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新发展”系列报道之三】鲜声夺人 转型升级持续发力
日前,比达咨询(BDR)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报告指出,现阶段生鲜电商正在从重资产模式向O2O过渡,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就是线上线下融合,把布局在城市的高密度门店作为线上和线下的结点,实现商品销售和消费体验相结合,升级到生鲜电商2.0时代。
中国医药报记者 宿志红 报道 “从2005年易果网成立至今,我国生鲜电商发展已逐步跨越培育、爬坡和洗牌期,迈入深度调整的转型升级阶段。”中国冷链物流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京表示,随着生鲜电商2.0时代的到来,线上线下融合将愈加紧密,产品供应链日趋完善,产品种类更加多元,客户服务体验也将不断升级。
线上线下融合
我国生鲜电商早期以地域性垂直类生鲜平台为主,物流配送成本高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随着生鲜电商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行业逐渐从自营O2O转变为合作共营O2O,线上线下融合将实现成本下降、市场扩大,“线上下单、线下就近采购配送”的强强联手模式将成为生鲜电商2.0时代的主旋律。在此阶段,生鲜电商企业探索出一系列“超市+餐饮”“便利店+生鲜”“生鲜无人店”等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广州大学法学院食品安全法研究学者肖平辉分析认为,“超市+餐饮”的经营业态对传统零售商超实现了两大颠覆:一是形成一个全面而超级的食品产业链;二是真正驾驭了线上线下一体化。“以阿里巴巴为例,目前阿里系形成了‘盒马鲜生+淘宝天猫网络食品零售+饿了么+口碑’的基本涵盖各网络业态的食品全产业链。其中,淘宝天猫代表的网络食品零售,饿了么、口碑代表的网络餐饮是以互联网平台轻模式或半重模式运营,而盒马鲜生则是以生活半径为基础的互联网重模式,同时,线上线下打通,突破了线下物理空间及时间的有限性,提供相对无限可能去满足消费者需求,将体验和便利性做到极致。”肖平辉说。
“超市+餐饮”是生鲜电商新零售探索的典型业态,而“便利店+生鲜”模式则因便利店背靠社区,接近消费者,正在成为新零售的风口。去年,易果生鲜与全家便利合作开出试点门店,其中,全家便利负责便利店标品、鲜食等商品管理,供应链支持以及日常运营,易果生鲜则为门店供应生鲜水果;天天果园与城市超市展开深度合作,参与其旗下15家超市内生鲜产品的业务整合;Easy家乐福和正大优鲜都是供应生鲜商品的便利店,并提供线上下单、线下门店送货的O2O服务。业内人士认为,“便利店+生鲜”业态模式具有开店灵活、规模小、网点分布广泛、贴近消费者等特性,成为不少纯生鲜电商及生鲜零售企业转型的方向。
此外,生鲜电商界的新星——“生鲜无人店”“共享冰箱”等创新业态也引人关注。去年,每日优鲜孵化出“无人超市”项目——每日优鲜便利购,这意味着每日优鲜跨过传统门店直接设置了离消费者最近的终端,即市内无人货架,用户通过微信扫码即可跳转至“每日优鲜便利店”小程序,进行扫码选购、自助付款;智能生鲜便利店彩虹星球使用智能生鲜冷柜这种置入社区的生鲜迷你仓——既是销售终端又可作为前置仓,并实现了农产品产地直采直达用户;“便利吧”开辟了办公室共享冰箱,用手机扫码支付完毕,冰箱门就会自动打开,消费者可以自取所购食物。
比达咨询分析师表示,不论是生鲜超市、便利店还是无人货架,生鲜电商的发展都聚焦于线上线下融合、多场景布局、运营精细化方面。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线上平台获客成本高,不得不选择线下高频、刚需生鲜消费场景获得新流量,寻找新出路;另一方面抓住新零售的风口,可以拉高估值,持续造血。
创造优质体验
近年来,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与我国居民收入提高、消费升级大趋势密不可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从2013年的1.8万多元增长至2017年的近2.6万元。刘京表示,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观念升级变迁,消费者将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必需品,而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优质的消费体验成为消费者重要的关注点之一。
创造优质的用户体验,也是生鲜电商布局线上线下融合的重要目的。盒马鲜生提出全程冷链服务,承诺“冻品冷冻到家,活海鲜包活到家”,同时,推出日日鲜蔬菜,保证“当天售卖不完的蔬菜,当天处理”,承诺在保质期内的产品都可以无条件退换货;百果园则把“更好吃”作为用户体验目标,布局了近230个水果种植基地,在全国范围内搭建了17个初加工配送中心,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果品等级分级体系。
“用好大数据,可以助力生鲜电商企业更好地管理库存,分析消费人群偏好,增加用户体验感。”赛迪智库互联网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刘柳表示,生鲜电商作为连接生鲜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信息平台,对数据的掌控力度最大也最为全面,其应用更具有先天优势。生鲜电商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与挖掘,可以为顾客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智能化的服务体验。比如:运用大数据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画像,有助于深入了解消费者的购物偏好,进而为制定合理的管理决策方案提供帮助,为消费者打造良好的购物体验;通过捕捉页面点击数据进行分析,可以预测不同群体的消费习惯,并可推送精准食谱,引导顾客健康饮食;大数据平台智能决策系统可以帮助消费者以最低的价格购买到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充分获取产品的溢价价值。
据了解,作为首家将人工智能用于销售预测的生鲜电商,U掌柜建立了一套顾客行为逻辑回归模型,通过该逻辑模型,可以比较成功地预测出一个顾客未来7天的复购表现。一旦模型监测到有顾客存在高度流失风险,就会启动相应的安抚措施去挽回顾客。据介绍,这个方式效果显著,U掌柜网站的月度复购率(一个月内产生重复购买行为的顾客比例)可达79%。
品类日趋多元
刘柳表示:“生鲜电商转型升级的另一个关键点是产品品类更多元、产地地域更广、产品供应更加精细。”
日前,京东生鲜发布了《2018年第一季度生鲜网购排行榜》(以下简称《榜单》)。《榜单》分为销售量、品牌销售额、新品推荐3个子榜,每个子榜又根据实际情形进行了详细分类。销量排行榜分为蔬菜、鱼类、虾类、贝类、海参、肉禽冷冻几个大类,每种大类上榜的产品品类均达20种。从《榜单》中可看出,品牌产品在网购中的优势地位日趋明显。比如,在贝类销量排行榜中,位居前四位的全部来自獐子岛,这与线下渠道的情形基本一致;海参品类中,晓芹、海晏堂等线下大品牌也全都位居前列;在冷冻产品中,排行榜前列更是汇集了湾仔码头、三元、德青源、双汇、光明、安佳等行业大牌。
除产品品类增多外,《榜单》上也不乏许多跨境商品。例如,销量排行榜的鱼类产品中,“美威”的智利三文鱼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蓝雪”的阿拉斯加狭鳕鱼片,后面还有来自越南、马达加斯加、秘鲁、新西兰等主产地的产品。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表示:“从京东这份《榜单》可以看出,生鲜电商产业发展中产品品类的升级已上升至以海鲜为主,且以跨境购相对奢侈名贵的产品为主,这是全球化运营模式的直观体现。”
刘柳表示,随着消费升级以及电商平台自身品质的提升,生鲜电商的全球化程度正在迅速扩大。2017年,加拿大新斯科舍省与阿里巴巴签订了合作备忘录,计划在中国推广高品质龙虾。该省与天猫制定了共同的质量标准,所有出自该地的龙虾均会有政府官方认证的身份标签作为识别,在虾钳上套上独特制作的硅胶环,通过溯源系统确保产地正宗,以此杜绝假冒产品。
此外,全国各地的特色农产品也借势生鲜电商得以向全国推广。比如,山东大樱桃、高邮咸鸭蛋、阳澄湖大闸蟹等都是生鲜电商热销的品种。刘柳认为,利用电商平台推广特色农产品,不仅能丰富平台的生鲜产品品类,更能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编后
“生鲜电商新发展”系列报道至本期结束。该系列报道着重探讨了生鲜电商转型升级阶段的新发展。随着企业在生鲜生态搭建、消费场景开发以及精细化运营方面的持续发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生鲜电商将迎来市场格局稳定的健康发展新阶段。我们将继续关注生鲜电商行业的变化,及时报道相关信息。
区块链技术 助力生鲜食品追溯
中国医药报记者 宿志红 报道 区块链技术无疑是当下最为热门的新兴技术。2018年,无论是资本市场、创业公司,还是各大互联网巨头,都在着力布局区块链,同时也推动这个十分神秘的事物逐渐从小众走向大众。因其具有防篡改、数据实时共享等特点,不少生鲜电商正在探索其在食品追溯中的应用。
区块链最早被用于支持数字货币——比特币的可信交易。“从技术角度而言,区块链是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数据库。”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执行主任严志农介绍,区块链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信息数据闭环,可将各个节点上的数据进行有效连接,形成去中心化的网络体系。体系中的所有数据不可轻易篡改,并可以此保证产品的合规性,以及来源可追。
“区块链可以说是‘解决信任危机’最理想的技术方案。”严志农表示,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食品追溯体系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获得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产品信息,由于这些信息不可篡改且透明度高,故而能够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
生鲜食品因时鲜、易腐、季节性等特点对食品安全保障要求较高。“2006年,美国发生‘毒菠菜事件’,导致204人患病,3人死亡,事件波及美国20多个州。然而如此大的事件,居然直到两个月后才追溯到原因。”严志农解释,传统追溯体系讲求“向上一步”或“向下一步”,再将关键节点慢慢链接在一起,这样的追溯耗时长,进展缓慢。相比较而言,区块链技术就可以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从供应商平台到物流再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的互融互通,从而快速得出结论。
“对此,我们曾经进行了两次追溯尝试。”严志农介绍,第一次是在2017年5月,沃尔玛与IBM、清华大学、金锣集团合作完成了猪肉产品食品安全追溯,从传统追溯26小时提速到10秒钟;第二次是在美国进行了芒果的追溯,从沃尔玛门店追溯到芒果农场,传统追溯方法最短需要26分钟,最长要6天,而区块链技术追溯仅需2.2秒。
据介绍,区块链技术在生鲜食品领域的优势主要有:实现生鲜产品可追溯,更有效保证产品食品安全;通过区块链技术中的大数据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管理生鲜食品的物流运输及销售情况,减少食物浪费;由于区块链数据信息透明、不可篡改,可增加产品各个供应链环节彼此之间的信任,防止发生食品欺诈行为。京东商城消费品事业部副总裁李昌明表示,借助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可以使生鲜产品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据悉,2017年12月,京东、沃尔玛、IBM以及清华大学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宣布成立我国首个安全食品区块链溯源联盟,力求通过区块链技术加强食品追踪、可追溯性和安全性,保障食品安全。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 美丽520:破解化妆品谣言正当时
5月20日,坊间颇具浪漫色彩的一天,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第26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在广州举行,化妆品专家蒋丽刚《破解化妆品谣言》的专题讲座也如期开讲。 2019-05-27 09:55科普大讲堂
2019-04-28 15:07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3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08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3089号 京ICP备17013160号-1
《中国医药报》社有限公司 中国食品药品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