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起高楼,生物类似药未来可期

  • 2020-05-29 09:16
  • 作者:
  • 来源:艾昆纬

  未来10年,生物制剂将面临专利到期,这也将为生物类似药企业提供更多机会。美国和欧洲是这些产品的主战场,但当地企业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


  万事开头难


  自欧洲批准上市首个生物类似药以来,已经过去了10多年,生物类似药未来的盈利机制还未“拨云见日”。


  生物类似药在北欧、英国和德国等地区快速普及,药企在欣喜之余,对价格的一路下滑感到深深担忧。手握主动权的支付方迫使药企将中标生物制剂价格压低至参考产品的20%以下,监管的不确定性和生物类似药开发成本的不断上升,使得低回报率成为一枚“定时炸弹”。


  生物类似药在美国并未得到广泛应用。截至2019年3月,也就是英夫利昔单抗在美国上市近30个月后,其生物类似药市场份额仅为8%。相比之下,英夫利昔单抗生物类似药在英国和德国的市场份额分别为80%和45%。与欧盟相比,利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阿达利马单抗在美国的使用相对更晚。因此,那些曾对美国市场期待颇高的制药企业,不得不重新评估哪些市场才能收回成本。


  未来生物类似药制药企业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他们是否具有足够能力来收回前期投入,又或者我们会看到小规模或亚太企业引领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风潮?


  机会在哪里?


  IQVIA Ark Patent Intelligence可查询未来十年(2020-2029)市场专有权到期 (LOE)的生物分子。生物原研药的过往销售和预测将帮助生物类似物企业提前瞄准潜在发展机会。


  如表1所示,生物类似物最大的机会将出现在2022~2023年和2028~2029年,修美乐(Humira)和可瑞达(Keytruda)在美国的上市,将大大推动生物类似物的市场增长。未来10年里,得益于这些“爆款”产品,美国市场的潜力将比欧洲更大。以两年为单位,欧洲生物类似物的市场容量将达到30亿~50亿美元。可瑞达(Keytruda)和欧狄沃(Opdivo)在欧洲的专利未到期,因此不被计算在内。


  2020~2021年,Novolog的生物类似药上市将推动美国生物类似药市场的增长推动,而衣库珠单抗(Soliris)的专利过期将推动其生物类似药在欧洲的市场增长。


01


  当这些分子按其销售规模进行细分时(表2),在美国,修美乐、可瑞达和杜拉鲁肽(Trulicity)为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前三甲产品。在欧洲,排名前三的畅销产品分别为阿柏西普(Eylea)、喜达诺(Stelara)和安维汀(Avastin)。


  规模在1亿~10亿美元之间的产品最多,如美国的托珠单抗/托珠单抗注射液(Actemra/RoActemra)和欧洲的博力加/骨转移药物地诺单抗(Prolia/Xgeva)。美国和欧洲销售额小于1亿美元的产品数量都为两位数。


02


  明日战场


  实际上,美国将是未来十年的“掘金地”,进军美国市场无疑是全球生物类似药企业开疆辟土的方法之一。虽然欧洲市场在准入和创新政策方面更有优势,但欧洲市场有限,并不能为大型跨国公司提供巨大的市场。


  大型企业更精于市场准入,拥有大量营销资源,但是在未来,可能很难获得压倒性的优势和机会。因为会有数不胜数的竞争对手参与市场竞争,当然,这种市场竞争将为医疗体系获得更多结余。如果美国市场逐渐开放,生物类似药的价格保持在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水平,那么生物类似药企业将会不遗余力地开拓美国市场。


  截至2019年9月,2019年在美国上市的最畅销的产品是pegfilgrastim biosimilar(培非格司亭生物类似物)Udenyca,其销售额为2.17亿美元,超过了Skyrizi等备受期待的创新药,Skyrizi的销售额为8600万美元。当一种生物类似药被国家审批通过时,它会比其他品牌更具普及潜力。


  然而,这场争夺1亿~10亿美元产品市场的战役,将由不同类型的企业打响。未来10年,将会有大规模的多元化产品上市。亚洲药企,尤其是印度和中国的药企,将寻找机会使他们的生物制剂达到出口标准,并主要通过准入合作关系,打开市场,开展业务,其成本将比西方和大型跨国公司低很多。虽然这些公司的产品仅对部分人有吸引力,但是他们有机会在几乎没有竞争压力的情况下进入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溢价。


  销售额1亿美元以下的产品是否有机会还有待观察。除非生物类似药的生产、临床试验和市场准入成本下降,否则这些产品可能没有商业价值,也无法使药企有利可图。目前,人们正在探索孤儿药的生物类似物,其投资回报率是关键。


  生物类似药的商业前景还未可知,至少对大型跨国公司来说是这样。监管和支付方政策有助于营造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但这还远远不够。患者团体和医药行业需要大力倡导,说服市场监管方创建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的行业机制。


  “平地起高楼”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仿制药行业花了10年时间才确立了其在成熟市场作为主力军的地位。如今,生物类似药还尚未得到医疗行业利益相关方的大力支持。


  生物类似药这种“小而多”的机会可能会成为新兴市场参与者的发展基石,撼动由行业、监管机构和支付方共同搭起的生态圈。只有时间才能证明,我们是否已经做足准备,掀起生物类似物在全球蓬勃发展的浪潮。(艾昆纬供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责任编辑:李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