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近期,“名医入渝暨国药太极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在重庆召开。本届大会以“正源出新 智创共赢”为主题,围绕如何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等话题进行探讨交流,吸引了来自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代表共计300余人参会。“加快推动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是众多专家热议的话题之一。
“中医药发展目前处于最好的机遇期,但也面临着产业与科技脱节、人才培养与发展需求的不匹配等诸多问题。多方构建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是促进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郑川说出了在场专家的心声。
以满足临床需求为基础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重磅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激发了整个中医药界的热情。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成为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
“药品的核心价值是治病救人,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是中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中国中药协会执行副会长刘张林在主论坛上如是表示。
刘张林建议,要实现这一目标,医生要从临床实际发现需求,高校和企业要根据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在研发、转化等方面发力。
记者在大会上发现,深耕在临床一线的专家早早就在践行“发现临床需求”。
“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满足患者需求是一切成果转化的出发点。”这是首届“全国名中医”、重庆医科大学王辉武教授的观点。
作为一名在临床一线工作50余年的中医内科医生,他告诉记者,他常常在助手录入病案的间隙,及时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金”点子和“新”发现记录下来并归纳整理成文,供业界共同讨论。
他提出“久病皆郁”“湿为病毒说”等观点,认为湿邪与病毒性肝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密切相关,并先后与业内人士联合研制出化湿液、头风汤、开胃饮等院内制剂,极大解决了患者需求。
从临床需求中来,再回归临床应用,最好的途径莫过于实现产品的产业化。
在大会上,还有专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中医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仍然缺乏百亿量级的中药‘金’品,与司美格鲁肽等‘大’单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也是所有中药人心中之痛”。
根据公开信息,2023年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约有160款,其中司美格鲁肽以年销售212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而在这160款药物中尚未出现中药新药的影子。
“要想成为中药‘金’品,需要同时满足临床已长期使用且效果明确、需求人群巨大两个基础条件。”该名专家认为。
据悉,已有相关团队从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出发,与研究机构及相关企业携手,共同推动经典名方与配方颗粒、名优大品种升级等研发和转化。
以突破关键技术为核心
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离不开关键技术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陈士林认为,基因组学、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助力用现代化的语言解码传统中医药的奥秘,为中医药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在主旨报告中,陈士林分享了其团队将基因组学和AI引入中药学的研究成果。
2021年,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他带领团队成功构建了全球首个亿量级草药基因编码天然多样性成分库——GNDC,该成分库收录了超900个物种基因组学数据,包括DNA条形码、细胞器基因组等遗传信息,能够发现中药的基因组信息、成分信息、功能信息之间的关联,为药物发现提供了广阔的“化学空间”。同时,这项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药研究从“经验导向”向“数据导向”的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2024年4月,由陈士林团队开发、汇集了1500万条中药材基原物种基因信息、3000余万条中药成分与靶点的互相作用信息等中药研究底层数据的“本草智库”发布。陈士林认为,这一智库的发布和应用,为中药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依据,为中药产业链条的关键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
陈士林的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典型代表,这种创新还体现在中医药产业链各个方面。
作为中药产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中药饮片在临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产中,同一中药因炮制方法不同,其药性及药效均有所不同;即便是炮制方法一致,但因为不同炮制时间及温度,其质量与药效也会存在差异。
“饮片质量的均一稳定关系到患者的用药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教授说。
据悉,近年来,陆兔林团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端技术引入饮片智能生产与装备,对中药饮片大品种建立标准化大数据模型。在饮片炮制过程中,智能化装备能够实现“精准加工”,如辅料用量、关键工艺的温度控制、反应时间等。
以优化人才机制为支撑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在本次大会上,专家认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也是加快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
“中药从田间地头走到临床应用,需要经过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炮制、中成药加工、中药有效成分分析、药理研究、药效研究、临床有效性验证等多个环节,这个过程的核心是人才。因此,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使用机制在促进中医药创新成果转化上尤为重要。”刘张林告诉记者。
高校是培养专业型人才的“第一战线”。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副院长陆伟根认为,高校的本职工作是培养人,具体来说,应该围绕培养更多善于开发中药新药的复合型人才进行优化改革,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这一观点也与长江商学院终身教授孙天澍的不谋而合。“人才的培养不只是教材课本的优化,更需要的是教育机制及方法论的革新。”孙天澍说。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是本次会议沙龙讨论的重点话题之一。
珠海横琴濠麦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徐峻认为,中医药领域急需培养人工智能复合人才。“第一步是要培养数据治理专家,以应对未来数字化的不确定性;第二步是要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专家,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算法上突破;最后是领域专家要贯穿在数据治理和算法工作的全过程,以更高的站位和视角,推动人工智能的科技成果解决临床需求。”
人才的培养不止在高校,应贯穿于中医药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全过程、各方面。
王一涛结合自身先后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澳门大学等院校就职的经历表示,复合型人才不是凭空产生的。要给予人才以不同岗位学习的机会,比如做研发的人才到国际拓展的岗位上锻炼,熟悉拓展国际市场的人才也要懂新药转化的政策等。
“这样的交叉锻炼是培养中药传承、创新、研发、转化、国际拓展等多方面并进的复合型人才的关键。”王一涛说。
培养出人才,更要用好人才。
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李华兵认为,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是改革的重点之一。
他表示,高校是创新型人才较为集中的单位,是科研创新的高地。但目前,高校对人才的考核指标还是以论文和基金数为重,一定程度上存在“学院派”研究与临床需求、转化需求脱节的问题。优化高校考核指标,平衡好国家项目与企业横向的关系,给人才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让更多人才做更有意义的事情,是未来值得探索的方向。(张一)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