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无处不在的噪音,怎样保持“耳聪目明”?

  • 2021-07-06 10:19
  • 作者: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今年读大一的女孩刘某,平时学校寝室拥挤嘈杂,每晚都要戴着耳机听音乐才能入睡,半月前无意中发现自己的一侧听力明显下降。在医院接受纯音听阈测试后,被诊断为左耳轻度神经性聋。34岁的陈先生,今年春节燃放爆竹后,忽然出现双耳重听伴耳鸣,尤其在寂静的环境中,耳道里的声音犹如隧道里奔驰的火车。经听阈测试,被确诊为双耳中重度神经性聋……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耳鼻喉科诊室,这种噪音性耳聋的患者比比皆是,并且越发呈现出年轻化趋势。


  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


  根据WHO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全球约有15亿人患有听力损失,其中至少4.3亿人需要康复干预。若不加以控制,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量可能会增加到25亿。听力损失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很高,据推算,目前我国听力减退人数高达2亿,听力残疾者达7000万,约占全国残疾人数的30%以上。


  中国医师协会黑龙江省耳鼻咽喉分会常委、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王玮,以及黑龙江省医师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常委、市一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吕德华指出,因噪音所致的听力损伤病例正在快速增长,尤其对青少年危害较大,亟须唤起人们的充分认知和高度重视。


  日常中,人们每天都会听到来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各种声音,有的美妙动听;有的吵闹混杂。那么,噪声的概念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噪声就是人们不需要的声音。”换句话说,当你在专心致志地学习时,或者即将进入甜美的梦乡时,无论是悦耳的钢琴声还是“摩托车炸街”所带来的“滚滚惊雷”,都属于噪音。


  如同“小偷”般的噪音无孔不入


  根据最新《噪声污染防治法》,噪声主要分为四类:建筑施工噪声、工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后两者是城市市民遭遇到的最主要的噪声来源。噪音性耳聋,就是处于长期反复噪音暴露的环境,或在一次长时间的强大噪音暴露中,所造成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密切相关,一般声音的强度超过85-90分贝,即会伤及耳蜗,使听力逐步“滑坡”。依据相关标准,通常声音强度每增加3分贝,允许的暴露时间将减少一半。若噪声级达到140分贝时,无论暴露时间多短,均会产生听力损害。


  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开山放炮、定点爆破楼体等一次较强的爆炸声超过110分贝时,容易诱发急性噪音性耳聋,也称为爆震性耳聋。而长期在纺织厂、机械厂劳动,或在建筑工地开铲车、升降机、大型渣土车的人,长期处于一定强度的噪音环境下,这些人群的听力往往每况愈下,受损严重。此外,日常生活产生的噪声也很容易对耳聋形成“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喜欢出入KTV娱乐厅、音乐酒吧等场所,或者整天戴蓝牙耳机、长时间接打电话的人,其正常听力也常常被悄悄“偷走”。


  以佩戴蓝牙耳机为例。有人认为戴上蓝牙耳机既不影响他人又可避免外界干扰,但如果在噪音环境下使用,会不自觉地调大音量,在较大分贝的持久冲击下,很容易造成内耳毛细胞死亡,导致听力减退,甚至造成感音神经性耳聋。与蓝牙耳机类似,居家生活中也有许多潜在的容易忽略的噪声隐患,如吹风机、小型吸尘器等小件电器,对噪声性耳聋的累积效应不可小觑。还要提醒的是,噪声在伤害听力的同时,对心血管、胃肠道、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应高度警惕。


  防范噪音,听听专家的建议


  听力下降威胁着各年龄段的人群,造成的伤害更是贯穿一生。经常接触噪音的人应定期检查听力,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有种测试听力的简便方法叫“前后对比检测法”:就是在听MP3之前,先将音量调到自己勉强听得到的最小音量,当听了一段时间歌曲后,如无法再听到开始调节的最小音量,那就说明当事者的听力已处于暂时性损害的程度。还有和他人说话时听不清楚,让对方重复一遍或反复几次;与他人交流时,总是漏掉部分谈话内容。这样的情况,就要及时去医院就诊了。


  当前,对噪音性耳聋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是“防护”二字。建议平时尽可能躲开噪音环境,少去KTV等高分贝噪音场所,避免接触过强的声音;不可长时间戴耳机或用较高的音量听歌曲;每次打电话时间控制在三至五分钟。另外,夏季临街的房屋尽量少开窗;居室内电视机、录放机、收音机音量不宜过大;冰箱不要放在卧室里;烧菜、煮饭开启油烟机时,尽量佩戴好耳罩。


  如有听力下降时,可给予血管扩张药,以改善内耳循环;而维生素A、维生素E,有利于增强内耳细胞代谢功能;应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甲钴胺等神经营养药,也有不错的效果。


  为了提高防范意识,减少噪声危害,每年的4月28日被定为“国际噪声关注日”。“事实上,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当成‘噪声关注日’,牢牢守护听力健康的根基!”呼吁大家行动起来,从自我做起,不要沦为噪声的源头和散播者,努力在公共场合创造安静、文明和舒适的环境。(衣晓峰 江丽波)


(责任编辑:宋佳薇)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