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开启食品安全战略新征程——2018全国基层局长研讨会侧记

  • 2018-04-18 08:50
  • 作者:陆悦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图为2018全国基层局长研讨会食药沙龙现场。 杜平 摄

                    

  中国医药报记者 陆悦 报道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开启了我国食品安全治理的新征程。如何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战略,是各级监管部门共同思考、探索并不断付诸实践的命题。在4月12日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的2018全国基层局长研讨会上,200多名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的基层代表、长期致力于研究“智慧食药”的专家和技术精英,共同交流、研讨实施新时代食品安全战略的路径探索经验、协同治理方式、技术支撑手段等话题。


  “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安全”“以智慧监管支撑食品安全战略落实与推进”“让‘多数人’监管‘少数人’”……精彩的主题发言和沙龙讨论,让参会代表受益匪浅。“和内行人,说内行话。我们感觉会议不但内容充实,而且高效,对我们基层监管工作很有启发。”一位基层局长兴奋地说。


  明确战略目标探索实践路径


  食品安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所谓‘食品安全战略’,是指国家针对特定的历史时期,提出了有关食品安全行动的一致性框架。其核心目标是要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风险控制和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推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研讨会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副主任陈锋归纳了食品安全战略的主要特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发展理念,融入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食品产业的质量和监管效能;坚持预防为主和源头治理,将食品安全监管的关口前移;坚持产管结合、全程控制、风险管理、社会共治、科技引领、标本兼治和德法并重等。


  “准确判断食品安全的主题和发展趋势,是制定食品安全战略的基本方向。”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张永强认为,要明确食品安全现状与人民期待之间的差距,以此建立食品安全战略的目标和实施方略。“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也是区域性问题。”他介绍,内蒙古在制定和研究食品安全战略过程中,将推动民族地区食品安全走向世界、面向未来列为重要内容;将特色食品与产业优势作为制定内蒙古食品安全战略内容优先考虑;将现有民族特色食品安全标准作为基础,以构建民族特色食品产业链标准体系为侧重点,推动建立健全民族食品产业及产业基地保护的高质量、高标准发展。食品安全战略要与健康中国战略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协同配合,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张永强介绍,内蒙古食品安全战略将分“三步走”:2020年,实现食品安全领域潜规则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普遍提升;2025年,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格局;2035年,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跨越式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持有“饿了么”品牌的拉扎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孙宗光认为,从企业角度理解食品安全战略,可以分解为两个主体:一是食品安全责任的共同体,监管部门、企业、商户、消费者是责任共同体;二是食品行业发展的共同体,通过行业的发展实现真正的安全。食品安全治理,需要服务和激励。服务是给商户做赋能,提升生产、经营商户的技能,来解决根本的食品安全问题。激励是遵循行业规律,激励优质商户发展,最终形成优胜劣汰、协同高效的运行机制。


  机构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新时代的食品安全具有新特征。”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在会上提出,人民生活需要美好化,消费结构细分化,产业基础高质化(大的越大,专的越专),安全风险多元化(系统性风险+新业态),监管执法综合化,社会共治精细化(第三方+智能)。这六大特征造就了食品安全政策的演变。机构改革的本质,是适应于特定时代经济社会背景的政府权力结构权威性再分配。“有什么样的产业基础和社会需求,就有什么样的监管机构。”他表示,此次机构改革,紧贴当前时代主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防范系统性风险,助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胡颖廉进一步解释,在深化市场监管机构改革的背景下,新时代食品安全政策定位已发生改变:市场监管部门融合了市场监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甚至宏观调控职能。“食品安全不但包括‘安全’这一目标,还融合了秩序、发展的目标。”他指出,“大市场、大监管”理念下,1300万户食品生产经营者作为消费品市场的一类主体,数量占据1/7,需要监管部门统筹使用标准、认证、商标、检验、信息化等现代化监管手段。


  胡颖廉认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从过去单一的专业化监管部门,提升为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的部门,政府机构在当中的地位、作用、能力和话语权都发生了变化。那么,监管部门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体系检查时,能否利用新增加的物价、知识产权等综合职能?能否借力“大市场”整体优势,完善食品产业信用体系?能否对食品的新业态,如网购、共享经济、微商等率先实施有效的治理,为其他领域的消费品市场的“新治理”提供借鉴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监管部门积极思考。


  当前“大市场、大监管”的理念,对基层监管机构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淮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邱金义表示,新机制带来的是监管理念、责任的变化以及监管思维的创新。“新时代的食品安全治理,要有食品安全既是‘产出来’又是‘管出来’的法治思维,要有全链条、全业态、全品种监管的系统思维。”


  张永强表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要结合“放、管、服”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统筹政府、市场、社会资源,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协调食品产业链条中各方关系,从而全面提升现代治理能力和水平。


  智慧监管支撑战略推进


  食品安全战略的推行,对智慧监管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创新食品药品监管方式,注重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提升监管效能。


  “监管方式的创新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陈锋指出,要加快从“传统监管”向“智慧监管”转型。新时代智慧监管要遵循从粗放、各自为战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就是做到信息化规划与监管目标一致、系统建设与信息化规划一致、地方资源投入与上级部门资源投入匹配,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充分汇聚监管大数据,实现业务协同。“下一步,应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汇集监管大数据、提升业务应用、拓展智慧创新、加强网络安全。”陈锋强调,到2020年,要建立健全食品智慧监管技术与应用框架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用更长的时间,推进信息技术与监管工作深度融合,形成“严管”加“巧管”的监管新局面。


  “智慧监管一定是大数据、精细化、动态实施和协同共治的监管。”陈锋表示,要让社会公众成为监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在中关村电子商会会长、金和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润峰看来,云计算、大数据、智能设备、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出现,让透明食堂、阳光餐饮、数据公开等成为“新常态”,让百姓争相参与治理“舌尖上的安全”,食品安全可以实现让“多数人”去监管“少数人”。“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全环节、全链条追溯,压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监管部门、监管干部依法履职,有利社会各方共同参与治理。”邱金义对此表示赞同。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