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薛伯寿:继承发展中医药疫病诊治宝贵经验

  • 2021-01-19 11:23
  • 作者:
  • 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积累的实践经验丰富多彩。对伤寒、温病、温疫等传染病的认识及治疗,是中医药宝库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我们应该继承好、发展好。


中医疫病诊治体系的形成


中医药学很早就有关于温疫的记载。如《素问·遗篇》“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症状相似”。《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五疫”“天行”都指的是传染病。可见,中医对疫疠传染性的认识,在古代文献中记载得非常清楚。


《黄帝内经》《难经》,开创了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为淳朴自然的唯物辩证法,即阴阳、五行、八卦学说;哲理渗透为医学所用,产生了中医藏象学说、脏腑经络学说、五运六气学说、天人合一、一元气论等。老子《道德经》阐明“道法自然”,倡导尊道而贵德,中医融会自然、社会、兵法、人文等一切科学为中医所用,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倡导自然之宏观与自然思维之微观结合,整体恒动观,追求治病必求本,倡导“上工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倡避邪,“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在讲内外因关系时,重视正气;发病学,倡“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学,祛邪为先,更重视维护正气。阐明邪实为主,祛邪即可安正,然祛邪当须顾护正气;正虚为主,扶正即可祛邪,然有背水一战之急下,故中医绝非单纯斗抗医学。


汉代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放在杂病之前,说明外感热病重于内伤杂病,善治外感热病方能善治内伤杂病。《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外感热病著作,含有温疫的重要内容。《内经》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伤寒有五,《伤寒论》实为伤邪论,伤于各种邪气,即六淫疫疠之气。《伤寒论》开创脏腑三阴三阳六经辨证,阐明外感邪气发生、发展、传变规律,贯穿表里、寒热、虚实、脏腑八纲辨证,是朴素自然唯物的经典,理法方药高度统一,其治则与方药传承至今,仍然疗效卓越,为超时代的巨著。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葱豉汤,温病初起宣肺通阳,泄内外热,功效最著。笔者先师蒲辅周先生每于解表剂加此二味,提高疗效。《肘后备急方》载青蒿绞汁治疟。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从“绞汁”中得到启发,冷提取并研制出青蒿素,救人无数,获诺贝尔奖及国家勋章。


唐药王孙真人所创犀角地黄汤,是叶天士所论邪毒入于血分,直须凉血散血的非常有效方剂;急性传染病,邪毒内陷,影响心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形成,犀角地黄汤是救逆的特效方。


宋《和剂局方》所载消毒犀角饮、升麻葛根汤、凉膈散等,皆为温病温疫重要有效方。


金元·刘河间为温病之鼻祖,主要从五运六气,从火有君火、相火,倡“燥万物者,莫熯乎火”,主火倡寒凉,善用双解散、凉膈散、天水散;张从正善用“汗吐下”,对热病出奇取胜;张元素所创生脉饮为温病温疫津气大伤影响心肺救逆效方;李东垣著《内外伤辨惑论》,善治内伤杂病,必然也善治外感热病,治疗大头瘟名方普济消毒饮为李氏所创;朱丹溪拜刘河间的再传弟子罗知悌为师,倡阴常不足,开创滋阴学说,也为温病温疫伤阴所用。


明清中医学有巨大发展,温病、温疫的研究取得成就。清叶天士、吴鞠通,开创“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标志着温病学说的成熟。叶氏继承《伤寒论》至精至微,融会贯通而有创见,他说:“辨卫气营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大异。”叶天士《温热篇》倡导辨卫气营血,其核心内容也是为了治温疫。如“雍正癸丑(1733年),疫气流行”,叶曰:“时毒疠气,必应司天。癸丑湿土气化运行,后天太阳寒水,湿寒合德,挟中运之火,流行气交,阳光不治,疫气大行。故凡人之脾胃虚者,乃应其厉气,邪从口鼻皮毛而入。病从湿化者,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当察其舌色,或淡白,或舌心干焦者,湿邪犹在气分,用甘露消毒丹治之。若壮热,旬日不解,神昏,谵语,斑疹,当察其舌,绛干光圆硬,津涸液枯,是寒从火化,邪已入营矣,用神犀丹治之。”叶氏所创甘露消毒丹治疫之轻者,治在气分;神犀丹治疫之重者,治在营分。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其序中直言“羽翼伤寒而用”,而非取代伤寒。伤寒论开温病学说之先河,温病学说在继承发扬中有创新诊疗方法。


明吴又可著《温疫论》,是中国的传染病学说,也是世界领先的温疫专书。其倡杂气论,认为某种疫为相应某种疫气侵袭某脏腑组织所致,阐明温疫由接触、空气、水污染而传染,求索直接致病因子,倡邪伏膜原,知疫病有潜伏期,创达原饮治秽湿疫。


杨栗山继承发扬《温疫论》学说而成《伤寒温疫条辨》,其推崇吴又可杂气论,认为自然有多种多样疫气,温疫为各随其气而发为诸病,各种温疫之邪,专入某脏腑、某经络,专发为某疫病,阐明温疫既有大流行,延门合户,也有散发,除接触病人传染,又阐明空气和水的污染,以致温疫流行蔓延,“种种秽恶,上溷空明清净之气,下败水土污浊之气,人受之者,亲上亲下,病从其类”。疫邪感则一时不觉,“先时蕴蓄”(既有潜伏期)“发病之初,一般邪微病微,邪毒日益鸱张而致病甚”,并认为外感无名暴病顷刻即亡,皆为温疫所致。


笔者先师蒲辅周曾说:“治疗急性病,尤其急性传染病,要研究杨栗山的《伤寒温疫条辨》” “余治温疫多灵活运用杨氏温疫十五方,而升降散为其总方。治温疫之升降散,犹如四时温病之银翘散。”启发应用升降散之门径。


蒲辅周指出:六经、三焦、营卫气血等辨证,皆说明生理之体用,病理之变化,辨证的规律,治疗的法则,当相互为用,融会贯通。他认为,诊治外感热病,尤其传染病,为提高中医学术医疗水平的关键,也是培养中医人才的关键。善治外感热病,方可达真正善治内伤杂病。


历代医家在对疫病不断认识、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学术见解,不断充实疫病辨证论治内容,推动其理论和临床上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伤寒、温病、温疫不同学术流派之间在争论、渗透、借鉴、继承、批判中构成,发展了中医疫病诊治体系。据《中国疫病史鉴》,从西汉到清末,中医药抵御了中国历史上321次大型瘟疫,历代名医对疫病积累了丰富的学术医疗经验,我们当择善而从,兼容并蓄。


近当代名老中医诊治温疫学验丰富


近代中医对麻疹、天花、百日咳、肺结核、猩红热、鼠疫、霍乱等传染病都能找到很多中医文献对相关经验的记载和专书。当代中医前辈们文化底蕴深厚,中医基础扎实,外感热病、疫病学验都很丰富。


蒲辅周是我国当代以治疗急性热病和疑难病证见长,驰誉医坛传奇式的杰出中医学家,在数次传染病流行之时,他辨证论治,独辟蹊径,救治了大量危重病人,尤其蒲氏“乙脑治疗八法及方药”,为诊治这一急性传染病指明方向,被周恩来总理称赞为“高明的医生,又懂辩证法”;邓铁涛诊治“非典”疗效卓著,功勋盛大,为公认中医事业泰斗;关幼波治疗“甲肝乙肝”疗效非凡;张镜仁善治各种热病;周仲瑛诊治出血热经验可贵……他们都为振兴中医药作出了杰出贡献,也说明中医药不仅能治疗慢性病,尤其对治疗疫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我们应该好好向老一辈学习治疗温疫的学术医疗经验。


笔者遵循先师蒲辅周倡导,融会贯通伤寒、温病、温疫的学术成就,先择善而用,再融会贯通创新运用。我曾被首批推荐赴坦桑尼亚试治艾滋病,发表了《中医药试治艾滋病》一文,为中医治疗艾滋病起了提示作用;首批赴523医疗队研究疟疾,被评为标兵,为以后研究打下基础;“非典”时期,根据蒲老医学经验及时赶写了“非典”辨治八法与方药,赠予抗击非典一线的医护人员;参与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中医辨证诊治方案的修订;在治疗流感时指导学生及同道诊治用药,发挥积极作用。


多年来,笔者一直精研升降散,以达疗百病,推动中医自身研究,促进升降散创新应用。外感热病倡导灵活运用升降散可提高疗效,内伤杂病合理应用也可以增加疗效。比如,用升降散合升麻葛根汤试治艾滋病;升降散合银翘散加羚羊角粉治流脑;升降散合普济消毒饮治大头瘟;升降散合凉膈散治猩红热;升降散合消毒犀角饮加连翘治手足口病等。


需要提出的是,中医“表”之涵义应当是广义的,除人体皮毛之表外,尚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等整个内在表面,实际也与外界相通。尤其是肺,直接时刻与外气相通,故外感热病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多见,温病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实《伤寒论》太阳病诸邪也是首先犯肺,两者都是相对多见,因伤寒六经皆有表证,温病也非只有肺系之温病。心血管系统虽密闭不与外界相通,然其至微之络必然与人体各种组织融会贯通,呼吸系肺泡吸入新鲜之气,呼出的废气,都要依靠血液循环,消化道吸收营养物质,也要进入血液之中,泌尿系统排除代谢废物、保留精微,也离不开血液循环,由此而论心血管系统也是相对密闭。人体脑积液内的循环,为更精密的密闭系统,然其神经末梢,全身无处不有。脑为元神之府,既离不开心肺大小循环,也离不开五脏六腑的新陈代谢。人为极其复杂巨系统,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万物之终始,天人合一,人离不开自然之气,而自然各种病邪六淫、疫气感受途径离不开由表入里,由浅入深,中医治外感热病首贵发表透邪外出。(国医大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薛伯寿)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