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中药情 药田能掘金

  • 2021-12-30 14:32
  • 作者:牛颜冰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如果说煤炭是山西的黑色金子,那么中药材就当之无愧是山西的绿色金子。让这一特色绿金走入百姓家、助力乡村振兴以及健康中国建设,其意义显而易见。胸怀中药情,药田能掘金。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中药材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管理的中药人,我对此深有感悟。


潞党参是桔梗科植物党参,主要生长在太行山东南端上党地区古潞安府壶关县、平顺县和陵川县,是最为地道的“十大晋药”之一。党参是太行山地的骄傲,“大补千年人参,小补上党党参”则说明了党参的药材地位。“打起鼓板开了腔,自古党参出上党,你把上党党参用,延年益寿体安康。”有关党参的民谣、传说和药膳,当地人从小就耳熟能详。2017年,长治市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同批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对中药材特优的申报成功,党参功不可没。2020年,长治市成功申报党参国家级原生境保护区。


我就出生在盛产党参的上党,从小就跟着父辈们漫山遍野识药、辨药、采药,并耳濡目染了多种中药材的使用方法和功能主治,尤其是党参的神奇传说,使我从小就被中医中药的博大精深深深吸引,爱中药、学中药、懂中药、用中药、传承中药文化的“中药梦”的种子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


在与中药结缘的道路上,我已走过50多个春秋,一路走来始终初心不改、乐此不疲。从1988年考入黑龙江商学院中药制药专业,到2003年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再到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药系任教以来,我积极投身于中药事业,并且将“挖掘利用好中药材资源,实现中药材由资源优势向产业和经济优势转变”当成自己毕生事业的追求。


“只要跑成泥腿子,就能想出金点子。”我坚信这句话对中药人的意义。只有无数次深入中药材生产的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的药农家中进行实地调研,才能以创新的思路解决中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针对人工栽培半夏产量不高、质量不佳和技术不配套等问题,我所在的课题组根据半夏对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的要求,进行了半干旱地区“半夏与冬小麦间套作及半夏双覆盖栽培技术研究”,在保证小麦不减产的前提下,明显提高了半夏的产量和品质。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亩年净收入5200元,比传统方式小麦收获后复播夏玉米亩增收2400元。


无独有偶,针对传统柴胡种植中存在的种子发芽率低、出苗不整齐保苗困难等问题。我所在的课题组探索出并正在实践“种子冻融处理加草木灰拌种法”“玉米套种柴胡模式”等技术,使旱地柴胡每亩干货产量可达200公斤至300公斤,远超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


现今,引导中药材道地生态种植、发展林源中药成了中药农业的当务之急,我所在的团队正在聚焦让药材远离农田,回归山野。以产学研的视角,始终把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融为一体,助推中药材产业发展,这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


多年来,我走遍了山西省11个地市近90%的乡村,举办了300余场不同层次的中药材种植培训会,培训4万余人次。我深知,培训内容里藏着药农的未来,影响着药农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用心贴近药农传授知识,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我还因此成了参训人员和药材企业眼里的“科技服务及时雨教授”“泥腿子专家”……经过多年在农业农村农田的实践历练,我所在的团队对多种山西道地或特色药材已具备了包括选种育种、农资产品、管理技术、市场对接等全产业链一条龙服务的能力。


当有人问及未来打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瞄准农村搞科研,我心归处是药田。”让药材科研真正植根大地,这既是新时代中药材高质量发展的必有之义,也是我内心的追求。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我以不同身份在做同一件事,这是科技与产业的“共舞”,更是初心与使命的“交响”,为药农铸就金色未来,这是我此生“中药情”绽放的无限荣光。


(本文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长治综合试验站站长、山西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