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老人长期卧床—— 如何预防压力性损伤
对长期卧床的老年人来说,压力性损伤(俗称压疮、褥疮)是潜藏的健康威胁。这种看似局部的皮肤问题,可能引发败血症、骨髓炎等致命感染,不仅让老人承受剧烈痛苦,更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因此,压力性损伤的防治核心在于预防,将防护工作做在前面,远比事后治疗更有效。
精准判断 及时干预
压力性损伤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的缺血坏死。当局部压力超过毛细血管灌注压(约32mmHg)时,微血管血流受阻,组织细胞因缺血缺氧坏死。这种损伤由多种力学因素共同作用引发,垂直压力是主因,剪切力(如半卧位身体下滑时皮肤与深层组织的相对位移)和摩擦力(如床单褶皱与皮肤的摩擦)会加速损伤进程。
人体骨骼突出部位因缺乏肌肉、脂肪缓冲,成为压力性损伤高发区域。仰卧时骶尾部承受体重的40%,持续受压2小时就可能造成不可逆损伤;半卧位时足跟受压达体重的25%,同样是高危部位。体型极端者更需注意,瘦弱者骨骼突出部位容易因保护不足产生压力性损伤,肥胖者则因体重过大加剧局部压迫导致压力性损伤。
国际伤口造口护理学会(WOCN)的损伤分期标准,可用于精准判断压力性损伤的程度。Ⅰ期,皮肤完整,局部出现按压不褪色的红斑。Ⅱ期,表皮或部分真皮破损,形成水疱或浅表溃疡,皮肤屏障被破坏,感染风险增加。Ⅲ期,全层皮肤破损达皮下脂肪层,愈合需数周至数月,常遗留瘢痕。Ⅳ期,损伤深及肌肉、骨骼,伴感染和坏死。不可分期(被腐肉覆盖)和深部组织损伤(皮下坏死呈紫栗色)易被忽视,需经医生进行专业评估。
压力性损伤的发展呈渐进性。Ⅰ期损伤如果没有及时干预,会进展至Ⅱ期。对于Ⅰ期损伤需每小时翻身减压,用透明贴或泡沫敷料保护。Ⅱ期损伤产生的小水疱,要涂保护剂后用纱布覆盖;对于大水疱,则用无菌注射器抽液后保留疱皮,用水胶体敷料覆盖(3~5天更换1次);浅表溃疡,则用生理盐水清洁后,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愈合。Ⅲ期、Ⅳ期损伤需专业医护人员清创,根据创面选择敷料。渗液多用藻酸盐敷料,感染时用含银抗菌敷料,深创面需填充纱布条。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发热时,及时就医做细菌培养,针对性使用抗菌药,合并骨髓炎需长期治疗甚至手术。
科学减压 重在预防
以下五类人群是压力性损伤的高发群体,需要重点关注。一是中风、骨折术后等无法自主翻身的老人。其72小时内压疮发生率高达60%,定时协助翻身是关键预防措施。二是人血清白蛋白<35g/L或血红蛋白<100g/L的人群。该类人群皮肤修复能力显著下降,伤口愈合时间比常人延长2~3倍。三是大小便失禁、易大量出汗的人群。该类人群皮肤屏障容易遭到破坏,其粪便中的细菌还可能引发感染,保持皮肤干爽至关重要。四是痴呆、昏迷患者。此类患者无法感知压迫疼痛,压疮发生率是普通老人的3倍,需更频繁地被动调整体位。五是糖尿病(微循环障碍)、心衰(皮肤水肿)、癌症晚期(恶病质)等基础病的重症患者。该类人群皮肤抵抗力显著降低,会增加损伤风险。
对于上述人群,家属应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夜间可延长至每3小时翻身一次,使患者采用30度侧卧位(背部与腿部间垫软枕),避免90度侧卧压迫股骨大转子。同时,翻身时要保持患者头、颈、躯干成一条直线,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产生摩擦。
家属可以借助减压设备帮助卧床老人进行预防。比如,波动式气垫床,可通过每5~10分钟交替充气分散压力;足跟部垫专用凝胶垫;使用轮椅者还可以配备减压坐垫,每30分钟移动一次重心。
在皮肤清洁方面,家属可每日用32~34℃温水帮助老人擦拭皮肤,重点清洁腋下、腹股沟等褶皱部位,动作轻柔避免摩擦。对大小便失禁者,应每2~4小时检查更换护理垫,用无刺激湿巾清洁会阴部后,涂抹氧化锌软膏形成保护屏障。需特别注意,皮肤发红时严禁按摩,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在饮食方面,老人要加强营养,增强其皮肤抵抗力。保证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2~1.5g/kg体重(如体重60kg的老人需72~90g),通过鸡蛋、鱼肉、豆制品补充,必要时遵医嘱补充蛋白粉。多吃橙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C的蔬果,促进胶原蛋白合成。每日饮水1500~2000ml,心肾功能不全者需遵医嘱调整。家属可为咀嚼困难者准备泥状食物,食欲不振者应少食多餐,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摄入。
家属也应协助患者进行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协助老人进行关节被动活动,鼓励患者进行自主翻身、抬腿等小幅运动。能坐起者,每日坐起3~4次,每次30分钟,背后垫靠垫支撑,避免足跟长时间受压。
家属应养成记录习惯。每日检查卧床老人的骶尾部、足跟等骨突部位,记录皮肤颜色、有无破损,定期拍照对比。记录老人翻身时间、饮食量、伤口变化等信息,为就医提供参考。
此外,应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多陪伴交流,缓解因长期卧床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走出误区 科学照护
压力性损伤可防可治,照护质量直接决定风险高低。翻身、皮肤清洁、营养供应,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守护老人健康的关键。将预防理念融入日常照护的每个环节,用科学与耐心为卧床老人构建防护屏障,才是最实在的关爱。但在照护过程中也应注意避免陷入误区。
误区一:患者皮肤发红时,对其进行按摩活血。
发红部位组织已缺血,按摩会加重损伤,应立即减压。
误区二:用酒精或碘伏消毒创面。
酒精破坏组织,高浓度碘伏损伤肉芽,建议用生理盐水清洁。
误区三:使用橡胶气圈减压。
气圈会形成环形压迫,阻碍血液循环,建议用软枕或泡沫垫替代。
误区四:伤口暴露晾干。
创面干燥会导致组织结痂,延缓愈合,需用敷料保持创面湿润。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