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名医(九)

  • 2020-03-17 15:25
  • 作者:林明欣 王琪格 丁思元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温病四大家”之薛生白


薛雪(1681年-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学诗于同郡叶燮,博学多才,工画兰,善拳勇,“所著诗文甚富”(《吴医汇讲》)。后来,因为他的母亲得了湿热病,就决定致力医学。薛生白著有《湿热条辨》对温病学贡献很大。他又选辑《黄帝内经》原文,著成《医经原旨》六卷(1754年)。清朝唐大烈《吴医汇讲》收录他的《日讲杂记》八则及《膏丸档子》(专刊稿)、《伤科方》、《薛一瓢疟论》(抄本)等。


薛生白在《湿热论》中认为:“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这是他在治疗湿热病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全卷“随所有得,随笔数行”,虽然不足一万字,但是条理清晰,对临床很有指导价值。他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并将“脏腑辨证”及“三焦辨证”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热、祛湿等治法,也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等法配合,但是,薛生白的用药时刻考虑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应当扶正等方面。而且,薛生白治疗湿热病不拘泥于固定成方,对后世影响比较大。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的广东地处岭南,地气潮湿,天气炎热,在2003年的“非典”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广东的中医专家借鉴薛生白的“湿热病”辨证体系,以“湿热”为突破口,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为治疗新型传染病做出了较大贡献。


《清史稿》称薛生白“于医,时有独见,断人生死不爽,疗治多异迹”“与叶天士先生齐名,然二公各有心得,而不相下”。薛生白与叶天士生活在同一个年代,而且居住在同郡,学术风格比较相近。叶天士擅长治疗“风温病”与“湿温病”,薛生白则擅长冶疗“湿热病”。相传,有一个村民找薛生白看病,他详细察看了病情,告诉村民,你的病情很重,已经没法医治了。这个村民带着失望的心情准备回家,结果碰上了叶天士。叶天士为他诊完脉后,给他开了处方,告诉他:“您的病吃几服药就会好的,不是很严重,不用害怕”。这一切恰恰被在一旁的薛生白看到了,他认为叶天士有意显摆自己的本事,故意让他难堪,一气之下,回家后就把自己的书房改名为“扫叶庄”。叶天士听说后,也针锋相对地把自己的书房名改为“踏雪斋”。后来,叶天士的母亲得了伤寒,他亲自开了处方,病情不见好转。这事传到薛生白那里,他私下说:“这种病要是放在别的病人身上,叶天士早就用白虎汤了,而在自己的母亲身上,反而不敢用了。她这病有里热,正是白虎汤证,药力虽重,非用不可”。这些话传到叶天士的耳朵以后,他认为薛生白的话很有道理,就给母亲用了“白虎汤”,果然病情很快就好转了。此后,叶天士觉得医者应该心胸开阔,互相尊重,相互学习,于是主动拜访薛生白,就这样,两人重归于好。这件事也体现了叶天士与薛生白两人心胸坦荡、不计前嫌的气度。(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