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蜈蚣

  • 2021-03-04 10:17
  • 作者: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产地及品种


  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Koch,《广雅》上称为“吴公”,入药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下品药,又名天龙、百脚虫、少棘蜈蚣、蝍蛆等,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


  蜈蚣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人工饲养多模拟自然环境,让其栖息于腐木石隙下和荒芜阴湿的茅草地上。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陕西、四川等地。主产于湖北荆州市、宜昌市、孝感市、十堰市郧阳区、老河口市、襄阳市、荆门市、枣阳市等地。


  常见的蜈蚣有红头、青头、黑头三种。红头的背部呈红黑色,腹部现淡红色,足为淡橘红色或黄色。青头的背部和足部呈蓝色,腹部淡蓝色,体型小,长度约为红头蜈蚣的1/2。


  蜈蚣经炮制后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而微咸。质量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


  在我国蜈蚣药源研究中,共涉及蜈蚣属7种动物及耳孔蜈蚣属1种动物。通过对历代传统药用蜈蚣种类的考证以及对当前蜈蚣药原动物、正品药材鉴定和主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有人认为我国目前蜈蚣药的基原动物为少棘、多棘、墨江及黑头蜈蚣4种,其他均为混淆品。


  性能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肝、脾、肺经。


  功能主治: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主治小儿惊风、抽搐痉挛、中风口眼斜、半身不遂、破伤风症、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等症。


  炮制及解毒方法


  春夏捕捉,先用沸水烫死,后用两头尖的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或烘干。用时剪成小段,生用。


  炙蜈蚣。取蜈蚣,去头足,文火焙至黑褐色。


  酒蜈蚣。取净蜈蚣,每100kg蜈蚣,用白酒20kg拌匀,置锅内,文火加热,微炒干,取出晾凉。


  近年来,蜈蚣炮制大多用焙法,由于蜈蚣气味腥臭,有大毒。一般均采取加辅料炙法,起到降低或消除毒性、矫正气味的作用。如以姜汁为辅料的炮制法及葱汁浸焙法可增强其通经活络的作用,醋炙法能增强其解痉止痛的作用,薄荷炒炙法可增强其理气解郁的作用。青油焙、醋炙、蜜炙等法的目的则是去毒、矫正气味而不伤胃气。用涂鱼鳔炒法主要是为了除去其毒性,保证安全有效。


  临床运用


  1.治疗肢体关节疾病


  关节炎。全蝎蜈蚣混悬液对胶原免疫性关节炎大鼠的病理损伤有明显缓解作用,可有效抑制CIA大鼠关节疼痛,促进体重增长和病理性损伤修复。


  臂丛神经牵拉伤。补阳还五汤加蜈蚣2条,水煎内服效好,用于由于神经牵拉、受压引起的麻木、疼痛,蜈蚣具较好的搜风通络止痛之效。


  坐骨神经痛。苏占斗用雷公藤、熟地黄、桑寄生、独活、当归尾、鸡血藤、炒秦艽、防风、威灵仙、丹参、怀牛膝、蜈蚣、甘草、生姜、大枣,治疗坐骨神经痛18例,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疼痛消失)16例,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疼痛缓解)2例。


  2.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呛咳。蜈蚣、甘草10g,焙末,每次1g,6例均愈。


  哮喘。“全蝎-蜈蚣”可改善哮喘模型大鼠气道炎症,同时减少支气管壁和平滑肌厚度,减轻胶原纤维增生,对气道重塑有一定的改善或延缓作用。


  慢性间质性肺炎。张一德用麻杏石甘加蜈蚣汤(炙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蜈蚣)治疗慢性间质性肺炎,36例中痊愈28例,显效6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100%。


  3.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周围性面瘫。补阳还五汤加蜈蚣(黄芪15g,当归6g,川芎8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3g,地龙7g,蜈蚣2条)治26例全部治愈。


  气虚血瘀型半身不遂。张怡安用黄芪120g,胆南星、当归、赤芍、川芎各10g,火麻仁、杏仁、桃仁、红花、法夏、陈皮各12g,蜈蚣5条(焙研兑服),地龙、钩藤(后下)、藿香、苍术各15g,石决明30g,治上下肢功能丧失患者,2个月愈。


  中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蜈蚣散(蜈蚣、地龙、三七、红景天)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63例,能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缺血性中风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为92.06%。


  4.治疗皮肤科疾病


  带状疱疹。蜈蚣2条(瓦焙),朱砂3g,雄黄9g共研细末,与白酒调和成稀糊状,敷于患处,效果满意。


  银屑病。童明欧等治银屑病属风热血燥者用青黛配蜈蚣等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方用:青黛(包)10g,蜈蚣2条,金银花10g,连翘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0g,漏芦根30g,土茯苓15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紫荆皮15g,甘草3g。


  皮下脂肪瘤。蜈蚣100条,烘干研末每天早晨用蜈蚣粉2g放入鸭蛋孔内蒸熟,空腹食,每日1个,1个月为一个疗程,服后包块逐日缩小,30天后包块完全消失。


  5.治疗肿瘤


  Lewis肺癌。全蝎、蜈蚣水煎剂对小鼠Lewis肺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抑瘤效应与剂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以全蝎高、中剂量组和蜈蚣高剂量组的抑瘤作用较为明显,全蝎高剂量组最为明显。全蝎高、中剂量组及环磷酰胺组对小鼠脾脏和胸腺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效应,而全蝎低剂量组及蜈蚣各剂量组则无明显影响。


  肝癌。刘胜伟治疗气滞血瘀型肝癌,用柴胡、桃仁、厚朴、白芍、红花、莪术、大黄、薏苡仁、茯苓皮、丹参、白花蛇舌草、全蝎、蜈蚣等药为主方加减,患者服药半年多,腹胀消失,胁痛减轻,食欲改善,下肢浮肿消失。


  各种癌症焦中华以复元除癌汤(长白参、枸杞、蜈蚣等)治疗各种癌症102例,存活时间4~9年者82例,10~19年者13例,20~27年者7例。


  6.治疗外科疾病


  乳痈。蜈蚣、全蝎,于瓦上焙存性,为极细末,1日2次,用绍兴黄酒送服治百例,3天可愈。


  鸡眼。蜈蚣粉100g,冰片5g研匀,先用温水浸泡患处,用小刀修去角化皮块,药粉胶布封固于鸡眼上(勿下水),2~3天后软化脱落。


  瘢痕组织。五倍子、蜈蚣能够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抑制其合成分泌胶原的能力,阻止瘢痕的发生发展。


  7.其他


  难治性疼痛。黄要英以全蝎、蜈蚣为主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癌性疼痛、骨质增生性疼痛。结果痊愈(服药2~3个月疼痛消失,停药6个月后不复发)23例,其中顽固性偏头痛3例,癌性疼痛3例,骨质增生性疼痛17例;显效(服药2~3个月疼痛消失,停药3个月复发)9例,其中顽固性偏头痛1例,癌性疼痛1例,骨质增生疼痛7例;无效(服药达1个月以上疼痛无明显改变)2例,其中癌性疼痛1例,骨质增生性疼痛1例。有2例没有坚持服药,不能证明疗效。总有效率为88.9%。


  现代药理研究


  蜈蚣含两种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组胺(Histamine)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质;尚含脂肪油、胆固醇(Cholesterol)、蚁酸(Formicacid)等。亦曾分离出δ-羟基赖氨酸(δ-Hydroxylysine);氨基酸有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Taurine)、谷氨酸。有以下药理作用。


  1.镇静、镇痛、中枢抑制、抗惊厥和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有相似的药用价值,醇提物、水提物均有明显的镇静、镇痛、解痉和抗炎作用,对热板法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显著镇痛作用,且小剂量优于大剂量;对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体外抑菌实验发现两者的酸性水提液均有明显的抑制致病真菌作用,强度亦十分相近,其1/100浓度的酸性提取液对致病性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在浓度为1/400时,对羊毛状孢子菌、石膏样毛癣菌和红色表皮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当浓度为1/800时,仍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两种蜈蚣的各种水溶及脂溶成分对细菌的抑菌圈均小于10mm,故不能抑制所试细菌的体外生长,提示两种蜈蚣均不能直接用于治疗外表和深部皮肤的致病细菌感染,两者的某些消炎功效也并非直接杀灭细菌作用。


  蜈蚣还可使小鼠微血管开放数显著增加,微血管口径增大;镇痛抗炎作用明显;升高脾脏指数。


  研究发现墨江蜈蚣和少棘巨蜈蚣对硝酸士的宁所引起的惊厥(脊髓)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对小鼠电惊厥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对超强电流所致惊厥和戍四氮所致惊厥无对抗作用,表明两种蜈蚣的镇静作用主要是作用于脊髓,其药效学作用相似。


  蜈蚣能减少腹腔因注射0.6%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次数,并提高扭体抑制率,延长戊巴比妥钠引起的小鼠睡眠时间,为其镇静、镇痛及惊厥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蜈蚣水提取液对小鼠具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作用增强,与蜈蚣粗毒(毒颚分泌液)对小鼠具有先兴奋、惊厥而后呼吸麻痹的作用相矛盾。蜈蚣还能减少中枢神经系统衰退症状,包括记忆丧失。


  2.对免疫功能的作用


  蜈蚣含有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以及α1、α2和γ球蛋白,可以直接补充人体所需;具有强壮滋补作用。同时,蜈蚣作为异体蛋白,服用后亦可刺激人体产生非特异性抗体,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扶助人体正气,有利祛邪散毒。


  蜈蚣水提物能显著降低大鼠血清中过氧化脂质及肝、脑组织中脂褐质含量,可使红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明显升高,使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增加;显著增强机体吞噬细胞吞噬活性,对吞噬细胞Fc受体有显著增强作用,提示其具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抗衰老作用。


  3.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蜈蚣所含组胺样物质及溶血性蛋白适当剂量可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局部组织因长期血循不畅缺氧所致的高凝血状态,利于病变组织细胞的复原,即其通络散结的物质基础。


  毛小平等研究表明,蜈蚣可使小鼠RBC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微血管开放数显著增加,微血管口径增大;为蜈蚣活血散结提供了一定的药理依据。


  蜈蚣通过调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平衡,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显著提高NO及iNOS的表达,提示蜈蚣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防治内皮细胞增生的作用;通过调节脂代谢,降低全血黏度;通过下调c-myc基因表达水平,有效抑制家兔血管平滑肌细胞(SMC)增殖,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有较好的防止作用,揭示了中医血瘀证存在的微观物质基础,为中药蜈蚣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蜈蚣提取液对在体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有明显改善作用,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左心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且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


  4.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蜈蚣水提物冻干粉20mg/kg剂量时对大鼠胃液、胃酸、胃酶、胃蛋白酶总活力及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有促进作用,40mg/kg剂量时还可提高胃蛋白酶活力及胰液量、胰液蛋白量,提示蜈蚣具有增强胃肠功能的作用。


  5.抗肿瘤作用


  蜈蚣的水提取物(250、125mg/L)和醇提取物(4000、2000mg/L)均能使小鼠睾丸第7相精细管精原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提示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分析表明蜈蚣提取物中含有类组胺化学成分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已有相关实验证实其提取物对人和小鼠肝癌、胃癌、肺癌、肾癌、结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细胞株的体外生长有显著抑制效力。


  临证配伍应用


  蜈蚣配全蝎。上通肩臂,下行足膝,外达经络,内走筋骨,风可祛,湿可处,寒可散,瘀可破,痰可化。二者相须为用,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抽搐、顽痹疼痛。


  蜈蚣配天麻、钩藤、羚羊角。清肝热,息风止痉,治疗热极生风所致的高热神昏,痉挛抽搐。


  蜈蚣配麝香。研末吹鼻治疗小儿急慢惊风抽搐,外用止痛效果佳。


  蜈蚣配乌蛇。治疗风湿顽痹或皮肤顽癣。


  蜈蚣配细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治疗风湿、瘀血之痹症疼痛。


  蜈蚣配雄黄。研末调敷治疮疡疖肿、红肿剧痛者,或蛇虫咬伤。


  蜈蚣配甘草。解痉平喘,治疗痉咳。


  蜈蚣配龙骨。二药研末,外敷治疗慢性皮肤溃疡。


  蜈蚣配防风。疏风祛湿,活血通络,用于内有寒湿,外感风邪所致的口眼斜。


  蜈蚣配僵蚕。祛风止痉,用于破伤风及热病痉挛、抽搐、口噤、项僵、角弓反张等症。


  蜈蚣配朱砂。镇静安神、祛风止痉。


  用量及禁忌


  内服。水煎服,1~3g,研末吞服,每次0.6~1g。


  外用。适量。


  禁忌。本品有毒,用量不宜过大。血虚生风者及孕妇禁服。


  中毒表现及解救措施


  蜈蚣的毒性成分主要是两种类似蜂毒的物质,即组胺样物质和溶血蛋白质,能引起过敏性休克和心肌麻痹,并可抑制呼吸中枢。蜈蚣的毒性主要存在于活体中,经加工后的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活体蜈蚣明显降低,陈久药材蜈蚣的毒活性又较新鲜药材降低。


  常规服用蜈蚣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少见。由于蜈蚣药材虫体上仍一定程度存在有组胺和溶血性蛋白质等成分,这些可引起溶血作用及过敏反应的毒性成分,可在临床应用中造成某些不良反应。目前这类不良反应报道主要是可引起过敏反应及造成肝或肾功能损伤的可能。


  1.中毒表现


  (1)过敏反应使用蜈蚣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患者用药后出现皮肤瘙痒、皮疹等典型的组胺样反应表现,均可在停止给药后恢复正常。犬被蜈蚣咬伤后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


  (2)肝功能损伤临床报道,给患者常规用量服用蜈蚣散3个月以上或间断服用长达10余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因大剂量服用蜈蚣粉后致肝功能损伤报道共3例。故临床中应注意,凡肝功能不全者,不宜以大剂量蜈蚣直接服用。


  (3)肾功能损伤已有使用含蜈蚣的中药复方后致肾功能损伤报道共3例。其中2例最终因肾衰竭而死亡,1例经治疗后恢复正常。


  2.中毒后的救治方法


  (1)早期洗胃、催吐。过敏者,给予抗过敏治疗。症状严重者对症治疗。


  (2)中药救治①茶叶适量,泡水频服;②凤尾草120g,金银花90g,甘草60g,水煎服;③桑白皮、蚯蚓适量煎服。(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常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研究》)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