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 | 肩负使命奔赴抗疫一线的药监人——三名药监干部受命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战“疫”记

  • 2020-06-28 19:11
  • 作者:陈燕飞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1月底,湖北省暴发新冠肺炎疫情,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党组部署,国家药监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标准研究所副所长母瑞红,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统计与临床药理学部党支部书记、部长杨进波,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统计与临床药理学部党员、审评员刘意林三名同志投身疫情防控最前线,开启了一段长达三个月的战“疫”征程。


  “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回忆起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日子,国家药监局三位参加中央赴湖北指导组(以下简称中央指导组)工作人员依然记忆犹新。


  肩负重托 奔赴抗疫一线


  1月31日,接到参加中央指导组任务时,杨进波正在湖北省执行国家药监局党组部署的医用防护服督导检查任务。


  “当时天气寒冷,武汉全面封城,街上人少车稀,异常冷清。”作为一名地道湖北人,杨进波直言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武汉。


  寒风中,杨进波紧了一下口罩,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此时的杨进波因为身患免疫系统疾病,正在接受激素治疗。“一定要平安健康完成组织重托。”无数次,杨进波反复这样告诉自己。


  同样在湖北,1月底,刘意林也接到了参加中央指导组任务。彼时武汉全面封城,因为工作需要,他只能乘坐社区帮助协调的接驳车来到中央指导组驻地。“在车上,司机再三叮嘱我做好防护,并告知此前一趟任务是运送患者到定点医院。”刘意林回忆道。


  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刘意林下意识地用事先准备好的消毒液擦了一遍手,与同样在疫情防控前线战斗的妻子相互鼓励打气。“一定要平安完成组织交待的任务,一定要注意安全。”妻子在微信中这样嘱咐道——她深知,那时那刻,义无反顾完成组织交待任务这一目标在丈夫心中的地位已经高于一切。


  此时,距离武汉1200公里之外的北京,虽然正值春节假期,国家药监局几乎所有同志都在夜以继日加班加点。母瑞红正投入紧张的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疫情防控物资国内外标准比对工作。2月4日,结束一天工作,刚迈进家门的母瑞红接到了组织的电话——到疫情最严重的武汉参与疫情防控。母瑞红想都没有想,就一口答应了。她深知,作为一名技术人员,祖国人民需要你的时候,决不能打退堂鼓。


  母瑞红收拾行李时,丈夫和女儿一直在边上站着。


  “可不可以不去,太危险了。”


  “不可以,这是工作。”


  面对丈夫和女儿的恐慌和再三叮嘱,母瑞红反复安慰他们自己一定会注意安全。


  “一定要平安健康回来。”出发那天,丈夫亲自送母瑞红到车站。看见从没流过眼泪的丈夫眼圈红了,母瑞红赶紧一扭头进了车站。


  三个不同的地点,三个不同的电话,共同的使命和担当让他们义无反顾来到武汉,来到疫情防控最前线。


图为科研攻关工作组在湖北省中医院调研,湖北省中医院科研处姜楠供图

图为科研攻关工作组在湖北省中医院调研。(湖北省中医院科研处姜楠供图)


  “战时状态的决断”


  到达武汉后,按照组织安排,母瑞红参加中央指导组物资保障工作,杨进波和刘意林参加科研攻关工作。虽然被分配在不同的工作组,执行不同的任务,但是他们却面临着共同的紧急考验。


  湖北省是全国疫情最严重的地区,自1月下旬,其确诊病例和新增重症病例都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开数据,仅1月31日一天,湖北省就新增确诊病例1347例,累计报告病例达到7153例。


  面对不断增加的病例,全国医护人员开启了驰援湖北的逆行之旅,先后有共计四万余名医护人员从全国各地抵达湖北,医用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供应面临巨大挑战。


  “能不能保每天两万套?”一到武汉,母瑞红所在的物资保障组就迎来了紧迫的任务。


  当时正值春节期间,大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加之医用防护服平时临床需求并不大,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日产能大多是几百套,而且基本都是订单式生产。


  陡然增加的临床需求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增加了紧迫感。“因为恐慌,不少医院打来电话询问物资供应情况。”母瑞红回忆道。


  为了消除因供应紧俏带来的恐慌,物资保障组定出了“严苛”的任务要求——让每个医院都有10天的药品储备,5天的医用防护服储备。


  母瑞红清晰地记得,无数个夜晚,自己所在的物资保障组不眠不休,从全国调运货源,从全球采购物资,并不断与各医院对接联系,了解需求,尽力实现精准配置,为医护人员做好保障。


  “一边是必须严把质量关,一边是紧急的临床需求。”在前线的母瑞红切实体会到了战时状态的决断。母瑞红仍深深记得对一批经过快速审批通道投入临床使用的医用防护服进行把关的经历,“无菌检测结果还差两个小时才能出来,整个检测报告要等第二天才能出来。”但临床一线供给出现紧缺,必须快速做出判断。


  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药品监管人,此时的母瑞红运用专业技术优势,快速分析产品生产和灭菌流程,结合产品使用时间等因素,果断决定让这批医用防护服连夜投入临床使用。


  回想起这段经历,母瑞红坦言这些责任和担当来自疫情防控的战时状态,更来自后方国家药监局全体同事的坚强支持。“战时状态,已经感觉不到紧张和恐惧;有领导和同事们支持,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决断。”母瑞红告诉记者,“最终,42000名援鄂医护人员没有一人感染,就是最大的欣慰。”


  “药品安全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


  作为科研攻关组成员,杨进波和刘意林面临的考验亦非同寻常。科研攻关是疫情防控第一武器。面对肆虐的疫情,如何坚持临床和科研结合,如何快速筛选出具有明显疗效的药物,如何加快疫苗研发进度,日日夜夜都在考验着科研攻关工作,也无时无刻不煎熬着药品监管人的心。


  “疫情一开始,没有特效药物,医生基本都是凭经验用药。”杨进波回忆。为了找到有效药物线索,杨进波和刘意林深入各医院一线和科研单位,不断和医生、科研人员面对面交流,了解可能有效药物信息,了解潜在药物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掌握第一手资料。“数不清去了多少医院,也记不清和多少医生进行了沟通交流。”据杨进波回忆,仅疫情救治最前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就去了多次。几个月下来,武汉大大小小的医院,无不留下了杨进波和刘意林奋战的身影。


  从瑞德西韦到磷酸氯喹到克立芝,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当时,每一个药物增加新的临床适应症都是一根救命稻草。不过一切又谈何容易。


  “从单个患者治疗上升为治疗方案,需要医生判断加上专家组论证,并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而上升到增加新冠肺炎适应症,则需要更加严密的审评证据链。”杨进波告诉记者,“一切决策必须以临床救治为核心,必须以患者获益为核心,充分考虑风险获益比。药品有效和安全都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考验。” 面对大量治疗药物线索,有着丰富临床工作经验和药品审评工作经验的杨进波表现地异常专业和冷静。


  多少次,为了快速找到满足审评需要的证据,杨进波和刘意林手把手帮助研发人员设计试验方案。多少个夜晚,杨进波和刘意林整夜和研究人员沟通,不眠不休。


  杨进波清晰记得中药三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颗粒和胶囊、血必净注射液)获批新冠肺炎适应症的每一个时间节点。“4月2日晚召开会议,研究中药三药增加新冠适应症及三方申请临床研究工作,4月3日至10日,与企业面对面沟通,指导企业开展数据分析,10日完成申请资料受理。4月13日,中药三药获批新冠肺炎适应症。”中医药不仅服务国内疫情防控,还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让杨进波更加深刻体会到了药品审评审批工作的重要性,也更加体会到了药品审评团队的力量。“要统筹科学和现实的关系,要去伪存真,排除偏移和控制。工作千头万绪,但是药品安全必须经得起历史和时间考验,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疗效。”杨进波说,越是危急时刻,越考验快速判断能力,“有国家局党组的坚强领导,全体审评人员团结一致,日夜奋战,在疫情防控关键时刻展现出了超强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他们才是冲锋在前的斗士”。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科研攻关捷报频传。在疫苗研制方面,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临床试验;很快,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也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在药物方面,多个抗病毒药物获批临床试验……




  “一次精神的洗礼”


  谈及参加中央指导组工作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三名人员分别有自己的答案。


  在武汉金银潭医院,杨进波见到了该院院长张定宇。“张院长身体不好,每一次站起来和坐下,都需要用手辅助。但一谈起患者救治,张院长立马显得精神抖擞。”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杨进波眼圈湿润了。


  事实上,在记者面前的杨进波,又何尝不是在工作同时,顽强地和病魔做斗争。


  “在那个环境,你的免疫力这么低,怕不怕?”


  “说实话也害怕,不过作为一名党员,尤其是作为国家药监局模范党支部的支部书记,冲锋在前,理所当然。”面对记者的提问,杨进波这样回答。说这话时,杨进波的眼神格外明亮。


  同样来自国家药监局模范党支部的刘意林对大疫面前中国人的齐心协力感动不已。“国家药监局党组迅速启动应急审批程序,将原本60天的审评时间压缩到4、5天;全国42000余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细数着这些事情,刘意林难掩激动。


  母瑞红则表示真切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疫情防控工作的迅速有力。“领导亲自在一线指挥,整个疫情防控工作是一场真正的战役。”母瑞红表示,医用防护物资产能的快速提升以及疫情的快速控制,无不证明着中国的制度优势。


  三个人,三个答案,但是他们均异口同声表示这次特殊的工作经历是一次精神洗礼。


  “感谢组织给我机会,让我能够亲临现场,让我从思想到个人能力都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母瑞红表示,一定要把这种战时的工作机制和状态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应用到医疗器械标准制定工作中。


  “这次武汉工作经历非常有意义、有价值,让我进一步看到医生和患者对好药物的渴求,更加坚定了我一定要继续在岗位上带头做好奉献的决心。”杨进波说。


  “作为药审人,为疫情防控出了一份力,很有意义,背靠药监局这棵大树,有后方专业的审评团队24小时支持,在前方工作很有底气!”刘意林表示,将继续在岗位不懈努力。


  4月26日,湖北省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并且连续9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4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指导组工作人员返京。


  从1月底到4月底,从疫情肆虐到住院患者清零,从天寒地冻到春暖花开,母瑞红、杨进波、刘意林,以及他们背后的万千药监人,以他们的奋斗、坚守和无私的奉献,孜孜不倦地守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