠炎。

 

《中药大辞典》牛耳全草适量,捣烂敷疮,主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牛耳大黄

 

出自《草木便方》,别名土大黄、四季菜根、牛耳大黄根、火风棠、羊蹄根、羊蹄、牛舌片,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的根入药。其性寒,味苦;归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功能。其经典验方: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牛耳大黄15g,水煎服,或牛耳大黄、乌贼骨各半,为末,每次冲服5g,治崩漏、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牛耳大黄25g,水煎分两次服,每日一剂,治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重庆草药》:鲜牛耳大黄适量,炖水内服,治吐血。

 

《闽东本草》:牛耳大黄根汁30g,米醋30g,枯矾末7g,调匀蘸擦患部,治干性癣和湿性癣。

 

《草木便方》:牛耳大黄捣烂合稠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牛目椒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别名白节藤、九牛入程、扣带锁红、牛目周,为马钱科植物华马钱、伞花马钱的根和种子入药。其性温,味苦,辛;有毒;归肝、心、肾经;具有祛风除湿、利水消肿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目椒的根3~6g,煎汤内服,或取牛目椒的种子研末入丸、散,主治风寒湿痹、寒湿水肿。

 

《新华本草纲要》:牛目椒根和种子适量煎汤内服,主治头痛、心气痛、疟疾、风寒湿痹和水肿。

 

牛眼珠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牛眼球、牛目周、牛眼睛,为马钱科植物牛眼马钱的种子。其性寒,味苦;有大毒;具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功能。其经典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眼珠1.5~3分,配入丸散中服用,主治风湿关节疼痛、手足麻木、半身不遂。孕妇禁服。

 

《中华本草》:牛眼珠鲜品适量,捣敷外用,主治痈疽肿毒、跌打损伤。

 

牛鼻栓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千斤力,为金缕梅科植物牛鼻栓的根、枝、叶入药。其性平,味苦、涩;归肾经;具有益气、止血功能。其经典验方: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牛鼻栓根二至三两,水煎,或冲黄酒、红糖,早、晚饭前各服一次,主治劳伤乏力、创伤出血。

 

《中华本草》:牛鼻栓鲜枝叶25~40g,捣烂外用敷患处,主治气虚、刀伤出血。

 

牛巴嘴

 

出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山蚂蝗、野豆子、大山蚂蝗,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波叶牛巴嘴的根、果子及全株入药。其性温,味微苦、涩;具有润肺止咳、消炎缓喘、止血驱虫功能。其经典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巴嘴的果子5~10个,熬水洗治急性结合膜炎,也可涂于患处治内伤出血。

 

《中华本草》:牛巴嘴的根0.5~2两,熬水内服,用于肺结核咳嗽、盗汗喘咳、产后胎盘滞留和蛔虫病。

 

牛舌草

 

出于《江苏药材志》,别名羊蹄、齿果羊蹄、羊蹄大黄、土大黄、牛舌棵子、野甜菜、土王根、牛舌头棵,为蓼科植物齿果酸模的叶入药。具有解热镇痛、降压抗炎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药大辞典》:牛舌鲜草适量,捣烂外用敷患处,可治乳房红肿。

 

《中华本草》:牛舌草根砸成小块,冷水浸两次,每次24小时,合并浸液在40℃以下浓缩成80%浸液用于水浴,有解热镇痛、降血压、抗凝血和消炎功用。

 

牛舌癀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野枇杷、毛紫珠,为马鞭草科植物枇杷叶紫珠的根或茎、叶入药。其性平,味苦、辛;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血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舌癀根或茎15~30g,鲜品加倍,煎汤内服,主治风湿痹痛、风寒咳嗽。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舌癀茎或叶适量,捣汁饮服,主治头痛、胃出血。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牛舌癀茎或叶适量,捣敷外用,主治外伤出血。

 

牛舌头

 

出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别名苣荬菜、野苦荬、山苦荬、牛舌片,为菊科植物匍牛舌头的全草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功能。其经典验方:

 

《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牛舌头全草0.5~2两,煎汤内服,主治白浊、遗精、痔疮。

 

《广西中草药》:牛舌头全草二两,凤尾草二两,枫木叶一两,古羊藤一两,水煎冲白糖服,主治痢疾。

 

《湖南药物志》:牛舌头全草25g,水煎服;或捣烂敷患处,治乳腺炎。

 

《四川中药志》:牛舌头茎叶捣汁,搽患处,主治汤火伤、疔疮及无名种毒。

 

牛含水

 

见于《中药大辞典》,别名野胡麻、倒打草、刺儿草、多德草、紫花草,为玄参科植物紫花秧的全草入药。其性凉,味苦;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牛含水全草适量,煎水外用,主治荨麻疹、湿疹、皮肤瘙痒。

 

《中华本草》:牛含水全草15~30g,煎汤内服,主治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气管炎、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淋巴结炎和尿道感染。

 

《中药大辞典》:取牛含水根与等量的茎叶果,分别水煎3次,合并药液,浓缩至每100毫升相当生药75克,每服10毫升,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连续2疗程,主治老年慢性气管炎。

 

牛嗓管

 

出于《云南中草药选》,别名撒罗夷、野枇杷、大叶杜仲,为猕猴桃科植物澜沧水东哥的树皮入药。其性平,味甘淡;有毒;具有止血生肌、散瘀消肿、接骨拔脓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药大辞典》:牛嗓管树皮适量,捣敷外用,主治骨折、大疮。

 

《云南中草药选》:牛嗓管树皮15~25g,煎汤内服,治慢性骨髓炎。

 

《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牛嗓管树皮与鱼子兰同捣烂敷患处,主治关节脱臼后肿痛。

 

牛胆参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为兰科植物滇舌喙兰的块茎入药。其性平,味甘、淡;归肾经;具有补肾利尿功能。其经典验方:

 

《新华本草纲要》:牛胆参6~15g,煎汤内服,主治疝气、淋症。

 

《中华本草》:牛胆参适量,煎汤内服七天,主治肾炎水肿。

 

牛尾参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别名黏山药、黏狗苕、黏芋、黄药、黏粘粘,为薯蓣科植物毛胶薯蓣的块茎入药。其性平,味甘、微辛;归脾、肺、肾经;具有健脾去湿、补肺益肾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尾参9~15g,煎汤内服,或入丸、散,主治脾虚食少、泄泻、肾虚遗精、消渴、肺痨咳嗽。

 

《本经》:牛尾参适量,捣敷外用,治跌打损伤。

 

牛尾菜

 

出自《江西草药》,别名马尾伸根、过江蕨、老龙须、金刚豆藤、大伸筋草、背梁骨、千层塔、鲤鱼须、山豇豆、摇边竹、白须公,为百合科植物牛尾菜的根及根茎入药。其性平,味甘、苦;归肝、肺经;具有祛风湿、通经络、祛痰止咳功能。其经典验方:

 

《江西草药》:牛尾菜9~15g;大量可用至30-60g,煎汤内服,或浸酒或炖肉,主治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贵州草药》:牛尾菜、大山羊、岩百合、观音草各15g,一朵云10g,煨水服,治咳血。

 

《湖南药物志》:牛尾菜25g,路边荆50g,老鼠刺50g,豨莶草25g,水煎服,治关节痛。

 

《陕西中草药》:牛尾菜根茎30~60g,浸酒,每日定时内服,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筋骨疼痛、高血压所致之偏瘫、骨髓炎、骨结核。

 

《中华本草》:牛尾菜根茎10~15g,煎汤内服,治白带过多、淋巴结炎。

 

牛尾泡

 

出于《四川常用中草药》,别名山泡刺藤、黄泡叶,为蔷薇科植物宜昌悬钩子的根或叶入药。其性平,味酸、涩;归肝经;具有收敛止血、通经利尿、解毒敛疮功能。其经典验方:

 

《四川常用中草药》:牛尾泡根6~10g,煎汤内服,通经散瘀,主治吐血、痔疮出血。

 

《中华本草》:牛尾泡叶10~15g,研末撒或调敷,治黄水疮、湿热疮毒。

 

《广西药植名录》:牛尾泡根15~25g,煎汤内服,可止痛、利尿、杀虫。

 

牛尾独活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别名西大活,为伞形科牛尾独活属植物牛尾独活的根入药。其性微温,味辛、苦;归肾、膀胱经;具有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功能。其经典验方:

 

《新华本草纲要》:牛尾独活的根9~12g,煎汤内服,用于风寒湿痹、腰膝酸痛及痈肿。

 

《中华本草》:牛尾独活的根适量,捣敷外用,主治腰膝疼痛、鹤膝风、痈疡温肿。

 

牛尾蒿

 

见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别名野蒿、茶绒、紫杆蒿、指叶蒿、水蒿、艾蒿、米蒿,为菊科植物牛尾蒿和无毛牛尾蒿的全草入药。其性凉,味苦、微辛;具有清热凉血、解毒杀虫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尾蒿9~15g,煎汤内服,主治急性热病、肺热咳嗽、咽喉肿痛。

 

《中药大辞典》:牛尾蒿适量,捣敷外用,或熬膏涂,主治鼻衄、血风疮、肠虫病。

 

牛轭草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红茅草、地蓝花,为鸭跖草科植物狭叶水竹草的全草入药。其性寒,味甘、淡、微苦;具有清热止咳、解毒利尿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轭草15~30g,煎汤内服,主治小儿高热、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热痢热淋。

 

《中药大辞典》:牛轭草适量,捣敷外用,主治疮痈肿毒。

 

牛蒡

 

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恶实、荔实、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为菊科植物牛蒡的根入药。其性凉,味苦、微甘;归肺、心经;具有散风热、消毒肿功能。其经典验方:

 

《食医心镜》: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为三服,主治热攻心、烦躁恍惚。

 

《斗门方》:牛蒡根洗净烂研,酒煎成膏,摊在纸上,贴肿毒,仍热酒调下,一服肿止痛减,主治头面忽肿、热毒风内攻、或手足头面赤肿、触着痛。

 

《千金方》:牛蒡根热捣,和腊月猪脂封上,主治反花疮,并治积年诸疮。

 

《延年方》:牛蒡根(切)一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四服,主治喉中热肿。

 

《圣惠方》:牛蒡根500g,捣汁,入盐花5g,银器中熬成膏,每用涂齿龈上,重者不过二、三度,主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

 

牛藤果

 

见于《中华本草》,为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叶那藤的果实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解毒消肿、杀虫止痛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藤果干品6~12g,煎汤内服,主治疝气疼痛、蛔虫病、鞭虫病。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藤果鲜品适量,捣烂外敷,主治疮痈。

 

牛至草

 

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土香薷、白花茵陈、五香草、暑草、琦香、满坡香、满山香、小甜草,为唇形科牛至属牛至全草入药。其性温,味辛;具有发汗解表、消暑化湿功能。其经典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至草5~15g,煎汤内服,主治感冒发热、中暑、腹痛吐泻痢疾、黄疸、水肿。

 

《中华本草》:牛至草3~10g,煎汤内服,主治带下、小儿疽积、麻疹。

 

《中药大辞典》:牛至草鲜品适量,捣敷外用,主治皮肤瘙痒、疮疡肿痛、跌打损伤。

 

牛王肺筋草

 

见于《中华本草》,别名豨莶草、山甘草、大黑理肺散、土玄参、豨仙草、白升麻、灯笼大秦艽,为唇形科植物南方糙苏带根的全草入药。其性平,味微苦、辛;具有祛风止咳、活血通络、解毒消肿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王肺筋草6~12g,煎汤内服,主治感冒、咳嗽、风湿痹痛、腰膝无力。

 

《中药大辞典》:牛王肺筋草适量,捣敷外用,主治跌打瘀肿、骨折、疮痈肿毒。

 

牛筋草

 

出于《纲目拾遗》,别名蟋蟀草、路边草、鸭脚草、蹲倒驴、牛顿草、千人踏,为禾本科蟋蟀草属植物牛筋草的全草入药。其性平,味甘、淡;具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散瘀止血功能。其经典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筋草15~25g(鲜者50~15g),煎汤内服,用于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风湿性关节炎、黄疸型肝炎。

 

《闽东本草》:鲜牛筋草200g,水三碗,炖一碗,食盐少许,十二小时内服尽,主治高热、抽筋神昏。

 

《纲目拾遗》:牛筋草连根洗去泥,乌骨雌鸡腹内蒸热,去草食鸡,主治脱力黄、劳力伤、治瘵。

 

《江西草药手册》:鲜牛筋草100g,山芝麻50g,水煎服,治湿热黄疸。

 

《福建中草药》:鲜牛筋草100g,水煎服,主治伤暑发热。

 

牛泷草

 

出于《贵州草药》,别名夜抹光、三角叶、都格里巴,为柳叶菜科牛泷草的全草入药。其性凉,味辛;有小毒;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功能。其经典验方:

 

《贵州草药》:牛泷草烘干研末,配硫黄、雄黄粉适量,用菜油调撩或干扑于溃烂处,主治刀伤、疥疮和脓疱。

 

《中药大辞典》:牛泷草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主治疮痈肿毒、疥疮、外伤出血。

 

《中华本草》:牛泷草6~12g,煎汤内服,主治疮痈肿毒、止血生肌。

 

牛心果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别名牛心梨,为番荔枝科植物牛心番荔枝的果实入药。其性寒,味苦、甘;归大肠经;具有清热止痢、驱虫解毒功能。其经典验方:

 

《新华本草纲要》:牛心果15~20g,煎汤内服,主治热毒痢疾和肠道寄生虫病。

 

《中华本草》:日食牛心果两三个,止痢驱虫。

 

牛金子

 

见于《全国中草药汇编》,别名小叶蒲桃、鱼鳞木、细子莲、假黄杨、山乌珠,为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赤楠蒲桃的叶、根或根皮入药。其性平,味甘;具有清热解毒、利尿平喘功能。其经典验方:

 

《全国中草药汇编》:牛金子根皮25~50g,水煎服,主治浮肿、哮喘。

 

《中药大辞典》:牛金子鲜叶适量,捣烂敷患处,治疮疽;或水煎洗患处,治漆疮;或用干叶研粉,调茶油涂患处,治烧烫伤。

 

牛皮草

 

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别名酸藤子,为野牡丹科植物顶花酸脚杆的茎、叶入药。其性寒,味辛、微苦;具有疏风清热功能。其经典验方:

 

《新华本草纲要》:牛皮草茎叶6~15g,煎汤内服,主治感冒发热。

 

《中华本草》:牛皮草茎叶3~10g,煎汤内服,主治小儿发烧。

 

牛毛草

 

见于《中华本草》,为莎草科植物球柱草的全草入药。其性寒,味苦;具有凉血止血功能。其经典验方:

 

《中华本草》:牛毛草3~9g,煎汤内服,主治呕血、咯血、衄血、尿血和便血。

 

(作者声明:版权授予刊载者,拒绝网摘与转载)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