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专业知识+科技手段 药师助力患者用药“精益求精”

  • 2019-04-24 10:29
  • 作者:刘迅 薛萱 翟学佳 史琛
  • 来源:楚天都市报

  原标题:结合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 借助数据平台与科技手段 协和药师力助患者用药“精益求精”


  除了深入门诊与病房,为广大患者提供药事服务,为医护人员提供药学支持,(见本报近日连续报道)在武汉协和医院,“药师”这个岗位被不断赋予新的职责,从业人员施展的空间越来越广,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重。


  “人工+智能”审核处方确保合理用药


  3月26日上午10点30分,主管药师胡琪坐在电脑前,打开“处方前置审核系统”查看。


  当天,该院内分泌科医生开出的所有处方,经该系统初步筛查后,其中3个疑似问题处方被发给了胡琪。一一点击打开,2个处方开出的是降血脂药物,1个处方开出的是抗感染药,系统均显示“适应证不符”。


  紧接着,胡琪打开对应患者的电子病历,浏览其入院信息、病情以及治疗进展。“很多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入院病情描述可能未突显,但电脑会严格筛查,一般来说这样的处方没有问题。”与医生沟通后,判断处方安全,胡琪点击确认键“放行”。她告诉楚天都市报记者,如果发现剂量、用法等可能存在疑问,处方将被返回,建议医生再评估或修改后再执行。


  据介绍,这套依托全国用药安全大数据平台的“处方前置审核系统”,于去年8月率先在该院内分泌科等部分科室试用,准备待其成熟后再在全院病区推广。对于医生开具的医嘱,该系统会自动进行审核,若审核不通过将转至审方药师人工审核。“很多糖尿病患者合并多种疾病,药物彼此间是否有影响、老年人用药剂量限制等,药师可能会更专业精细。”该院内分泌科副教授郑涓说,智能预审核系统与临床药师事前双重“把关”,对患者用药的个体化与安全性都是一个很大的保障。


  药品单剂量分包为患者省钱


  不仅是处方审核,在药品的分装上,协和医院药师也用上了高科技手段,于3年前引进了“口服药品单剂量自动分包机”,可把住院患者每餐服用的药品自动分装。


  45岁的冯先生是个“老病号”,上周因心脏不适住进协和医院心外科。“我每天吃的药都是护士用小包装袋密封送到床边,袋子上标明了服药时间,这样吃药不会弄错,特别放心。”冯先生说,以往在别的地方住院,每天的口服药是整盒发给患者,患者自己到点按剂量服用,碰上几种不同的药品、用法不同,病人容易记错。协和医院医护人员将分装好药品的密封袋送到床边,既保证了卫生又避免了浪费,沟通起来还简单。住院8天下来,他打印清单发现,药费比以往要明显便宜一些。


  如冯先生所言,根据清单显示,此次住院期间,冯先生每日服用尼可地尔片(5毫克)3粒、复方盐酸阿米洛利片1粒、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40毫克)2粒、瑞舒伐他汀片(10毫克)1粒,口服药这一项费用为135.98元。如果按照整盒药品发放,测算其未服完的药品费用应为73.15元,节约了近三分之一的口服药费用。


  “如果病人病情变化,剩余药品可能不再服用,这些药就浪费了。”喻晔是协和医院药学部一名主管药师,每天通过单剂量自动分包机,按医嘱为患者分药。记者看到,只要在电脑上点击医嘱计费后,电子处方自动传至药品分包机,短短十几秒中,机器下端出来一连串透明小塑料袋,上面印有患者姓名、科室、床号、药名、规格、服药时间等,还附有二维码。“以前药品由各病区护士分装,医护工作量加大,药品空气中暴露时间也有所延长。”喻晔说,现在通过机器分包,完全密闭,干净卫生,保证药品质量。此外,使用单剂量分包后,为病人节约了费用,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让护士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进行临床护理工作。


  搭档护士统一配置静脉输液


  在大多数医院,住院患者静脉输液药品配置一般由各病区护士承担,而武汉协和医院设置了“静脉用药集中调配中心”,让药师与护士搭档,为住院患者配置静脉滴注用药,目前已覆盖肿瘤院区、西区所有病区以及本部一半以上的病区。


  3月15日凌晨3时许,天色还是一片漆黑,但是协和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灯光已经亮起,药师陈骏正在为医院感染监测忙碌准备着。在控制区的电子设备管理系统中,陈骏逐一打开普通药物、抗菌药物和化疗药物配置仓的紫外线灯,进行半小时消毒后,再打开仓内空气净化系统。事实上,完成这几步后,空气洁净度监测才刚刚开始,在配置仓的操作台上及流动空间内,陈骏一共需放置70多个细菌培养皿,静置半小时后集中送至医院检验科进行检测,以评估配置仓内空气洁净度。除了配置仓内环境的洁净程度,陈骏还需对控制区的洁净程度以及配药护士双手清洁消毒后的洁净程度进行取样评估。一周后的检测结果显示细菌菌落数为零,所有项目均达标,操作台内的空气洁净程度堪比手术室。


  记者在配置仓看到,工作人员穿着连体防护服,外再戴上橡胶手套、口罩,从头到脚只露出两只眼睛。“为了保证配药环境,每一个环节都极其严苛把控,在进仓前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以及专业防护。”陈骏初步算了算,静脉输液医嘱从医生开具后,要经过药师审核、批次调整、标签打印、贴签摆药与核对、双人调配等十几个工序才能成为成品输液送到病区供患者使用,并且每一个工序都有着严格的双人交叉核对制度。“由于有临床药师多次审核医生处方,并参与药物配置全过程,可有效避免用药差错。”该中心负责人辜明介绍,目 前 平 均 每 天 配 液 量4500-5000袋,对提高静脉用药质量、增强职业防护、减少药品浪费,降低医疗成本作用显著。同样严格标准的静脉输液集中配置模式,已在协和医院三大院区开启,预计至今年6月底,武汉协和医院本部所有病区可实现全覆盖。


  基因检测让患者治疗不走弯路


  在武汉协和医院药学部3楼,设有一间“药物个体化治疗基因分析室”,药师参与药物疗效和代谢酶相关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更多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实现精准用药,在避免患者治疗走弯路的同时,也实实在在帮助患者节省费用。


  数月前,64岁的王爹爹在家种花时,突然胸口闷疼还喘不上气,本以为是小毛病,没想到送到协和医院检查,竟是急性心梗。不仅如此,老人既往高血压3级,属极高危,还有糖尿病。医生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植入支架,并予以阿司匹林及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幸运的是,老人经过积极治疗,顺利出院回家。


  可没想到的是,出院仅2个月,老人又被送至协和医院,短短时间心梗再次复发。医生怀疑是抗血小板药物疗效不佳,医生建议基因检测“纠问题”。果然,该院药师经过检测发现,老人氯吡格雷相关代谢酶CYP2C19代谢类型为慢代谢型,“对于CYP2C19慢代谢型患者,氯吡格雷在体内抗血小板活性降低,继续使用氯吡格雷,既花了药费,又达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老人很可能再次出现心梗,这将对患者和社会带来额外的治疗负担。”药物个体化治疗基因分析室副主任药师黄怡菲解释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药师当时建议撤掉氯吡格雷,而是换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治疗,这一方案得到医生认可并采纳。目前,老人恢复不错,准备出院。(记者 刘迅 通讯员 薛萱 翟学佳 史琛)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