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医药资本圈|毛化:从市场营销到研发创新,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正在转变

  • 2020-10-12 16:33
  • 作者:李硕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过去,营销渠道很大程度代表企业竞争力,但是现在谈企业竞争力,注重的是包括营销渠道、产品质量、化学工艺、转化医学能力等在内的综合实力。”日前,在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社与各大证券公司(资本)携手推出的“对话·医药资本圈”系列直播节目中,弗若斯特沙利文大中华区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毛化深入剖析医疗健康产业现状与投融资趋势,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首仿及国际创新药快速跟进的时代,医药行业核心竞争力正从市场营销向研发创新转变,中国在医药资本市场的角色愈加重要。


  创新药市场快速增长


  2015~2019年,中国药物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16,3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4年会超过20,000亿元。其中创新药市场表现突出,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单抗药物管线正处于冲刺阶段,预计未来5年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涨幅将分别达到28.7%和40.6%。


  “如PD-1单抗这种重磅炸弹级药物的陆续上市,会明显拉动我国单抗药物市场,其增幅将超过小分子靶向药物,一批针对为满足临床需求抗体药物的上市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生物药市场的发展,不断缩小生物药市场与化学药市场的差距。同时,中国创新药市场的增速有望迅速超过仿制药市场。”毛化分析。


  同时受惠于医保政策对创新药的积极纳入,使得创新药整体市场增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17~2019年3年间,我国医保药品目录通过两次价格谈判进行了动态调整,新增多个创新药物,重点强调临床价值高的药物,适应证包括肿瘤、罕见病、肝炎、糖尿病等领域。


  毛化在直播中展示了2017~2019年索拉非尼、利拉鲁肽、曲妥珠单抗、贝伐珠单抗等创新药在中国的销售额,他指出,“上述药物在纳入医保后,销售额基本以每年50%以上的增幅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从准入角度,医保目录的价格谈判和动态调整对创新药是中国创新药市场的重大利好。”


  目前,国内创新药研发的热门领域有哪些呢?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15日,在超过4,200项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项目中,约1,400项为肿瘤治疗领域,其中,肿瘤治疗领域的生物药临床试验数量达600余项,占所有生物药临床试验的50%以上,占所有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约30%,均远超其他治疗领域。


  “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同时,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药在类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临床运用得到广泛认可,该领域成为除肿瘤治疗领域外的另一热门新药研发领域。”毛化补充道。


  市场投资选择更加谨慎


  根据已披露的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私募融资的交易数据,2019年度融资总金额约为40亿美元,较2018年降低20%;交易数量共计117笔,较2018年减少20%;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约为3400万美元,较上一年下降13%……


  毛化通过分析以上数据,指出:“我国生物医药私募融资交易额及交易笔数的回落,意味着市场在经历了快速增长之后开始趋于冷静,同时也意味着我国生物医药市场投资整体更加谨慎,更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备受期待。”


  从生物医药细分赛道资本市场表现来看,2017~2019年小分子和大分子药物研发相继成为最活跃领域,是中国生物医药私募融资交易主要赛道中的主要热点。近几年,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方面的私募融资也成为新兴的热门领域。毛化表示,尤其是基因治疗领域,其2019年的行业融资总金额是2018年的近3倍,可谓“异军突起”。


  另外,从投资金额的角度看,2019年医药行业投资机构趋于保守,单笔投资金额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单笔融资金额在1500万~5000万美元左右的成长初期企业融资难度明显加大,而融资金额小于1500万美元的项目数量则逆势而上,同时,市场对融资金额高于1亿美元明星项目的追捧有所降温。毛化分析认为,在医药行业鼓励创新的大环境下,中国生物医药私募融资出现两极分化,大额交易减少,投资阶段迁移,具备初期良好临床试验结果及专业化管理团队的标的更受关注。


  根据已公开披露信息,2019年国内并购交易额约为40亿美元,交易数量共20笔,较2018年分别增长约300%、25%,均创近年新高,并购交易“回暖”。与创新药热门研发领域、融资交易热门领域相对应,基因治疗、抗肿瘤领域、免疫疗法领域,同样成为全球并购交易中的热门赛道。


  2019年,中国医药行业合作交易总金额继2018年之后再创新高,达205亿美元。毛化认为增幅主要来自授权交易,“随着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以及国际药厂自身的战略转型,越来越多的长尾资产有出售需求。同时,希望借助国际药企扩充自身研发管线,满足技术缺口的中国公司也逐渐增多。国内企业引进海外品种呈活跃态势,授权交易价格随之升高。”


  “但是,未来国内企业在海外寻找优质价廉的生物医药标的将会越来越有挑战,引进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回报是否可以覆盖高昂的引进成本将是每一个运用引进模式的生物制药公司需要考量的问题。”毛化提醒道。


  此外,根据纳斯达克交易所、港交所和科创板医药企业IPO数量、募资总额以及全球交易情况,毛化认为,中国在全球生物医药资本市场的角色愈加重要,研发实力的提升将会让更多中国产品“走出去”。


  投资热点呈现多样化


  2019年共有9家创新型生物制药公司通过18A上市新规在港股上市,如基石药业、康希诺生物、康宁杰瑞等,核心产品/技术主要围绕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重组疫苗、ADC、双特异抗体、溶瘤病毒药物等。


  同时,内地A股科创板开闸后,第五套上市标准亦将极大推动创新型医疗企业融资,为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上市路径。2019年通过A股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递交申请的生物医药公司,如百奥泰(募资总额19.7亿元人民币)、泽璟制药(募资总额20.3亿元人民币)等,核心产品多专注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等领域。


  毛化分析认为,“小分子靶向药物、小型化抗体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ADC抗体偶联药物等领域,是目前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热点,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瞄准上述领域。”


  比如抗体药物,随着抗体工程技术的发展和更多治疗靶点的研发,以单域抗体为代表的小型化抗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抗体药物最初用于器官移植后患者抗排斥反应的治疗,发展到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眼科疾病的治疗等领域,未来其治疗领域还将不断拓展。”毛化认为,在类似抗体药物、CAR-T等热门研发领域,相关企业在技术、工艺、成本等方面均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中国制药企业主要采取两种策略开展创新药物的研发。一是跳跃式研发路径,即从无到有式研发,集中投入开发创新药作用机制,成为原研药研发生产企业,这类研发难度较大。二是递进式研发路径,即通过投入部分资源对原研药进行仿制,从而加强企业自身研发水准,并最终达到同类第一/同类最优药物研发生产水准,此类研发成功率较高。


  那么,资本更青睐哪类项目呢?


  毛化认为,不同的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适用不同的研发路径,这两种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企业选择赛道时需要找准一个“点”,去满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仅仅指创新的需求,只要解决了以往未被解决的问题,它就是受欢迎的,同时也存在创新意义,那么就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


  对话:


  主持人:抗体药物的研发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该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市值?


  毛化:相对基因疗法,抗体药物的研发路径相对较清晰、较容易判断市值。抗体药物从1975年开始,经历了小鼠抗体、嵌合抗体、人源化抗体等发展阶段,在抗体药物研发领域,从药物发现、临床前试验到临床试验等环节,具有明确的路径,是有迹可循的,可以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判断。当然,如果是从来没有发现过的全新的抗体药物研发,前期可能需要花费大量心思挖掘更多数据去进行分析。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CAR-T疗法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毛化:据统计,目前国内申报IND的CAR-T公司已经超过15家,CAR-T项目数量相对较多,研发水平也不低于国际领先水平。但是,目前,CAR-T疗法多针对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其在实体瘤扩展面临困难。此外,CRT-T药物价格昂贵,商业化和供应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责任编辑:杨柳)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