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人才 谋发展——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中医药人才队伍

  • 2022-07-02 11:05
  • 作者:付佳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加快培养集聚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大力推进西医学习中医,统筹推进中医药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健委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对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人才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


  强化“顶天立地”


  围绕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大需求,《意见》着力强化“顶天立地”的人才队伍建设。


  “高层次人才是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引领带动整个事业发展的排头兵。”在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行的介绍《意见》及中医药人才工作有关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司长卢国慧表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重视高层次人才培养。自岐黄工程实施以来,已培养149名岐黄学者,100名青年岐黄学者,797名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和一万多名中医骨干人才。另外还建设了31个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传承创新团队,成立了2000多个名老中医专家工作室。


  但对标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伍总体依然不足,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缺乏。对此,《意见》在“顶天”方面围绕吸引、集聚、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提出相关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推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


  《意见》提出,要培养造就中医药领军的战略科学家,在院士评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高层次人才评选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列计划、单独评价;继续实施领军人才计划,培育壮大领军人才的队伍,对领军人才要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实施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建设专项,实行“揭榜挂帅”等立项机制,吸引汇聚行业内外和海内外相关学科优秀人才、团队,开展中医药重点领域、关键问题联合攻关;建立健全面向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项目、重大科技立项等工程计划中设立青年人才支持专项,促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等中医药优势资源较为集中的区域建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在注重加快培育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要着眼夯实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卢国慧指出,基层人才的问题不仅是中医的问题,也包括西医医师、教师等,但中医药的优势在基层,中医药的声音在基层,要始终把加强基层人才培养作为重要任务。


  在“立地”方面,《意见》聚焦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下不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等问题,着力加强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药人员,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


  《意见》提出,要逐步扩大本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专科层次中医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强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的配备,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里面扩大中医医师的招生规模,鼓励退休的中医医师和中医的专长医师到基层去执业;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薪酬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对基层一线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


  优化中医药教育体系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王启明介绍,我国已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中医药教育体系,形成了从高职、本科到硕士、博士多层次、多类型的办学格局,初步建立了以“5+3”为主体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王启明还表示,中医药人才培养要始终尊重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意见》也明确指出,要坚持遵循规律,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并举,立德树人与能力提升并重,思维培养与技能培训结合,注重“读经典、跟名师、重实践、强素养”,注重吸收和融合先进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


  王启明指出,传承精华强特色要从课程教材改革、卓越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能力等三方面发力,大力推进中医药经典教学改革,提高中医类专业经典课程比重,加快建立以中医经典课程为根基的课程体系,尽快推出一批符合中医药教育规律的优秀教材;打造10个左右国家中医药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实施卓越中医药师资培训计划,培养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大力加强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经典骨干教师培养;强化附属医院中医临床教学主体职能,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教学“看病抄方”,实施中医临床教学基地能力建设专项,建设30个左右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引领带动临床实践教学水平整体提升。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突出中医药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和区域布局,加大中西部、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支持力度,引导有条件高校稳步扩大中医药类专业博士招生计划;强化学生中医思维、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支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热爱中医的优秀学生选拔培养;面向中医学类专业全面推行院校—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强化师承教育激励约束机制,实施多层次的师承教育项目。


  完善中医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始终是人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卢国慧指出,《意见》从拓宽中医药机构服务的岗位、落实用人自主权、加大薪酬激励力度、完善评价机制等四方面进行了探索。


  “人才评价是人才成长过程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前端连着培养,后端连着使用和激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表示,遵循中医药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的中医药人才的职称评价制度,对于深入推进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提出,完善人才评价体系,要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相结合,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


  刘冬梅介绍,对于临床人才,要重点评价他的临床疗效,把诊断的准确率、治疗方案、病历分析、合理用药、诊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以及师带徒情况等作为评价的主要要素;对于基础人才,要重点评价其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创能力,把重大理论创新、重要学术专著、古典医籍挖掘成为作为主要要素;对于科研人才,要重点评价他探索疾病规律,解决临床问题,用现代的科学来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把主持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型代表作、科研成果的产出及转化等作为我们评价的主要要素。


  此外,《意见》还提出,要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行业特点、国家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大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力度;完善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周期性评选表彰机制,定期评选表彰一批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加大薪酬激励力度,深化公立中医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薪酬水平核定机制,落实“两个允许”,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重,内部分配应鼓励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建立体现中医药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方式。


  “《意见》是首次制定的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为新时代加强中医药人才工作描绘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卢国慧表示,下一步,将以推动《意见》的全面落实实施为抓手,加快建设高质量中医药人才队伍,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付佳)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