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毒鸡蛋”事件带来的启示

  • 2017-08-15 17:00
  • 作者:孙娟娟
  • 来源:中国医药报

目前,根据荷兰相关部门证实,2016年11月已有匿名举报指出氟虫腈被非法用于禽类养殖的场地清理中,以预防家禽螨的感染。然而,当时并没有证据证实这一举报,鸡蛋中也没有检测出氟虫腈。直到2017年6月19日,荷兰收到了比利时政府发现鸡蛋中检出氟虫腈的信息通报,并就此跟进调查。而随着德国有关“毒鸡蛋”的信息公之于众,这一欧洲食品安全事件才进入公共视野。鉴于此,结合欧盟对于食品规制的治理现状,就如何保障和改善食品安全,笔者建议如下:

    

第一,食品安全监管没有终点。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欧盟在食品安全保障方面的进展比较顺利。但是,制度的合理运转有赖于持之以恒的监管和从不放松警惕的自觉,毕竟食品安全无小事。一方面,欧盟对于食品安全的“上心”已经被其他热点议题所挤压,食品规制方面的欺诈和营养问题更为紧迫,而有关食品立法的简化也致力于平衡安全保障和规制减负。另一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欧盟关注的焦点也被互联网的议题“俘获”,这意味着更多的资源将投向于此。无疑,这也是一种优先经济发展的思路。因此,此次的“毒鸡蛋”事件是一记适宜的警钟,即便疯牛病危机过去了20年,食品安全问题并不会因为生活的改善、规制的改进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过程复杂。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跨国食品贸易对于监管的挑战。尽管欧盟是一个相对统一的联合体,且食品立法也是直接从欧盟层面进行。但是,具体的官方监管依旧由各成员国负责。因此,“异域”食品的可控性相对低,这也给各成员国的进口监管带来了挑战,并凸显跨国跨地域的行政合作必要性。其次体现出农业、食品、环境、健康等不同议题之间的关联性,这需要对食品安全有系统性认识,以及强化部门监管之间的合作。一如此次事件中所表明的,农业环境的污染可能通过迁移污染食品,其中的有害物质最终会因为消费而危害人类健康。对此,加工类食品因为厂房条件的有限性而易于控制,但是农业环境的开放性则受更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因而所谓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更需要多部门合作,包括农业政策中考虑健康相关的要素。再次体现出食品产业链的错综复杂,一如鸡蛋不仅仅只是直接食用的农产品,也是很多加工食品的原材料,因此,“毒鸡蛋”产生的安全问题不限于鸡蛋这种产品本身。比如,中国没有进口“毒鸡蛋”,避免了此次危机,但许多网购消费者可能需要警惕那些以 “毒鸡蛋”为原料的海淘食品。

    

第三,食品安全的预防和应对一样重要。尽管预防为主是食品安全治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危机应对也是不可或缺的工作,而日常的应急准备可以在危机发生时迅速且有效地控制、消减其所带来的风险。毕竟就风险而言,没有零风险的概念,时刻准备才是正确的方式。然而,制度本身并不是孤立的,欧盟的经验也表明了有效的危机应对有赖于追溯制度和召回制度。此外,风险交流也是必要的,以确保公众了解事态的发展和官方控制风险的努力。然而,这一事件也同样反映出举报制度和检测制度即便可以助力食品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举报制度的证据问题和官方核实,检测能力对于食品安全的制约,后者是指比利时自称没有检测氟虫腈的能力,因此需要外援而耽误了时机。这在食品安全实务中是不争的事实和挑战,在需要外地援助或者没有检测手段的情形下,如何定性问题和跟进监管值得反思。

    

综上,一枚小小的鸡蛋既有可能因为沙门氏菌的污染而具有微生物性的危害,也有可能因为环境迁移的污染而具有化学性污染。而污染的原因可能是环境造成,波及的产品也包括以鸡蛋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正因为食品种类的丰富性、来源的多样性以及消费的广泛性,食品安全监管才任重道远,没有终点。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