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基础知识500问 | S7B 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 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

  • 2021-11-17 11:18
  • 作者: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A:S7B是S7A针对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这个话题的细化。什么是心室复极化,为什么要专门制定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潜在作用的指导原则?


B:心室肌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是不等的,外侧为正,内侧为负,当兴奋的时候,就变为外负内正。由静息变为兴奋的过程叫去极化,而由外负内正的电位变回原来的静息电位的过程就叫复极化。心脏电生理活动由去极化和复极化组成,是呈周期性的。心电图(ECG)中QT间期(从QRS波群开始到T波结束)反映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所需的时间。当心室复极化延迟或QT间期延长,特别是伴有其他风险因素时,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因此需进行试验和风险评估,以明确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延长心室复极化的潜在作用、心室复极化延迟程度与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浓度的相关性等。该指导原则适用于人用新化学实体,以及已上市的药物(如当出现临床不良事件、新用药人群或新给药途径引起新的安全性担忧时)。


A: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的非临床研究一般原则和研究策略是什么?


B:首先,在ICHS7A中所述的关于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推荐方法适用于本类型试验,且应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遵循GLP。其次,延迟心室复极化的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可以相互补充,因此两种试验均应进行。最后,延迟心室复极化试验应基于受试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安全性特征制定个性化的研究方法和风险证据。研究策略如图S-1所示。其中,体外IKr试验指采用原代或表达的IKr通道蛋白评价药物对离子电流的影响;体内QT试验用于测定心室复极化指标,如QT间期;化学/药理学分类因素包括受试物是否属于可诱导人QT间期延长的物质(如抗精神病类药物,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氟喹诺酮类等);相关非临床/临床信息包括药效学试验、毒理学/安全性试验、药代动力学试验(如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血浆浓度)、药物相互作用试验、组织分布和蓄积试验、上市后监管等;追加试验是为解决特定的问题,提供有关作用强度、作用机制、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或反应幅度的附加信息,如在麻醉动物中进行能体现动作电位持续时间的特异性电生理参数检测、重复给药试验、在多个时间点测定电生理参数等;综合风险评估是评价非临床试验的结果及其他相关信息,如分析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受试物相对于参比化合物的作用强度、在非临床试验种属上产生主要药效学作用或在拟定的人体治疗作用下的暴露量与对复极化产生影响的暴露量之间的关系、代谢产物对QT间期延长的影响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代谢差异。最后根据各块内容,对受试物延迟心室复极化和延长QT间期的综合风险评估进行总结,得出风险证据。


A: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的非临床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B:在选择恰当的试验系统时应考虑:①试验方法和试验终点应科学有效、可靠;②试验方法和样本是标准化的;③试验结果可以重现;④试验终点/参数与人体风险评估应当有相关性。同时,指导原则要求在每个试验中应该采用阳性对照物的次最大有效浓度来阐明离子通道和动作电位时程试验的体外制备反应性。在体内试验中,需采用阳性对照物验证和定义试验系统的敏感性,但可不必每一项试验中都设置阳性对照。


对于体外电生理试验,该指导原则推荐可采用单细胞(如异源表达系统、分离的心肌细胞)或多细胞样本(浦肯野纤维、心室乳头肌、心肉柱、灌注的心肌膜、完整心脏)来评估受试物对某个特定离子通道的作用。体外试验的组织和细胞样本可包括兔、雪貂、豚鼠、犬、猪,偶尔也使用人体样本,但成年大鼠和小鼠的组织不宜使用。受试物的浓度应覆盖和超过预期临床最大治疗血浆浓度,并且试验中应逐步提高药物浓度直到能表征浓度-反应曲线或出现浓度限制性的物理化学效应。除上述以外,理想状态下药物暴露时间应足够且需说明药物暴露时间。


体内电生理试验应采用整体动物模型进行心室复极化或相关心律失常研究评价所有离子通道和细胞类型的综合作用。主要的试验参数包括心电图QT间期、血压、心率、PR间期、QRS间期及心律失常[如电生理的不稳定性、不应期的时间和(或)空间离散性、逆向频率依赖性、动作电位形状的改变等]。需注意的是QT间期和心率在不同种属间、同种属不同动物间存在反向非线性关系,因此心率的改变对QT间期有影响,易混淆受试物对心室复极化和QT间期影响的评估。可采用经证实合理性的心率校正公式如Bazett或Fridericia获得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或用心脏起搏器维持固定的心率等方式减少该影响。用于体内电生理试验的实验动物种属包括犬、猴、猪、兔、雪貂及豚鼠,成年大鼠和小鼠不宜使用。剂量范围应与ICHS7A中所讨论的内容一致,只要可行,剂量范围都应包括和超过预期人体暴露水平。在进行试验和解释试验结果时应考虑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试验系统的敏感性及重现性、给药周期和检测点、心率和其他可混淆QT间期数据的因素、动物种属和性别差异及剂量-反应关系等。


A:评价药物对QT间期延长的影响是一个风险评估的过程,通过体外Ikr试验以及体内的一些电生理研究来进行风险评估,具体来讲如何开展这些研究?


B:非临床试验方法有:①离体动物或人体心肌细胞、培养心肌细胞系或克隆人离子通道的异源表达系统测定离子流。②离体心脏样本进行动作电位参数测定,或在麻醉动物中进行能体现动作电位时程的特异性电生理参数检测。③测定清醒或麻醉动物的ECG参数。④在离体心脏标本或动物进行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测定。可采用体内和(或)体外方法在这4个功能水平上进行研究,上述功能水平的结果认为是有用和互补的。该指导原则认为采用具有比较完善的分子、生物化学、生理系统的体内模型也可以提供大量的人体对受试物反应的信息。精心设计和开展的体内试验可对原型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进行评价,并能对药物安全范围进行评估。在体心电图的评价则提供传导特性以及非心脏因素作用(如自主神经系统调节)的信息。动作电位参数的研究可提供心脏多种离子通道的综合活性信息。


A:ICH最近增加了ICHS7B及E14的问与答模块,新增内容是哪方面呢?

  

B:ICHS7B和ICHE14于2005年5月定稿,描述了人用药品延迟心室复极化(QT间期延长)的相关规范。过去几年的紧急数据表明,同一种化合物的非临床分析使用不同研究条件的分析方式可能产生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需要对体外、体内和体内非临床分析的设计、实施、分析、解释和报告的最佳实践提供指导。本次新增问与答模块将明确如何标准化分析,如多离子通道分析、计算机模型和诱导多功能心肌细胞分析等。共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针对体外、体内分析和计算机模拟的标准化和应用问题,编写关于心律失常风险预测模型的原则,并补充如何使用非临床数据的潜在情况。第二阶段是创建关于如何使用促心律失常预测算法或模型结果,明确非临床心律失常模型和心电图生物标记物数据分析。2020年8月27日,ICHS7B及E14的问与答模块第一阶段的内容已经公布,第二阶段正在进行之中。(摘自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ICH基础知识500问》)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