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关于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战略的思考

  • 2018-03-22 13:59
  • 作者:刘媛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把食品安全战略纳入到健康中国建设中。结合国家食品安全战略,内蒙古自治区提出了符合地区特色的食品安全战略,以期全面开启建设现代化内蒙古、健康内蒙古新征程,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作者就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战略过程中应把握的基本关系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和思考,给人以启迪。


  2018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若干重大改革部署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战略(以下简称“内蒙古食品安全战略”),并将其列入2018年自治区党委常委工作要点,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四个最严”,体现“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指导思想,通过构建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适应的食品管理体系、源头治理体系、食品法规标准体系、食品行政执法体系、专业技术和人才支撑体系、严密高效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体系等八大体系,不断满足全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笔者认为,制定实施内蒙古食品安全战略要突出体现战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共治的协同性、安全和发展的同步性。


  注重战略目标的系统性


  食品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营养安全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目标,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并与社会发展程度、地区性产业特点密不可分,在食品安全战略中必须统筹兼顾。对于内蒙古食品安全战略而言,既要夯实食品数量的基础,又要保障食品质量的安全,更要提升食品的营养健康水平,努力满足全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安全、健康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重要农畜产品输出基地之一,农业、畜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主要农畜产品如粮食、牛肉、羊肉、鲜奶,在满足地方需要的基础上,大量输向全国各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数量安全,但实践表明,食品的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在特定发展阶段存在冲突。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是粗放的农牧业生产与养殖模式,尚未形成科学化的农兽药使用管理体系,所以,存在一定程度的食品质量安全隐患。同时,由于一些群众长期形成的不良饮食习惯和营养知识匮乏,也从需求终端影响到食品的营养安全。


  因此,要科学统筹数量、质量、营养三个政策目标,不断强化粮食安全是基础安全,食品安全是枢纽安全,食物营养是发展安全的政策理念。改革创新监管模式,推进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产业发展的新型监管模式,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覆盖食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体系。要强化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突出保障与发展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食品安全普法宣传和营养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从需求端反向推动食品安全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积极推进食品产业升级,狠抓农产品源头治理。图为伊利集团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转盘式挤奶大厅。邓玮璘 摄


  注重社会共治的协同性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内蒙古自治区现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约30万家,其中大型食品生产企业17家,整体行业结构呈现多、小、散的特点,且存在管理惰性、制度缺失、依赖监管、风险研判能力不足、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所以,要合理选择政策工具,促使企业承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一是提升食品行业竞争力。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及监管政策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发挥食品安全源头性保障作用。二是重视法规标准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行为的强制规范作用,重视道德文化的内在教化作用,促进他律与自律相统一,让尚德守法成为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倒逼和引导企业自觉诚信守法。三是提高信息沟通的对称性。作为经验商品的食品,在生产者、监管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优化食品安全信息收集和发布,打通信息渠道。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当前,内蒙古自治区食品安全依然处在“问题多发期”与“监管薄弱期”两碰头的特殊时期,要继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牢固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以预防控制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和各类食品安全风险为目标,确定监管重点,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食品安全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治理基础性制度建设,包括加强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特别是建立与完善民族特色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基础信息库与信用体系建设,加快落实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坚持食品安全执法重心下移,确保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有职责、有人员、有岗位、有措施。


  食品安全也是“治”出来的。社会城镇化的快速转型使食品安全处于风险易发期与多发期,“本”不牢固、“产”不安全、“管”不到位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一些不安全因素仍然长期存在于食品生产经营链条的全过程。这使得任何主体都无法单独应对食品安全带来的风险,所以,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强化监管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媒体、消费者等多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消费者选择作用和政府有效干预作用,不断完善企业自律、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注重安全与发展的同步性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发展与安全相融共济,才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活水”。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居民家庭人均粮食、牛肉、羊肉、奶类消费量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55%、138.89%、560%、89.17%(国家统计年鉴,2017),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需求决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行业发展的特殊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的地域性特点。要正确处理好发展与安全二者的辩证关系,既要推动民族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同时又要创新监管方式与手段,符合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行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实施全程监管、智慧监管和风险管理,实现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经营全产业链条整体提升,走上民族产业发展与安全治理良性互动的轨道。


  笔者建议,一是提高农产品供应水平。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施严格的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以农药管理为抓手,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发展,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持续强化兽药长效监管机制,进一步提升兽药质量安全和合理使用兽药水平,切实保障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二是提升食品工业竞争力。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行业发展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所以,要以强化食品行业基础为支撑,以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消费需求为引导,推动食品工业转型升级、膳食消费结构改善。支持大型企业做优做强,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食品工业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企业做优做精,发展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同时,扩大民族特色乳制品的生产规模,加快推进奶酒、奶茶、奶皮子、奶豆腐等传统手工制作产品的工业化生产,提升民族特色食品的国际影响力。三是全面提高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积极推动企业良好行为规范及风险点认证,充分发挥企业生产安全的内生动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

(责任编辑:齐桂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