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不再只喝粥,3原则1清单讲清忌口问题

  • 2021-01-13 09:10
  • 作者:许尤佳
  • 来源:科普中国-乐享健康

  “这段时间注意忌口,不要吃牛羊肉、海鲜,饮食要清淡,葱姜蒜也不要吃了……”带孩子去看医生,有时会听到这种叮嘱,不要让孩子吃“发物”。但遇到不同的医生,对孩子生病是否要忌口这点说法不一。有的医生认为,孩子想吃你就给他吃,没那么多忌讳。


  孩子病时要遵医嘱。关于生病时是否要避开“发物”这点,到底遵哪边医嘱才对?今天我们来说说“病时忌口、毋吃发物”的问题。


  什么是“发物”?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病人服用桂枝汤后,尤其要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如果患热病,饮食不当会导致“食复”。如此理解,“发物”主要指人生病时进食,会诱发某种病症产生、激发新病、妨碍治疗、加重病情、影响康复的一类食物。


  循着中医的脉络往更深了说,“发物”之所以“发”,是因为食物在性味上有偏性。“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这是《金匮要略》中的观点。


  偏性对证,会有利于机体,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对应到生病的孩子身上,哪些食物可以被称之为“发物”呢?会助长病情的食物,比如能补益外邪的滋补食物。针对个体脾胃而言,任何难以消化的食物。针对个体体质而言,任何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


  孩子生病哪些发物能吃,哪些要规避


  虾、牛羊肉、牛奶、花生、桃……“发物”几乎遍布于各类食物,孩子病时该怎么吃?


  1.易过敏性食物,如海鲜、鸡蛋、牛奶、花生等


  中医中称这类食物为“发风之物”,易诱发身体过敏反应。患有过敏性疾病的孩子要慎食。这类食物含有异性蛋白或是致敏性物质,大多蛋白含量较高,对脾胃消化也有一定要求。


  过敏体质的孩子,发病时必须忌食;平时能正常进食这类食物的孩子,病时能不能吃,则要脾胃消化说了算。


  孩子病时,本身正气就偏不足,多见胃气虚弱,脾胃运化无力,一吃就积食的情况下,还是先不吃为宜。


  2.味辛散的刺激性食物,如葱姜蒜、胡椒


  这类食物大多性味偏温,而且辛散游走的特性还可能影响药物疗效,使治疗效果相对没那么稳定。


  孩子热气上火、外感风热、干燥虚热、积滞化热时,暂时不要吃这类食物。不过,刚受寒的孩子,平时脾胃又相对健运,家长可以试着喂一碗胡椒猪肚汤暖中驱寒。


  对于肝郁、情志受损的孩子,适当吃辛物,也有一定疏通淤堵的功效。


  3.偏温燥食物,如牛肉、羊肉、糯米、韭菜


  性味偏温的食物,有热证的孩子不宜服用。这类食物本身就偏补益,内含生发之气,食用后会使病邪壅盛。外感病邪证,如外感风寒、风热、燥邪等引起的疾病,不宜服用。


  有外伤、起疹子等皮肤类疾病,多食这类食物还容易引升阳上火,不利于恢复。更不用说还要考虑消化问题。


  所以,我的建议是,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孩子体质虚弱致病,医生明确开具相关食疗方,否则,这类食物孩子病时都要忌口。


  4.寒凉性食物,如西瓜、梨、杮子、冷饮凉食


  着凉腹泻、风寒外感、寒咳等疾病,寒凉食物都是不能碰的。其实,孩子体质都偏虚寒,即使身体健康,这类食物也要慎食少食。


  特殊情况下,比如孩子风热咳嗽,吃蒸梨等偏凉性的食疗方可以清热止咳。


  5.滞气类食物。如豆制品、薯类等


  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积食,患肠胃疾病的孩子不宜过量食用。


  孩子常见病忌口小贴士


  寒证忌寒凉生冷:如西瓜、雪梨、香蕉。


  热证忌温燥、温辛:如葱姜蒜、牛羊肉。


  痰湿忌温燥、肥甘滋腻物:如高糖食物、糯米。


  过敏忌“发风物”。还要确保孩子的脾胃消化不受累。


  如何判断孩子能不能吃“发物”?


  判断孩子病时能不能吃某种食物,做到以下3点就可以了:


  1.医生有额外叮嘱,问清楚原因后听医生的;可能是某种食物和该药物相冲,也可能是孩子本身疾病不适合吃。


  2.医生声明不用戒口,家长也要注意孩子的消化,别真的敞开了吃,清淡为主,肉类在孩子能消化的前提下少量吃。


  3.还要视孩子体质而定,包括清楚孩子对哪些食物过敏、孩子体质、肠胃情况等。


  不难看出,发物之所以会加重或引发疾病,原自自身性味偏性以及孩子体质、疾病病理之间的关系。可谓吃对是宝,吃错才会“发”。对于刚接触中医育儿的“小白”家长,孩子生病如果弄不懂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最好的方法其实恰恰是“一刀切”,喂养减法、清淡饮食。如果你对自家病宝宝的脾胃有足够信心,也并不意味着看了这篇推文后,孩子就能敞开了吃。病时还是要以清淡为主。病时有针对性的清淡饮食,不会让孩子没营养、好得慢,甚至影响发育;但病时吃了不该吃的“发物”,却会耽误疾病痊愈。


  资料来源: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责任编辑:姜秀平)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