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物医药投融资的春天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生物医药属于重资金投入行业。但近两年来,生物医药面临投融资寒冬的声音不绝于耳。
近日,在首届中国药谷·未来生物创新药大会上,与会专家就投融资环境与创新药产业发展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专家指出,研发成果更具有临床价值的企业在投资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同时,企业也应积极尝试多种融资模式。资本周期和行业周期阶段性错位。
“近5年来,我国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投入规模持续扩大,同时,我国药物创新转化效率明显提升。”某投行专业人士在会上表示。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药物研发投入总规模约为美国同期水平的1/5左右,但两国在研发成果上的差距并不明显。“这表明中国的药物创新转化产出更具效率。”该投行专业人士认为。他指出,从临床试验占比来看,2023年中国制药公司启动的临床试验数量在全球占比达到18%,较十年前增长260%;而药企和研究者发起的全口径临床研究数量全球占比为29%,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从生物医药创新质量方面看,自2021年起,我国First-in-Class和Fast-Follower管线数量实现快速增长。值得一提的是,在2023年至2024年9月期间,全球仅有中国和美国两国的对外授权(license-out)项目数量高于引进授权(license-in)项目数量。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向国际市场输出其研发成果。
“可以看出,2021年以来我国生物医药创新领域发展迅速,并在全球舞台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投行专业人士表明。
相较于生物医药创新领域所展现出的蓬勃生机,资本市场却呈现出疲软态势。
自2021年以来,A股和港股中的医疗健康市场指数及其板块估值水平均显著下滑,具体表现在2021年1月至2024年9月期间,降幅范围达到30%~60%。创新药领域的股权融资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缩减态势。第一财经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领域发生投融资事件1009起,融资金额达2653.8亿元;2022年投融资事件降为779起,融资金额为1781.37亿元。
“正是由于我国生物医药领域,资本周期和产业周期出现了阶段性错位,导致业内普遍感受到市场的‘寒意’。”该投行人士分析。
高临床价值打造投资“沃土”
哪些或者哪类生物医药企业能获得投资机构青睐?面对这个问题,北京龙磐投资管理咨询中心(以下简称“龙磐投资”)创始人、执行合伙人余治华认为,企业要有创新力,其创新产品能切实满足临床需求。“这也是投资方在制定投资策略时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他说。
近期,领泰生物医药(绍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领泰生物”)宣布成功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该轮融资由龙磐投资领投。其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公司首个管线IRAK4降解剂LT-002的Ⅰ期及后续临床研究和其他自免管线和肿瘤管线的临床前开发等。
龙磐投资副总裁张淑萍告诉记者,PROTAC(蛋白降解靶向嵌合体)技术已经迈进管线蓬勃发展时期,针对该技术开发具有潜力的靶点药物,正引发业内广泛关注。而领泰生物首个研发项目就是针对IRAK4-PROTAC技术的开发,其IRAK4降解剂管线开发目前在全球排名第二,国内居于首位。
深圳市达晨财智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达晨财智”)于2019年和2023年先后两次注资杭州新元素药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元素药业”)。其医疗投资部董事总经理王宪政表示,达晨财智长期聚焦于市场潜力大、临床迫切需要且技术壁垒高的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积极布局并投资此类具有突破性的创新药物。“新元素药业研发的ABP-671,针对痛风这一患者基数大的疾病,提供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疗效强的新型治疗方案,与公司投资策略相契合。”王宪政如是解释道。
当然,单一管线的表现并非投资决策的唯一决定因素。张淑萍表示,通常情况下,龙磐投资会在企业进展最快的研发管线上投入更多的评估时间,但同时,也会全面审视企业所开展的其他项目及其当前状态。即投资决策是基于对企业所有研发管线的综合考量后作出的,是对创新药企业的研发实力和潜力的整体评估。
拓展多模式寻觅金融“活水”
如何让创新药企业拥有更多的源头活水?与会专家从投资者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首先应该在心态上做出改变。”王宪政说。他表示,生物医药行业想要复制2020年至2021年间那种爆发式的利润增长非常困难。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无论是研发端还是投资端,都应调整心态,从追求短期爆发转变为注重长期发展。
其次,企业还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探索各种融资途径。
王宪政指出,当下经济形势下,政府科创产业基金和央、国企投资基金是一级市场增量资金的重要来源。因此,创新药企业可以将重点争取政府层面的资金支持作为募资的主要方向。
“近期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投小、投早、投创新’,因此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在争取此类资金方面将更具优势。”王宪政建议。
此外,由于当前中国创新药领域已崛起成为全球新药研发的重要孵化器,众多跨国制药企业(MNC)纷纷前来寻求合作,国内创新药企业应重视并积极探索如海外商务拓展(BD)等新型合作模式。“通过加强国际化合作,更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宝贵的资金支持,从而助力其研发创新,迈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王宪政说。(常锐博)
(责任编辑:宋莉)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