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吉林省药监局驻村队伍取得成效——吉兴村脱贫户的“多重身份”

  • 2023-01-20 20:00
  • 作者:叶阳欢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隆冬时节,雪覆林山。1月19日早上5∶30,天刚刚破晓,71岁的吉兴村脱贫户马云凤家中已经燃起了烟火气。“一会大家伙儿就都要出门了,我也得快一点,先把大街上的垃圾打扫一下,再去村里菌包厂拌菌料,老头子你上山巡逻多注意安全。”老人一边麻利地收拾着碗筷,一边叮嘱着承担村里公益岗护林工作的老伴高洪春。


  吉兴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的鸡冠乡,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6年开始,由吉林省药监局对口帮扶。如今村子已经脱贫,但驻村工作队一直坚守,持续帮助村子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不到6点,顶着凛冽的寒风,高洪春穿着厚厚的棉袄,背挎军用包,腰系一把砍刀,开始了今天的巡山护林工作;马云凤也拿起工具,走出家门,街面、花池、沿河步道,村头巷尾处处都是她的工作地,一个多小时过后,当最后一点垃圾被倒入村头垃圾桶的那一刻,清晨的工作画上了句号。马云凤熟悉地拨起了吉林省药监局驻村第一书记刘铁成的电话:“刘书记,村里的垃圾桶满了,一会别忘了给运走啊!”


  随后,马云凤又和同村村民有说有笑地结伴赶往村里的吉冠食用菌包厂,穿上工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选料、拌料、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各道工序环环相接、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吉冠食用菌包厂是吉林省药监局援建吉兴村的产业振兴项目,日产菌袋4万袋。在省药监局的支持下,吉兴村又成立食用菌研究所,为当地菌农做原种、一级、二级食用菌的提纯和扶壮,研发吉冠1号、2号菌种,打造自有菌种品牌;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包装车间项目,开展黑木耳“三品一标”工作,构建“制造原种、菌种,工厂化生产、农户养菌,统一品牌、集中销售”的黑木耳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大娘,算算咱家去年的收入吧!”休息间隙,正在菌包厂查看安全生产情况的刘铁成与马云凤拉起了家常。


  提起收入,马云凤掰着手指头细数起来:自己参加公益保洁岗,4000元/年;到菌包厂打工,按天计酬,120元/天,干干歇歇能有6000元/年;老伴公益岗护林员,工资10000元/年;加上兜底养老保险、土地三项补贴等其他收入,2022年家庭总收入达到了3.7万元。


  “能有今天,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特别是你们药监驻村干部的恩情,让我原本不幸的家庭享受到国家的各项好政策,重新走上了脱贫奔小康的路子。”算完账,马云凤眼里噙满了幸福的泪花。


  说出这样的心里话,对于年过七旬仍干劲十足的马云凤来说可不容易。2013年,她查出肺部有多发结节,老伴又有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情,不能干重活,加之儿子、儿媳妇没有稳定工作,这突如其来的噩耗让她备受打击,经过几年的治疗,家底被掏空,全家生活陷入了僵局。自从省药监局包保吉兴村以来,为困境中的马云凤一家燃起了希望。在了解情况以后,刘铁成第一时间给她和老伴申请了公益岗位,还协调到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45000元,让他们之前的土坯危房变成了宽敞明亮、家具齐全的新砖房。


  马云凤家的变化只是驻村工作队帮扶吉兴村脱贫的一个缩影。村部里,刘铁成带领工作队和村里的党员们一起度过了很多个不眠之夜,想办法、出点子,最终探索出一条通过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环境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五大振兴”之路,推动巩固脱贫成果上台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开新局的思路,智慧的火花与不眠的灯火交织,让他们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也点燃了乡亲们对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驻村工作队对待工作的真诚努力,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间。“从美化人居环境到涵育文明乡风,从文化广场、党建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村头小桥、沿河景观带的建设,再到吉冠食用菌包厂、木耳摆栽基地、人参种植基地等产业项目落地,离不开他们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协调政策和资金保障,给我们很大帮助。”说起驻村工作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吉兴村党支部支书魏运成竖起了大拇指。


图为吉林省药监局驻村第一书记刘铁成(左一)入户了解脱贫户生活困难。

图为吉林省药监局驻村第一书记刘铁成(左一)入户了解脱贫户生活困难。


  变化来得艰难,此中苦乐,一言难尽。但刘铁成和驻村工作队却感到既充实又快乐,“我们今天取得的成绩和村民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支持来自省药监局全体领导干部,作为药监干部和驻村干部,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百姓,俯下身子,甩开膀子,多干事、干成事,做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传员,做好局党组和村党支部的联系员,做好村民的办事员,就一定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满怀这样一种朴素的为民真情,驻村工作队勤勉敬业,务实肯干,吉兴村的面貌也在悄然发生改变,村民们的心更暖了、钱包更鼓了、脸上的笑容也更多了,齐心迈步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叶阳欢)


  采访手记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场接力赛。


  6年多来,我先后9次走进吉兴村采访,亲眼看到了一个贫困重点村的美丽蜕变,也见证了党的扶贫政策在山区生根结果,这里曾经泥泞颠簸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柏油路,昔日的空壳村成为产业兴旺小康村。


  在吉兴村华丽转身的背后,是包保单位始终如一的倾力支持,是驻村干部只争朝夕的干劲、风雨兼程的闯劲、滴水穿石的韧劲,用真心动真情扶真贫。


  2016年开始,吉林省药监局定点帮扶吉兴村,在脱贫攻坚时期,共定点投入、协调帮扶资金1204.2万元,驻村工作队钉在基层,沉下身子,千方百计地通过扎实开展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智志”双扶等举措,下足“绣花”功夫,筑牢脱贫的“后防线”,使得该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有了支柱性产业——木耳种植,顺利于2018年年底摘除了“贫困村”帽子。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2021年6月,驻村工作队继续留守做好稳定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的工作,建造全县首个乡村振兴服务站、全县首个人才振兴培训点,并依托产业振兴带来的充足村内务工岗位、组织振兴的优先发展思想积极的年轻返乡创业人员入党、环境振兴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和美化、文化振兴的业余文化生活不断完善、人才振兴的各种免费培训及待遇,实现20多年来的首次人口回流,每年吸纳返村务工及外来务工人口500余人次,吉兴村乡村振兴正式按下快进键。2022年底,吉兴村环境卫生从全县倒数第二一跃达到全县第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近15万元;脱贫户人均收入达到15000余元;脱贫户人均收入近20000元,并入选2022年延边州“千村示范”省级示范村。


  在采访中与多位村民接触,听他们讲述自身脱贫致富的真实经历,无不感受到摆脱了贫困的人们,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力量,每个人眼里都透着坚定与平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充满着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每个人的笑容里都饱含着对建设家乡、过好日子的信心。“这么好的政策,我们必须加油干,今后,我们的村子会更美、收入也会更多。”这是采访中,我听到村民们说得最多的话,这也是他们共同的心声。


  大计藏于乡野,文明始于乡野。吉兴村的蜕变,正是我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取得丰硕扶贫成果伟大实践的一个缩影。相信,在奋斗的汗水中,在创新的脚步中,乡村一定能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叶阳欢)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