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针疗法”备受争议 监管不应缺位

  • 2019-11-08 20:00
  • 作者:朱南南
  • 来源:中国医药报

  10月11~31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食品药品舆情监测系统对官方主流媒体、全国性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监测发现,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封针疗法”相关话题受到舆论关注,舆情热度较高。


  事件概述


  10月11日,企鹅号“每日人物社”发表《起底“脑瘫神话”:花费上万毫无疗效,封针或成医疗骗局》指出,有脑瘫患儿家长质疑“位点加穴位药物注射疗法”(俗称“封针疗法”)。10月21日,有媒体发文对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三附院)使用“封针疗法”治疗儿童脑瘫、肌张力高等提出质疑。随后,多名医学专家表示,“封针疗法”毫无科学依据。10月25日,郑大三附院工作人员表示,儿童康复科所有医生停诊。


  舆情走势和关键节点


  10月11~31日,舆情呈山峰式发展,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第一阶段:自媒体质疑“封针疗法”治疗脑瘫,舆情爆发


  10月11日,企鹅号“每日人物社”发表《起底“脑瘫神话”:花费上万毫无疗效,封针或成医疗骗局》指出,有脑瘫患儿家长微博爆料称,郑大三附院独有的脑瘫治疗手段“封针疗法”,在头皮上扎针的剧烈疼痛令孩子无法忍受。同时,也有家长揭露注射所用药剂,安全隐患极大。该文未引起较大关注。


  10月21日,“丁香医生”旗下微信公众号“偶然治愈”发表《婴儿“封针”调查:一家三甲医院的脑瘫治愈神话》(目前已删除),文章再次通过多个案例详细说明患儿治疗过程的痛苦,揭露“封针疗法”的种种“疑云”。“封针疗法”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广东省佛山市等地,由郑大三附院儿童康复科创始人、名誉主任万国兰于1992年首创,是一项至今仍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的小儿创伤疗法,而“封针疗法”使用的多个神经营养类药物,正是今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的第一批“重点监控合理用药目录”中的药物。此类被称为“辅助用药”的神经营养类药物,因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在业内广受诟病。同时,这些药品价格昂贵,给患者家庭带来很大负担。该文迅速引发各界对“封针疗法”的关注。


  随后,澎湃新闻发表《往穴位里打药就能治脑瘫?河南省卫健委:已存在多年,正调查》指出,10月21日下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封针疗法”在当地早已存在。该单位目前已注意到相关自媒体文章中的质疑,要求涉事医院开展调查。微信公众号“科技日报”发表《专家谈“封针疗法”:脑瘫不可治愈,诊断需慎重,疗法是噱头》称,专家表示,判断某种疗法是否能“治愈”脑瘫患儿,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点:诊断是否严格按照临床标准进行;疗效到底如何评价,是否有可靠的量化指标等。同时,创新疗法在进入临床之前,需要经过几道关卡。通常需要申报课题,由当地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审批后才能立项,来验证新疗法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文被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大量转发。


  另外,“封针疗法”注射用药物的疗效被广泛关注。如澎湃新闻发表《“封针”治疗脑瘫引争议,专家:无科学依据,让患者无端受苦》,援引专家观点表示,应用神经营养药物按照穴位进行注射是否会使药物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并没有确切的依据。


  微博平台,“郑大三附院回应封针治脑瘫”等相关话题阅读量超过1亿人次。在微博信息的带动下,舆情热度于10月23日达到最高峰。


  第二阶段:涉事医院暂停“封针疗法”,舆情逐渐走低


  10月24日,新京报网发表《脑瘫“封针”疗法陷质疑漩涡部分患儿暂停接受治疗》称:10月23日,有家长主动给孩子停掉了“封针疗法”。郑大三附院宣传科工作人员表示:“卫健委正在医院调查‘封针疗法’,调查结果出来将会公布。”


  媒体关注点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争论“封针疗法”的疗效,认为其过度医疗。如微信公众号“丁香说”发表《用“封针”疗法治疗脑瘫患儿,71.8%的医生认为应坚决取缔》称:71.8%的医生认为“封针疗法”没有足够证据,且伤害孩子,应该坚决取缔。


  第二,分析“封针疗法”能够被接受的原因。如《科技日报》刊发《推广“封针疗法”要以可证实的疗效为基础》称:正规医院的“背书”,同样是“封针疗法”获得部分患者信任的原因。而且,从舆论曝光的事实来看,郑大三附院对“封针疗法”的宣传力度恐有过猛之嫌。


  第三,关注医疗欺诈现象,对涉事医院提出质疑,认为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如新京报网发表《“封针”治脑瘫未循证就应用,医院该担何责?》称:在不乏家长投诉的背景下,这么备受争议的疗法,仍能在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存在多年,暴露出涉事医院及当地有关部门在新技术审核上的重大缺失,医疗机构该担起首要责任,对其依法实施监管。


  第四,呼吁相关部门彻查此事,并提出建议。如新京报网发表《“封针疗法”治脑瘫,别拿那些患儿当小白鼠》称:对“封针疗法”的质疑已经摆在了台面上,主管单位有必要及时介入,从公正和专业的视角,对“封针疗法”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和评价,以回应舆论关切。


  第五,将此次事件与“权健事件”相类比。如微信公众号“鸢鸢姐的世界”发表《“封针疗法”会不会成为下一个权健?》称:继“权健事件”之后,这次“封针事件”再度将中医争议推向新的高潮,成为今年热门的话题。


  舆情点评


  “封针事件”经过丁香系这类颇具影响力的医药行业自媒体报道后,迅速引爆舆论场。


  目前来看,对于“封针疗法”的疗效、风险均未有定论。这项在循证证据、科学性、收费标准等方面存在争议的疗法为何堂而皇之地成了医院宣传的“神术”,并在三甲医院“畅行”多年,成为舆论起底的焦点,而在舆情事件爆发后,当地卫健部门已责令医院着手进行调查。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对于频频出现的对各种疑难病症治愈“神话”的虚假宣传,监管部门到了该重拳治理的时候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封针疗法”中使用的神经营养类药物也存在疗效与安全性的争议。其中涉及的神经节苷脂在不久前还被起底疗效不明、恐引发严重疾病等问题。除了在使用环节要避免滥用外,对于这类药物的审评、生产、经营等环节也需要相关部门多加关注。(朱南南)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