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 2018食药安全走基层11】一碗螺蛳粉 一座柳州城

  • 2018-06-22 09:49
  • 作者:王晓冬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中国医药报 记者 王晓冬 报道  两万年前,广西柳州人就懂得用工具敲开螺蛳壳剥肉,柳州白莲洞人遗址、大龙潭鲤鱼嘴遗址等可以作证。


  两千年前,秦朝大军南下,因水土不服发明的米粉出现在南方市肆。


  然而,螺蛳与米粉相遇相知,却等待了两千年。冥冥之中它们成为天作之合,是在30年前。3年前,它们忽如燎原之火,从柳州烧到全国,从中国燃到世界。


  互联互通时代,一碗螺蛳粉,一座柳州城,两者之间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是一组张力十足的数字


  20世纪80年代,现煮即食的螺蛳粉第一次出现在柳州。其后,嗜螺蛳嗜米粉的柳州人视其为“柳州第一吃”。直至2014年10月28日,第一家预包装螺蛳粉生产企业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螺蛳粉进入“起跑即腾飞”模式。


  今年5月17日,柳州市委副书记梁旭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螺蛳粉产业产值从2014年之前的一无所有,到2015年达5亿元,2016年达10多亿元,2017年达30多亿元。柳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柳州螺蛳粉产业升级发展实施方案,预计2022年产值将达到100亿元,配套及衍生产业产值将达到100亿元,产品将畅销全球。


  一日三餐、30年没走出巷口的螺蛳粉,几乎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并出口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这座以“紫荆花之城”著称的山水城市,以“全国汽车产业示范基地”著称的工业化城市,被一碗螺蛳粉抢走了风头。


  风头始于2012年热播的《舌尖上的中国》。据柳城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稽查大队执法人员介绍,叶亚亮是柳城县沙埔镇古仁村的普通农户,种有20亩竹林,以卖酸笋为生。


  酸笋由竹笋在瓦缸中腌制发酵而来,其散发的独特臭味,是螺蛳粉的灵魂,让所有吃过螺蛳粉的人们铭记在心。中国美食,因“臭”而出名的,有臭豆腐、臭鳜鱼、臭苋菜梗等,都是美食者的挚爱。


  叶亚亮的酸笋因“臭”而结缘《舌尖上的中国》,使其大“火”,也因此得到了柳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2年6月,亚亮酸笋正式建厂,柳城县邀请四川大学专家,对酸笋的泡制、保存、切割等进行指导。2013年5月,柳城县给予资金支持,使其规模不断扩大。目前,亚亮酸笋市场占有份额覆盖全县,并供应全国实体门店50家,淘宝代销店1家,预包装螺蛳粉企业1家,年收入230万元,利润40万元。叶亚亮发家致富的同时,回馈社会,努力带动贫困村民致富。


  亚亮酸笋的发展历程,正是柳州螺蛳粉产业发展的缩影。螺蛳粉就像黏合剂,把柳州一二三产业融合到一起,并为其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通道。


  一碗螺蛳粉,火辣着一座柳州城。


  这是一座严爱相济的城市


  无人机在低空盘旋。远处,柳州市食品药品稽查支队队员正在遥控指挥。


  这里不是拍摄现场,而是2017年的一次螺蛳粉专项整治行动。


  腐竹,是螺蛳粉的配菜之一。在热油烈焰中翻个跟头,酥香中夹杂着“嘎嘣嘎嘣”的声音,成为螺蛳粉丰富味觉中不可或缺的“脆”。螺蛳粉生产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刺激了不法分子的“致富”欲望,有人便打起配料腐竹的主意。


  在苍蝇飞舞、污水横流的晾晒环境中,腐竹的质量安全难以保证。“可黑窝点的警惕性非常高,我们很难进入现场获取证据”。喜欢摄影的柳州市食药监局党组成员、市食安办专职副主任黄培昌想到了无人机。在无人机的辅助下,柳州市破获了涉及腐竹、地沟油等食品安全案件,并连续两年保持严打态势,螺蛳粉生产企业由最初的82家,减少到48家。为了防止企业“空心化”而影响螺蛳粉质量,柳州市食药监局还规定,螺蛳粉企业不得外购配料包,必须自行生产。


  针对往年有的县区局行政处罚相对偏轻而导致企业整改流于形式的问题,2017年,柳州市食药监局要求,将所有存在严重问题以及抽检不合格的企业全部交由柳州市食药稽查支队立案处理。当年,就有22家企业被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单个企业最高罚款额达6万元。黄培昌说:“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就是对诚信经营企业的最好回报。”


  罚款不是目的,思想意识上重视食品安全才是根本。为了使企业深刻认识到食品安全与企业生命线的关系,柳州市食药监局将螺蛳粉生产企业的抽检信息和案件处罚信息全部公开,官网、微信、媒体,一个都不能少。被曝光企业的市场销量、口碑受到较大影响,“通过这种社会共治,倒逼企业必须重视产品质量。”黄培昌说。


  随着柳州螺蛳粉名声越来越响,媒体也热衷报道柳州螺蛳粉。但是,个别媒体夸大其词,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此,柳州市食药监局通过召开媒体约见会、参加网络媒体会客厅、发布专题信息公告等方式,引导媒体实事求是地进行报道,为柳州螺蛳粉营造健康发展氛围。


  一碗螺蛳粉,规制着一座柳州城。


  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时代


  5月19日早上,柳南区太阳村镇山湾村静谧安宁,一座座俊秀的山峰兀立于远方。水塘如镜,茂林修竹,红色的美人蕉、紫色的三角梅在田埂盛开。套养在320亩稻田里的螺蛳,静静地躺在水底。


  “到2018年年底,套养面积将达到1000亩。螺蛳的一生都是趴在水里,不会主动出击。它喜欢氧气、怕高温,附近必须要有可降温的水源,比如,井水、汶水。”柳南区水产畜牧兽医局高级工程师罗勇胜向记者讲述螺蛳习性。这里是螺蛳养殖示范基地,不远处,是柳州市蔬菜副食品总公司绿都生态示范园,种植着螺蛳粉配料用的豆角等。今年4月,这里刚刚获批成为柳州市螺蛳粉小镇,集生产加工、原材料供应、田园休闲体验、现代农业等于一体。


  据太阳村镇党委副书记蒙潇介绍,2017年3月,镇政府在四合村投入了第一批“种螺”12亩,作为扶贫项目,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当地农民随后加入稻(藕)田套养的大军。随着螺蛳粉产业的发展,当地准备将稻(藕)田套养面积推广到一万亩以上,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农作物种植。


  在柳州,时刻能感受到一二三产业与螺蛳粉之间“互联互通”模式。


  2017年,柳州螺蛳粉的地方标准出台,将螺蛳粉从国家标准的“其他方便食品”划归为“其他食品”。如果按照“其他方便食品”的审查要求,只检测米粉,不检测配料。有了地方标准,配料有了明确的工艺要求,螺蛳粉有了更安全的保障。


  今年2月11日,“柳州螺蛳粉检验检测中心”挂牌成立,也填补了螺蛳粉不检测配料的空白,中心主任刘永逸说:“力争在2020年底,打造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它将为螺蛳粉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5月17日,在鱼峰区工业园区的“嘻螺会”螺蛳粉企业生产车间,螺蛳40斤、大骨30斤、鸡架30斤,加上沙姜、八角、百合、香果、桂皮等近20种香料熬制的螺蛳汤,散发着鲜香的气息,“每一锅都是标准化熬制,至少5小时以上。”企业负责人介绍道。


  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来自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的柳州螺蛳粉店铺达10224家,日均销量超过80万包,全国实体店铺超过8000家,出口创汇30多万美元,入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螺蛳粉成为“网红”。


  今年春天的一天,远在澳大利亚留学的柳州人黄佳激动地对着手机屏幕另一端的亲人大哭,“妈妈,我在超市买到螺蛳粉了!”一碗螺蛳粉,承包了柳州人所有的乡愁。这乡愁,浸着螺蛳汤的鲜爽,吸着酸笋的脆臭,蘸着红色辣椒油的香辣,钻进绿色空心菜里,一“嗦”而忘愁(方言,吃米粉是“嗦粉”),不知他乡是何乡。


  “我们打造的就是留得下味道、守得住安全、品得出文化、寄得走乡愁的柳州螺蛳粉。”梁旭辉郑重地说。


  一碗螺蛳粉,寄出了一座柳州城。


(责任编辑:齐桂榕)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