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有一定致敏性......真是懵了......

  • 2018-11-26 17:01
  • 作者:
  • 来源:山东食品药品

  因为过敏,出门要全方面包裹,防风防光防空气。因为过敏,吃饭要全方面忌口,忌肉忌辣忌海鲜。约会聚餐不仅不能化妆,可能还会一直挠挠挠。


  过敏会引起多种不适症状,服用抗过敏药后,不少人会产生嗜睡等副作用,甚至反而加重过敏。


  小鲁过敏已经一月有余,今天一定要跟各种“敏友”们来唠唠关于过敏药的这些事儿。


不同抗过敏药有哪些特点


  一代抗组胺药:扑尔敏服后别开车


  一代抗组胺药有扑尔敏、赛庚啶、苯海拉明、异丙嗪等。


  此类药物是治疗荨麻疹和过敏性皮炎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但其药效的维持时间较短,一般仅4个小时。


  其镇静与中枢神经不良反应较为明显,服用后会出现嗜睡、乏力、反应迟钝等症状,用药后应避免驾车、精密仪器操作、高空作业等。


  此类药物还有抗胆碱作用(口干、便泌、小便困难、视力模糊等),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肝肾功能低下者及老年患者应慎用。


  此外,苯海拉明、赛庚啶等还具有光敏性,需要长时间户外活动者应慎用。


  二代抗组胺药:注意心脏毒性


  二代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阿斯咪唑、特非那定等。


  此类药物属于长效药,一般每天只需要用1次,虽然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大为降低,但抗过敏效果略逊于第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咪唑、特非那定有少见的严重心脏毒性,可引起心律失常,特别是与酮康唑及红霉素等合用时,上述不良反应会加重,应当重视。


  三代抗组胺药:副作用更轻


  三代抗组胺药物有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副作用更轻,抗过敏作用更强,少数患者可能感到头痛。服用时也应注意观察症状,发现异常应及时就诊。


  药物疗效介于前两代之间,服用1次可作用24小时。


为何会“越用药越过敏”


  对于过敏患者而言,抗过敏药物可谓“救命稻草”。然而有时却会出现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缓解反而加重、迁延的情况。


  具体来说,导致“越用药越过敏”情况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相应的应对方式也有所不同。


  首先是所选用的抗过敏药物不恰当。在临床上,即使患者出现相同的过敏症状,引起过敏的原因与发病机制仍可能不同,所需药物也各异,所以应进行个体化给药。


  第二大原因是患者长期服用抗过敏药物而导致药物的敏感性下降,或出现耐药性。当最初所选的药物不合适或长期用药而产生耐药性时,应更换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单种抗过敏药物无法明显改善症状时,也可考虑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但需要注意的是,联合用药并非临床首选。


  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患者自身对所服用的抗过敏药产生了过敏,从而加重或出现新的过敏症状。这种情况以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一代抗组胺药物最为常见,严重时可能会导致休克。因此,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如出现病情迁延、新的过敏症状或过敏症状加重,一定要考虑到抗过敏药物引发新过敏的可能。


  对抗过敏药物过敏的患者需要立即停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恰当的药物,最好不要选用化学结构相似或同类型的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


  其过敏症状也可通过不同的治疗方式来加以改善。例如,对于确定了过敏原的患者,可以进行标准化脱敏治疗,即让患者不断地接触剂量、浓度由低到高的过敏原,并采用适当的给药途径如注射、舌下含服、贴剂等反复接触以提高患者对于过敏原的耐受性,从而减轻过敏症状或使过敏不再发生,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特定过敏原所致的Ⅰ型超敏反应。


  总结一下:在过敏发生时,应根据症状选用合适的抗过敏药物,有时也可以采用联合用药的方法加以治疗。在使用抗过敏药物时,避免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一般服用同种药物不宜超过1个月。


  在服用抗过敏药物后,症状未改善或症状加重时,不宜自行加大剂量用药,事实上抗过敏药物本身可能就具备一定的致敏性,如苯海拉明可致药疹、泼尼松可致湿疹型皮炎等,此时应停药并及时就医,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或更换其他类型的药物。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