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沙司他临床研究论著登陆顶级期刊

  • 2019-08-15 09:00
  • 作者:落楠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落楠) 近日,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在线发表了两篇关于肾性贫血创新药罗沙司他胶囊的研究论著,公布了罗沙司他在中国两项Ⅲ期临床试验的结果。

  

blob.png

罗沙司他分子式。


  这是该杂志首次发表由中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Ⅲ期临床研究论文,也是该杂志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研究结果。“这代表国际医学前沿权威高度认可这项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国团队的临床研究水平和质量。”《NEJM医学前沿》副主编赵剑飞评价。

  

  文章发表后,作为罗沙司他中国Ⅲ期临床试验的首席研究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陈楠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肾内主任郝传明教授收到了很多祝贺。“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处于很兴奋的状态。”陈楠教授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她看来,中国团队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是一次整体性的胜利,背后是研究人员八年如一日的坚持,更是国家对创新药物的大力支持。

  

  重磅研究登陆国际顶刊

  

blob.png

两篇论著发表。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类综合期刊,中国团队在这份期刊上发表临床研究成果有多难?数据能给出最直观的展示。

  

  统计近五年来该杂志发表的中国团队临床研究成果,最多的一年只有6篇,2018年仅有2篇药物临床试验相关研究发表,今年共有4篇论著发表。此次罗沙司他临床研究结果得以连发两篇,足见其含金量之高。

  

  “什么样的研究能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主要有四个标准,the first(首创)、the best(最优)、the last(最新)和the biggest(最重磅),罗沙司他这项研究占了两个。” 赵剑飞博士解释,此次发表的罗沙司他相关研究,是国际首个低氧诱导因子通路(HIF Pathway)靶向新药的研究,而且临床试验的研究水准和数据质量都非常高。

  

  这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罗沙司他的研究论著是在线发表的——通常情况下,对那些意义重大的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会选择先行在线发表,再在几个月后刊载于纸质版上。

  

  “从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出,罗沙司他这两项临床研究的水平非常高。” 赵剑飞博士总结。

  

  在赵剑飞博士看来,罗沙司他的研究引起《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乃至全行业的高度关注,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创新药是肾性贫血治疗领域近三十年来首个全新机制的口服药物。

  

  这不仅是肾性贫血患者的福音,也为其他疾病领域的药物研发开辟了新思路。郝传明教授说,罗沙司他验证了低氧诱导因子通路的成功,将此机制用于其他靶点药物的研发,将推动医药行业的整体发展。

  

  “全球新”背后的中国故事

  

  罗沙司他的前期研发在美国完成,在全球多地开展临床试验。2010~2018年,罗沙司他的三期临床试验在中国接续进行。从结果来看,中国的临床试验进行得又快又好,罗沙司他也选择在中国完成全球“首发”。

  

  这或许是因为中国对于创新肾性贫血治疗方式的迫切需要。陈楠教授介绍,2006年瑞金医院在上海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0余个有效样本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是11.8%。对肾脏病人进行贫血评估发现,在疾病进展的Ⅰ~Ⅴ期,病人贫血的发生率从22.4%~90.2%不等,非透析病人里Ⅰ期病人贫血的概率就已达22.4%,随着疾病恶化,贫血的发生率增加。

  

  这与全国的数据极为相似。有数据显示,我国成人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达10.8%,患病人数近1.2亿人,肾性贫血是慢性肾脏病常见的并发症,在透析患者中的发病率高达98.2%。肾性贫血的治疗需求巨大。

  

  肾性贫血也严重影响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存。陈楠教授分析,贫血不仅会降低慢性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使疾病进展得更快,还会增加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

  

  肾病贫血防治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输血治疗和人造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的方式均有安全隐患,人们期盼新的、更安全的治疗手段,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的诞生恰逢其时。

  

  作为全球首个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罗沙司他通过促进人体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改善铁的吸收状况,促进红细胞生成。郝传明教授详细解读了罗沙司他中国临床试验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罗沙司他能够诱导红细胞生成,在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口服罗沙司他同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在临床获益和副作用上无明显差异。在未接受透析治疗的贫血患者中,罗沙司他可以有效提升和维持肾性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水平。两项Ⅲ期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现非预期的不良反应,没有发现严重的和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研究者同时发现,罗沙司他用于肾性贫血治疗时不受炎症状态影响,患者也无需静脉补铁。

  

  中国创新未来可期

  

  在陈楠教授看来,此次罗沙司他研究成果能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得益于国内临床医生20多年的经验积累,合理的项目临床研究顶层设计,和研究人员在8年临床试验过程中的艰苦付出以及他们对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的严格遵循。

  

  “研究成果能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也说明我国的临床研究架构已经趋于成熟。”郝传明分析,这表现在近年来我国药物研究和监管政策与国际接轨,国内药物研究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伦理委员会高效运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检查趋严。

  

  陈楠教授和郝传明教授都认为,药审改革对审评审批流程的优化和提速,使得罗沙司他的研究能尽快完成并进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视野,这是此次研究成果获得发表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中国团队的临床试验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认可,大背景正是药审改革大环境下中国药物研究重心的转移。赵剑飞也坦言,以前中国医药行业侧重仿制,临床研究水平没能充分发展,而如今国家对药物创新的大力支持推动了中国临床研究高水平发展,让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文章得以产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收到的来自中国的新药临床研究投稿随之增加。“我们确实看到中国新药研发呈现井喷状态。”他的语气十分肯定。

  

  研究成果得到国际权威的认可确实令人振奋。但在支持药物创新方面,国内的临床研究依然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罗沙司他在肾性贫血方面的临床研究做得很好,但是从整体来看,我们和国际药物研发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楠教授表示,如今我国新药研发“爆发式增长”,建立优秀的临床研究队伍,让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深入人心,纠正患者对临床研究的偏见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新药研究继续向前行进、寻求创新突破所要完善的地方。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