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与对乙酰氨基酚的区别<>br及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应用

  • 作者:颜江柱
  • 来源:国控华鸿
  • 2014-09-06 09:41

    一.关于名字的解读 
    甾体就是激素,最强最根本的抗炎物质。非甾体就是甾体以外的抗炎药物,总之是跟抗炎有关系。NSAIDs这个名字的全称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即非甾体抗炎药。 
    对乙酰氨基酚又叫扑热息痛、醋氨酚,英文名字也有两个:Paracetamol或 Acetaminophen。 
    它却没有抗炎作用。所以对乙酰氨基酚不属于NSAIDs,它属于解热镇痛药,跟阿司匹林一类。 
    
    二.非甾体抗炎药概述 
    人类使用非甾体抗炎药( NSAIDs)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全球每天约有3千万人使用NSAIDs,仅美国每年就有7~10亿张NSAIDs处方。在国内,NSAIDs销量仅次于抗感染药,位居第二; 
    NSAIDs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之高,同样不容忽视。在所有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中,NSAIDs占30%。 
    美国关节炎、风湿病和老年医学信息系统(ARAMIS)于1991 年发表的多中心调查结果表明,使用NSAIDs 者,胃镜下胃溃疡发病率为20%;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率为1.58%/年,病死率为0.15%。 
    
    三、非甾体抗炎药的发展史 
    1826年,意大利人Brugnatelli 和Fontana发现柳树皮含有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发现,水杨苷水解、氧化变成的水杨酸,药效要比水杨苷更好。 
    1859年德国化学家赫尔曼.柯比鉴定并化学合成了水杨酸的化学结构。1897年德国拜尔公司的化学家霍夫曼成功的合成了乙酰水杨酸。 
    1899年拜尔公司的首席药理学家海里希•狄里舍证明乙酰水杨酸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作用,随即注册商品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并出售。这是划时代的标记。100多年来,阿司匹林始终深受医患的喜爱,巳成为家喻户晓、妇幼皆知的日常用药,并成为药物史上的一颗“常青树”。 
    1949年,保泰松问世,开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描述这一类的药物。 
    1971年科学家范尼提出阿司匹林及相关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理在于阻止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进而终止了发炎过程。范尼爵士由于这项发现而荣获1982诺贝尔奖。 
    1990年,Herschman等用分子克隆技术证实了COX有两种同工酶,即COX1和COX2。当时COX1被认为是起积极作用的酶,可促使胃壁膜和血液的细胞维持正常功能。而COX2会对炎症的刺激(如与前列腺素相关的关节炎)作出反应,加重炎症。 
    1998年根据COX理论研制的两个昔布类特异性COX2抑制剂相继诞生了。辉瑞公司的塞来昔布和默沙东公司的罗非昔布。 
    2004年9月,因患者服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罗非昔布导致心血管疾病,默沙东公司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撤回罗非昔布。 
    
    四、对乙酰氨基酚的发展史 
    1875年发现苯胺有解热镇痛作用,但对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大,破坏血红素,不能作药用。      
    1886年将苯胺乙酰化,得到乙酰苯胺,称为退热冰,毒性下降,曾用于临床。由于它在体内容易水解生成苯胺,故毒性仍很大。已被淘汰。 
    1887年Brodie等研究苯胺和乙酰苯胺在体内代谢过程时,发现它们均被氧化生成毒性较低的对氨基苯酚,也具有解热镇痛的作用,毒性较小,但仍不能药用。将对氨基酚的羟基醚化、氨基乙酰化,得到对乙酰氨基苯乙醚(非那西丁Phenacetin),它的解 热镇痛作用增强而毒性降低,曾广泛用于临床,但由于对肾的毒性极大,对膀胱有致癌作用,对血红蛋白和视网膜有毒。英美药典和中国药 典已删除此药,许多国家禁用。目前已停用。 
    1893年将对氨基酚的氨基乙酰化得到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扑热 息痛),毒性及副作用都降低,是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1955年,对乙酰氨基酚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泰诺。  
    1956年,500毫克一片的对乙酰氨基酚在英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必理通。 
    1963年,对乙酰氨基酚列入英国药典,并因其较小的副作用和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流行开来。 
    
    五、对乙酰氨基酚与非甾体的区别  
     
    

分类

代表药物

药理特性

不良反应

COX1选择性

阿司匹林

解热镇痛

胃肠道反应、肾功能损害、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较为明显

 

非选择性(COX1/COX20.5~3.0)

布洛芬、洛索洛芬、萘普生、吲哚美辛、萘丁美酮等

消炎镇痛。

pKa酸性、蛋白结合率>98%

COX2倾向性PCOX2I (COX1/COX210~20)

美洛昔康(昔康类)、尼美舒利、双氯芬酸、依托度算等

COX2选择性SCOX2I (COX1/COX2100)

塞来昔布、罗非昔布、伐地昔布、帕瑞昔布、依托昔布,以及鲁米昔布等

胃肠道反应、血小板抑制作用较轻,但有心肌缺血并发症隐患。

抑制COX3

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

pKa中性。蛋白结合率20~40%

对胃肠道和血小板影响甚微,但大剂量时有肝毒性。

 
     
     
    六、因为对乙酰氨基酚相对安全性高,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也留下过量隐患。 
    国内外多个临床指南把对乙酰氨基酚作为慢性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 《骨关节炎诊治指南》、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美国老年病学会(AGS) 、美国矫形外科医生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Orthopaedic Surgeons)、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我国的临床上常见的组方镇痛药物,基本上都是用对乙酰氨基酚来组方,如:泰勒宁(325mg对乙酰氨基酚+5mg羟考酮)、及通安(325mg对乙酰氨基酚+ 37.5mg曲马多)、路盖克(500mg对乙酰氨基酚+ 10mg双氢可待因)、安度芬(300mg对乙酰氨基酚+15mg磷酸可待因)、博那痛(500mg对乙酰氨基酚+8.4mg磷酸可待因)、达宁片(250mg对乙酰氨基酚+ 50mg右丙氧芬)、泰诺因(500mg对乙酰氨基酚+ 30mg磷酸可待因)、耐尔可(500mg对乙酰氨基酚+5mg重酒石酸氢可酮)、散力痛(对乙酰氨基芬+可待因+安替比林)。 
    同时对乙酰氨基酚不但是婴幼儿解热的主要用药,还是成人感冒药物的主要成分之一。市面上常见的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如:泰诺林、泰诺(上海强生);必理通(中美国天津史克);百服宁(上海施贵宝);白加黑(拜耳医药);快克(快克制药)、散利痛(拜耳医药)以及泰克胶囊;达诺片;克感敏、退热净;雅司达;斯耐普;一粒清;瑞迪菲;速感宁胶囊;感冒灵胶囊;维C银翘片;999感冒冲剂;感特灵;幸福止痛片;宜利妙颗剂;安佳热片;小白糖浆;爱森咀嚼片;安怡口服液;爱儿星滴剂;小儿退热栓;静迪冲剂;施宁干混悬剂;普乐尔;信达康;保达林片;常泰片;帕拉辛片;日立轻片;一休口服液;新乐星颗粒剂;普乐颗粒;儿热净咀嚼片;速定颗剂;海王银得菲,康降得,感立克,感片,速效伤风败胶囊,海天感冒冲剂,扑感灵,丽珠感乐,雷蒙欣片,金刚感冒片,快可,可立克,感冒清,菲斯特,特灵日片,轻克,感清胶囊,康普胶囊,索多劳胶囊,特丹片,常欣片,康美利乐片...... 
    
    七、对乙酰氨基酚临床怎么用? 
    国内关于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目前有以下几个版本: 
    1. 每次口服0.3~0.6g,1日3~4次。1日量不宜超过2g。不宜长期应用,退热疗程一般不超过3天,镇痛不宜超过10天。(中国新篇药物学)。 
    2. 每次口服0.6~1g,每4~6小时一次。一日剂量不超过4g(泰诺说明书)。 
    3. 每4~6 h口服l0~1 5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100 mg/kg•d, 日口服剂量超过4g可引起严重肝脏损伤和急性肾小管坏死。联合给药或复方制剂日剂量不超过2g。(骨科常见疼痛专家处理意见) 
    4. 对乙酰氨基酚,650mg/4h,或1gm/6h(每日最大剂量4g)。当对乙酰氨基酚剂量>4g/天时,将阿片类药物由复合制剂更换为单一制剂(NCCN癌痛指南) 
    5. 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4000mg。若对乙酰氨基酚治疗效果不佳的OA患者,在权衡患者胃肠道、肝、肾、心血管疾病风险后,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NSAIDs。NSAIDs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OA患者,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阿片类的复方制剂。(中国骨关节炎诊治指南) 
    
    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的危害 
    最主要也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就是肝毒性。对乙酰氨基酚进入肝脏后,60%与葡萄糖醛酸结合,30%与硫酸结合,均形成无毒性物质,经肾脏排出。5%的药物以原形经肾脏排泄。但是另有5%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系统代谢产生N-乙酰苯亚胺基醌(NAPQI),后者与谷胱甘肽共价结合而失去毒性由肾脏排出。 
    当摄入对乙酰氨基酚剂量远远超过治疗剂量时,可导致葡萄糖醛酸化和硫酸化通路饱和,大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转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导致谷胱甘肽被迅速消耗。谷胱甘肽储存量下降到正常的30%以下时,未与其共价结合的NAPQI与肝细胞内大分子共价结合而导致肝细胞的损害和坏死。 
    造成肝坏死的对乙酰氨基酚剂量阈值约为250 mg•kg-1,治疗剂量为10~15 mg•kg-1,一次性服15 g以上者,大约80%可发生严重肝损害乃至死亡。24小时内多次服用小计量累积到中毒剂量也会导致中毒, 长期日摄入4g/日也可导致中毒。 
    对乙酰氨基酚的中毒量并非固定值,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患者有无饮酒史,营养状况,合并用药情况及有无合并症等诸多因素。 
    
    九、对乙酰氨基酚其它不良反应 
    严重的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头晕、恶心、呕吐、全身出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弱。对于敏感体质患者,常规剂量服用也可能导致急性肝损害、肾功能损害。饮酒者容易出现肝受损。美国规定饮酒超过3杯,不能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我国说明书上规定不能与含酒精饮料同时服用。偶发药疹:多形性红斑、皮肤痒、腹痛腹泻、无菌性脓疱药疹、丘疹。 
    
    十、结论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解热镇痛药物,跟临床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物有很大的区别;对乙酰氨基酚在常规剂量下安全性要高于非甾体抗炎药物。但由于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广泛(感冒药中大量存在),同时,肝炎、饮酒等对肝功能的影响,要警惕对乙酰氨基酚的过量使用。临床使用上,建议针对不同的适应症采取不同的用量:1.感冒等解热镇痛:单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时,最大剂量不超过4g,与其他感冒药合用时,最大剂量不超过2g。2.外科急性疼痛:与其他非甾体合用时,最大剂量不超过2g,单独使用时最大剂量不超过4g。3.癌痛:最大剂量不超过4g。4.其它慢性非癌痛:最大剂量不超过4g,定时关注肝功能。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