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战“疫”话医事(一)

  • 2020-03-17 15:35
  • 作者:林明欣 王琪格 丁思元 邱模炎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唐朝政府战“疫”医事


唐朝是我国古代疫病的多发期,共发生31次。唐朝既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也遭受了安史之乱和藩镇动乱。就算是在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下,瘟疫也经常出现,比如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关内道、河东道发生瘟疫;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谷、泾、徐、戴、虢五州出现瘟疫;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潭、濠、庐三州再次发生瘟疫。


唐朝的瘟疫时有发生,很多皇帝都特别重视疫病的防控工作。以唐玄宗李隆基为例,他知道民间疫情严重,亲自组织编写《广济方》,本书载有疫情防控的专用方子。他把这些方子下发到地方政府,让全国的百姓都按照书中的方药进行防疫。为了便于推广,使更多的民众受益,他还命令下属将方子刻在木板上,方便传抄。唐文宗李昂也很重视疫病防控,他要求地方政府处理因瘟疫死去而无人认领的尸体,防止二次传染;他为疫区百姓送医送药,并且采取减免赋税、开放粮仓等惠民措施,为抗击疫病做出顶层设计。


皇帝如此重视疫病防控,为整个国家树立了榜样,也给了各级地方官员及平民百姓信心。唐朝政府建立了许多医政机构,主要是以“中央医政机构”和“地方医政机构”为主体的官方医疗救助体系。做为唐朝政府防疫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行政管理与执行医事等重要任务。据《新唐书》记载,唐朝中央医政机构主要分为三个部门,分别是掌管全国各大医疗卫生工作的“太常寺太医”、专门为皇帝进行养生诊疗的“殿中省尚药局”、主要负责太子们日常保健的“太子左春坊药藏局”。这些政府机构的设置,各有分工,职责明确,密切配合,为疫病的防治,治疫物资的储备,防疫活动的开展,搭建了较为合理的顶层框架,可以较好地防控疫情。除了中央医政机构,唐朝的地方医政机构也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朝地方医政机构的医疗活动具备协调性、社会性等特点,在疫情爆发时,他们常常作为中央指导下的地方执行组织与寺院救济性质的“养病坊”等慈善机构联合开展工作,也算是当时的“联防联控”。


通过唐朝政府采取的防控疫病措施,我们不难看出,唐朝的医政机构,主要是“中央-地方”两级行政架构,两者共同执行地方政务,如果有突发疫情,他们能够及时、充分地开展防控工作。在当时的世界上,唐朝政府各级医政机构在防控疫病的明确分工和密切联动,应该是首屈一指的。(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