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履职记|史伟云代表:为罕见器械建立审评审批特别通道发声

  • 2021-03-10 20:47
  • 作者:蒋红瑜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蒋红瑜) 在临床实践中,不少疑难病症或重症所使用的核心医疗器械仍然处于国内空白。但此类医疗器械既不是用于治疗罕见病,又难以认定为临床急需,所以难以按照各种优先审批程序予以审批。此外,这类产品用量少、审批时间长,企业也不愿意研发生产。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对这个现象深有体会。因此,他连续两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呼吁,建立罕见(非罕见病用)医疗器械审评审批特别通道。


图为史伟云


  “我国已建立了罕见病药物的审评审批快速通道和鼓励政策,但临床上某些用量少且国内尚无的医疗器械却没有相应的政策,企业自然不愿意耗费大量精力和资金去开发生产。最终,临床上需要这些罕见医疗器械的病人就有可能一直得不到就治。”史伟云代表介绍,比如人工角膜是晚期重度角膜盲诊疗的唯一复明的医疗器械,我国每年临床需求在5000枚左右,但我国却没有这类医疗器械产品。


  2020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史伟云代表收到国家药监局关于这个建议的回复——在积极研究相关政策。对此,史伟云代表表示理解。毕竟一个政策的形成需要时间。


  在谈及今年两会针对什么方向提出建议时,史伟云代表谈及了他和团队前年做的一个调查结果——我国目前能独立完成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不超过100人,然而我国的角膜病患者有400万人。


  “这是让人很吃惊的事儿。在我国盲人患者中,角膜病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原因,也是我国复明率最低的眼病,大部分患者为年轻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这些患者可能会终身残疾。”史伟云代表介绍,角膜科医生少主要是因为角膜供体短缺,大部分医生因自己没有用武之地而转行。


  在今年两会上,他建议相关部门建立国家眼科角膜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建成之后,要迅速培养一支能满足临床角膜盲复明的专业队伍。同时,要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全方位解决角膜材料的供应,研发眼科急需的工程产品,建立组织工程细胞库,联合企业生产具有独立自主产权的国产人工角膜的系列产品;解决和缓解我国角膜供体短缺的窘境,解决我国防盲治盲中的瓶颈问题。


  记者手记:


  针对罕见器械的快速审评审批,史伟云连续两年发声,这不仅源于他日常的工作体会,更来源于他对医疗器械行业监管政策的关注与思考。在他提出的建议中,基本都有数据支持,有理有据,让人心生佩服。


  史伟云将从事医生工作所需的严谨认真带入到履职工作中。作为一名人大代表,他认为,提建议最终目的不是得到相关部门的回复,而是是否真的能促进现状的改变。履职4年的时间里,他清楚地知道,当好人民的代言人,永不能懈怠。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