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痰通络臂痛除——指迷茯苓丸

  • 2022-03-28 13:44
  • 作者:张楚欣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治痰茯苓丸,别名茯苓丸,出自《是斋百一选方》引《全生指迷方》内容,故后世又多以指迷茯苓丸称之。本方由茯苓一两、枳壳(麸炒去瓤)半两、半夏二两、风化朴硝一分组成,以生姜汁糊为丸,主治肩臂酸痛或抽掣,肢体麻木。


  《是斋百一选方》中记载本方:“本治臂痛,具《指迷方》中云,有人臂痛不能举手,或左右时复转移,由伏痰在内,中脘停滞,脾气不流行,上与气搏,四肢属脾,滞而气不下,故上行攻臂,其脉沉细者是也”,表明指迷茯苓丸所治肩臂疼痛乃因伏痰内阻中焦,脾气滞而不下,上行攻臂,流于经络所致。患者多见肩臂酸痛,因疼痛而不能举手,或左或右,时复转移一臂,或是臂痛不能伸,两手战掉,肢体麻木肿胀,并兼有苔白腻,脉沉细或弦滑等痰湿内阻之象。


  指迷茯苓丸方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取经典名方“小半夏加茯苓汤”燥湿祛痰之意,湿去则痰不生;枳壳理气行滞,气行则痰湿行;风化硝软坚涤痰,坚去则痰不固。正如清·汪昂《医方集解》所述:“此足太阴、阳明药也。半夏燥湿,茯苓渗水,枳壳行气,化硝软坚去坚痰,生姜制半夏之毒而除痰。使痰行气通,臂痛自止矣”,四药合用,共呈燥湿行气,消解顽痰功效。


  风化朴硝,又称风化硝,即芒硝(朴硝)风化脱水而成,其主要成分为无水硫酸钠(Na2SO4)。一般认为,风化硝功同芒硝,味咸性寒,咸以软坚,寒能清热。纵观古今,大部分含有芒硝的方剂中多取其泻火通便,峻下热结之功,实际上,芒硝之功远不只此。《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痹”;《药品化义》言其“主治时行热狂,六腑邪热......因咸走血,亦能通经闭,破蓄血,除痰癖,有推陈致新之动功”,说明芒硝除了能够通便秘、泻热结外,更有通经除痹,破血结,去痰浊之大功。针对痰湿阻滞所致臂痛,本方选用风化硝,既能软坚散结去顽痰,又可通经除痹止臂痛,可谓点睛之笔,全方之精华所在。


  在中医理论中,疼痛多由二因所致,一是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经脉,或气滞、血瘀、痰湿等实邪痹阻经络,经脉气机不畅,不通则痛;二是气、血、津液不足,经脉失于濡润滋养,不荣则痛。通常肩臂疼痛多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瘀滞论治,用方多如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意在祛风除湿止痛,或如身痛逐瘀汤、活络效灵丹等,活血通络以止疼痛。实际上,就疼痛的病因而言,除外邪侵袭,气血痹阻以外,亦需考虑“痰”这一病理产物。痰者,随气升降,无所不至。伏痰内阻中焦,气机停滞不下,上行攻臂,痰亦随之攻窜,阻滞经络,造成疼痛,且当病程日久,气机不畅,易加重痰浊凝结,非消痰散结之品不得除去。本方正是另辟蹊径辨证选药的典范,正如方名“治痰茯苓丸”所言,本方以治痰通络为核心,认为中焦湿痰积聚、脾气壅滞,运化失常,湿痰郁滞经络是造成臂痛的病因之一,反应了中医病证的多样性,用药亦精巧得当。若病机切合,用之则效如桴鼓。《是斋百一选方》中载本方验案:“累有人为痰所苦,夜间二臂常若有人抽牵,两手战灼,至于茶盏亦不能举,只以此药治之,皆随服随愈。世间所谓痰药者多矣,至于立见神效,未有如此药之妙也”。古今多部记载该方的著作亦均肯定了本方治疗肩臂疼痛的显著效果,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更是推崇此方为“治痰第一方”。


  后世医家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对指迷茯苓丸的认识和应用又有所拓展,将其用于眩晕、梅核气、癔病,及妇人产后发喘,四肢浮肿等疾病,观其病因病机,皆由脾气虚弱,湿痰停滞或流注于周身各部位所致,与本方功用相符,故疗效亦佳。在现代临床报道中,指迷茯苓丸主要用于治疗肩周炎、颈椎病等以肩臂疼痛、肢体麻木不适为主的病证,或痰湿积聚所致肿瘤、痰核、瘰疬等等,临床实践证明,辨证得当,投此方则效速力专。


  综上所述,指迷茯苓丸自问世以来广受推崇,在古代文献中记载较多,确属经实践证明卓有疗效的方剂,用之得当往往药到病除。临床上久治不愈的慢性疼痛性疾病或顽痰痼疾皆可辨证用之。但当代介绍或探讨该方的文献相对较少,缺乏对该方的全面认识和必要重视;相关的药理研究不足,其治疗机制的现代意义尚不明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在临床上的运用与推广。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完善指迷茯苓丸的药理研究及相关治疗机制研究,为本方的临床应用及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与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张楚欣)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nickName} {addTime}
replyContent_{id}
{content}
adminreplyContent_{id}