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糖尿病早期预警信号
当前,在慢性病领域,糖尿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难题。很多人在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症状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往往病情已比较严重。实际上,在出现这些表现之前,身体早已发出预警信号,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损、餐后血糖受损就是糖尿病早期的典型表现。了解这些表现,及时科学有效干预,对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
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的隐匿前奏
胰岛素抵抗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过程。1936年,英国学者Himsworth首次提出“胰岛素抵抗”这一概念,用来描述部分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反应不佳的现象。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对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20世纪70年代,研究人员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了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认识到它不仅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基础,还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在人类进化史上,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当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严重创伤、感染或饥饿时,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通过产生胰岛素抵抗,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优先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能量供应。然而,在现代生活中,长期高热量饮食、运动量不足等导致胰岛素抵抗持续存在,这种原本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反而成为损害健康的危险因素。
胰岛素是由胰腺内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在调节血糖过程中扮演着“钥匙”的角色。当我们进食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被消化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血糖水平随之升高。此时,胰岛β细胞就会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为细胞提供能量,血糖水平随之降低。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正常剂量的胰岛素无法发挥应有的降血糖作用。为了维持血糖稳定,胰岛β细胞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此以往,胰岛β细胞因过度工作而疲惫,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失去控制,引发糖尿病。
多种因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肥胖是重要原因,特别是腹型肥胖。过多的脂肪组织会释放大量游离脂肪酸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正常信号传导,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缺乏运动、长期高热量饮食、熬夜、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促使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此外,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也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
血糖受损
异常的血糖波动
空腹血糖受损是糖尿病前期的一种状态,指空腹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在6.1~6.9mmol/L,属于空腹血糖受损。
肝脏在空腹血糖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在空腹状态下,肝脏会将储存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以维持血糖稳定。当出现胰岛素抵抗时,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无法正常抑制肝糖原分解,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虽然空腹血糖受损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这一阶段十分关键。若不及时干预,约有1/3的空腹血糖受损者会在几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还有一部分人会维持在空腹血糖受损状态,仅有少数人可恢复正常。
餐后血糖受损同样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表现。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0mmol/L,属于餐后血糖受损。进食后,人体将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快速消化吸收,血糖迅速上升。正常情况下,胰岛β细胞会迅速分泌大量胰岛素,以降低血糖。但在糖尿病前期,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作用迟缓,导致餐后血糖不能及时回落,出现餐后血糖受损。
很多人对餐后血糖受损不够重视,认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没有问题。实际上,餐后高血糖会对血管和神经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研究表明,餐后血糖受损人群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血糖正常人群。此外,餐后高血糖还会加重β细胞的负担,加速糖尿病的发展。
早期干预
逆转糖尿病前期
对于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受损和餐后血糖受损人群来说,及时调整生活方式、采取药物干预措施,有可能逆转病情,恢复正常血糖水平。
调整饮食。遵循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精制谷物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合理分配三餐,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早餐可选择燕麦粥、鸡蛋、牛奶,午餐以糙米饭、清蒸鱼、清炒时蔬为主,晚餐适量食用红薯、豆腐、青菜。
有氧运动。正常人群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运动可以减少脂肪堆积,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建议饭后1小时左右进行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力量训练。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肌肉组织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增加肌肉量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建议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相结合效果更佳。
控制体重。肥胖是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方式,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对防治糖尿病至关重要。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损害血管和胰腺功能,加重胰岛素抵抗。戒烟限酒有助于改善身体健康状况,降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睡眠与压力管理。长期睡眠不足或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激素分泌,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晚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同时通过冥想、瑜伽、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精神压力,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胰岛素功能。
药物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对于部分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药物干预。比如,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可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二甲双胍还具有一定的减重作用,尤其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的胰岛素抵抗患者。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警惕糖尿病早期预警信号
当前,在慢性病领域,糖尿病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性难题。很多人在出现“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症状被确诊为糖尿病时,往往病情已比较严重。实际上,在出现这些表现之前,身... 2025-07-07 16:15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