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视角读两会 建言献策开药方】完善廉价药供应机制

  • 2018-03-20 10:22
  • 作者:落楠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围绕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中医药产业传承与创新、民族医药如何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以及保障廉价药供应,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纷纷献计献策,提交建议、提案。本报记者对此进行深度采访,传递代表委员的心声。


  中国医药报 落楠 报道  廉价药短缺问题是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蒋健等人条分缕析,为保障廉价药供应支招。


  多位代表委员指出,廉价药成本和收益不匹配,是导致其市场短缺的主要原因。蒋健委员认为,近年来,化工原材料、环保、安全、物流等方面的成本都在上升,导致生产廉价药利润微薄,企业缺乏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元茂荣等5名代表在提交的建议中指出,小品种和独立生产线品种因生产线产能空间闲置,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由于新修订GMP的实施和环保要求,药企进行生产线改造、新建、迁建或生产设备更新等投入巨大,廉价药利润空间小,如无对应的补偿机制,企业可能放弃生产廉价药。


  招标定价不尽合理,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廉价药存在空间。“医疗机构在招标采购时,往往以低价作为衡量标准,使得药品中标价格过低。”蒋健委员说。元茂荣等代表指出,招标价格过低,不仅可能使廉价药逐步被利润空间较大的药品挤出市场,还可能出现低价中标的廉价药因企业没有利润导致市场断供。


  代表委员们认为,尽管我国已通过定点生产保障廉价药供应,但相关机制仍有待完善。蒋健委员指出,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遴选标准尚不明确,一些有意愿的厂家无法进入定点生产名单,同时由于定点生产的药品不具排他性,在市场上并无明显竞争力。


  几位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为破解廉价药市场短缺问题支招。


  元茂荣代表等建议,对廉价短缺药品进行可及性调研,遵循廉价药临床疗效好、价格低廉的特点,制定廉价短缺药界定标准及药品目录。蒋健委员认为,应完善廉价药定点生产机制,明确定点生产企业遴选标准,落实招标过程透明化;加强对廉价药定点生产企业的管理,对完成生产计划的企业给予额外奖励,对不实际生产的企业予以剔除。


  对于廉价药的定价,蒋健委员建议,建立基于企业实际成本变化的浮动定价制度,对企业实际生产、销售、配送成本进行评估,在保障企业利润的同时合理控制药价。元茂荣代表等也提出,要加快推进实施药品支付标准改革,依托大数据制定合理有效的价格管控举措,可允许企业对市场紧缺品种自主定价并直接挂网采购,甚至采取采购短缺药物作为国家储备药品的方式,稳定廉价药的临床用量和供应价格。


  蒋健委员同时提出,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廉价药紧缺预警体系,在短缺之前及时采取统筹调拨措施稳定市场。同时,要落实处方点评和审核机制,遏制不合理用药,在效用相仿的药品中逐渐提升廉价药使用量。元茂荣代表等也提出,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投入和技术难度,对廉价药生产企业来说压力较大,建议出台廉价药一致性评价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齐桂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