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甘肃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成效显著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记者王晓冬)8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透露,近年来,甘肃省抢抓中医药发展机遇,将中医药产业作为绿色发展崛起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建立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仓储、流通、加工、科创、使用全过程的产业链发展体系,为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与活力。8月23日到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甘肃省人民政府于定西市共同举办的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助推甘肃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中医药强省战略步伐。
甘肃是中药材大省,是全国重要的药源基地和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全省现有中药材资源3626种,人工种植的中药材品种有220余种,规模化种植(养殖)的达到110余种,道地药材30余种,全国363个重点品种中,甘肃拥有276种,“五朵金花”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中药材品质优良,在全国占有量名列前茅。2022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491万亩,标准化种植率55%,产量147万吨,中药材的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30万吨,中药材年交易量150多万吨,均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种植面积约500万亩左右,产量预计达到155万吨。
近年来,甘肃省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围绕中药材种植和精深加工等环节,全力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全省已建成中药材GAP基地8个,无公害基地7个,23种道地药材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6个产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目前,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中成药大品种达到21个,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中药工业企业达到20家。建成75个中药材仓储县级电商中心,服务点覆盖中药材产地70%的乡镇和50%的村。
甘肃省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全省建成5个较大规模中药材交易市场、10个产地市场、35家千吨以上仓储物流企业。全省中药材交易中心被商务部等8部门列为全国现代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企业。培育了一批中药材网货品牌,年网上销售额超过150亿元。
甘肃省还积极推进中药工业集聚化发展,6个中医药产业园区入驻企业151户,其中GMP认证企业68户,27户企业的56个品种列入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
甘肃省通过大宗地产中药材产地加工(趁鲜切制)、食药物质生产经营、中药材GAP监督实施示范建设等试点示范项目,积累了先行先试经验,使产地道地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集约化、产品品牌化的中医药产业链更加完备,提升甘肃中药材质量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定西作为曾经的深度贫困地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走进了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但真正要实现苦瘠不再、甘味绵长,还是要在特色优势产业和增加群众收入上下很大功夫。定西是千年药乡,也是天然药仓。自2018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已经在定西联合举办了三届中医药产业药博会。
前三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定西市共签约项目106个,签约金额143.9亿元,引进龙头医药企业11家,一方制药三期及配套、广药白云山中药科技产业园、琛蓝生物科技陇药国际化产业基地、中国中药控股有限公司、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医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18年的5.9%增长到2022年的8.1%,中医药加工企业产值由2018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0亿元,2022年全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25亿元,实现增加值46.24亿元。
前三届中医药产业博览会的成功举办,甘肃省形成了发展中医药的共识,以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吸纳中医药产业博览会成果,将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作为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重点产业链。成立综合试验区领导小组、实施中医药产业链链长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抓、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加快推动全省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转化,加快中医药强省建设步伐。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